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室内外溫差50℃!記者探訪酷暑天裡的“冷職業”,歡迎閱讀。
近日,江蘇的氣溫節節攀高。外出時頂着火辣辣的太陽,你是不是會不由羨慕起那些低溫環境的工作?其實,由于整個夏季都處于 " 忽冷忽熱 " 的狀态,在低溫環境工作的人們也有着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7 月上旬,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制冰廠、冷庫等進行實地體驗,了解這裡的 " 清涼 " 工作日常。
△制作完成的冰塊 高達 攝
一個打赤膊一個穿棉襖,制冰廠裡的 " 冰火兩重天 "
7 月 7 日中午,烈日炎炎,位于南通市海門區的雪飛制冰廠迎來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間段。在工廠内,奔湧而下的自來水被注入一個個鐵槽中。利用自動化設備,裝滿常水的這些 " 模具 " 很快就被移動到後方的速凍池裡。水池裡布有冷卻排管,裡面裝着的是大量的鹽水。" 鹽水的凝固點低于純水,所以在制冰過程中水池裡的水也不會凝固。" 工廠負責人吳雪飛說。
靜止大約 12 個小時後,鐵槽中的冰塊就能成型。就和家裡自制棒冰的過程一樣,給這些冰塊脫模是必經的一環。機器将整排鐵槽浸入常溫水中,經過來回多次的浸泡和搖晃之後,冰塊便能順利地從鐵槽中脫出。即使有個别 " 不聽話 ",也只需要工人用鐵鉤輕輕一拉,就能讓它立即脫模。每個百來斤的大冰塊經過流水線傳輸,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等候在出口的保溫車上,工人将冰塊碼得整整齊齊。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接觸到的是寒冷的冰塊,但工人們因為大量的體力消耗,往往反而熱得滿身是汗。他們打着赤膊、穿着套鞋,緊張有序地完成取冰運冰的一個個環節。
△制冰車間内工人正在工作 花宇 攝
與他們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冷藏室裡操作的工人。在這裡,七八千噸的冰塊堆成了一座座壯觀的小山,冷氣彌漫,形成了團團白霧,讓人幾乎看不清眼前的事物。由于這裡常年保持在零下 2~3 攝氏度的低溫,工人需要穿着厚厚的棉大衣,給人以一種 " 穿越 " 到了冬天的奇妙感受。
吳雪飛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目前制冰廠每天的產量是 30 多噸冰塊,主要供應本地的生鮮蔬果市場。等到氣溫攀升到 35 度以上,将會迎來一年中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時期。屆時除了保證原本的市場供應,還需要提供給本地的工廠,日均供應量要達到七八十噸。" 到時就要動用‘庫存’了。氣溫太高的時候,在車間裡即使開着空調,效果也不明顯。只有放這種冰塊,才能把車間的溫度降下來,給工人們創造一個比較舒适的環境。" 吳雪飛說,冷藏室裡之所以提前儲備如此大量的冰塊,也是為了供應三伏天陡增的市場需求。
△冰庫内存放的冰磚 花宇 攝
天然氣還能制冰?新能源公司做起新 " 副業 "
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可發光發熱,冰塊則用于制冷降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東西,卻在江蘇常熟產生了交集。常熟市天然氣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于 2022 年,開發了制冰業務,而制冰需要的冷能來源,正是管道裡的天然氣。
在該公司的液化天然氣儲配站旁,安置着兩台巨大的制冰機。時值小暑,當天蘇州的氣溫超過了 32 攝氏度。但現代快報記者剛一靠近兩台機器,立刻感受到了絲絲涼意,使用非接觸式測溫槍進行測量,機器周圍的空氣僅有 20 攝氏度左右。此時一批冰塊剛好制作完成,在電動傳送工具的輔助下,工人将其一一推入卡車,之後它們将被運往菜市場、海鮮市場、工廠等地。
公司主管陸恒傑告訴記者,随着近幾年常熟地區用氣量不斷增加,液化天然氣儲配站的供氣規模也逐步增大。液化天然氣需進行氣化後,才能通過管道運輸。而在氣化過程中,天然氣會釋放大量冷能。" 按這裡去年有 11000 噸液化天然氣被氣化的量來計算,可以產生 250 萬千瓦時的冷能,我們正是利用部分冷能進行制冰。"
據介紹,不同于傳統制冰工藝,在 12 個小時的制冰過程中,該工藝幾乎不額外耗費能量。" 利用在氣化時吸收熱量的特性,通過特殊冷媒制劑,讓水在模具中結冰成型;脫模則完全依靠太陽能熱量融化來實現,非常節能環保。" 經計算,1 噸液化天然氣氣化所釋放的冷能,可制得 1.5 噸以上的冰塊,而這裡目前每天可以生產 16 噸冰塊。
值得稱道的是,用這個辦法做出來的冰塊,比一般的冰塊更為堅實,更不易融化。" 因為天然氣進行氣化時的溫度非常低,大約為 -162 ℃,導致出來的冰塊核心溫度達到了 -10 ℃,而傳統工藝制作的冰塊核心溫度只有 -7 ℃左右。"
" 傳統制冰一噸需要消耗 60 度電,我們使用冷能制冰只需不到 3 度電,一天算下來可以節省 900 多度電。去年剛推出時,這個工藝在整個江蘇都屬于首創。"
每天與冰雪為伴,下班徒步 " 暴走 " 出汗
教孩子認識器材、嘗試滑行、進行刹車練習 …… 在南通森迪冰雪樂園,46 歲的滑雪教練董桂強帶着學生們開啟滑雪體驗。10 歲的小學員王晨宇是安徽人,目前居住在湖南長沙,這次是跟着家人來到南通,也是第一次挑戰滑雪這項運動。在董桂強的指導下,他初步掌握了滑雪的一些小技巧。在盛夏時節體驗滑雪,讓他也倍感新奇。
△滑雪教練指導學生滑雪 花宇 攝
董桂強的老家在黑龍江,已經有 20 多年的從業經驗,不論春夏秋冬,在這樣寒冷的環境裡工作已經變成了他的日常。" 但其實和北方相比,這裡還不算太冷。" 董桂強介紹說,在哈爾濱,冬天溫度都在零下 26 攝氏度至 27 攝氏度左右,最冷能達到零下 34 攝氏度到 35 攝氏度。
董桂強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個室内場館的溫度在零下 8 攝氏度到零下 12 攝氏度之間,他的工作時間是上午 9 點到晚上 10 點,最忙碌的時間段是下午。每天連續多個小時與冰雪為伴,出了室内館就會迎來陣陣熱浪,長此以往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南通冰雪世界内景 南通冰雪世界供圖
有着豐富經驗的董桂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應對訣竅。" 場館本身已經在入口和出口設定了緩衝區,進去時要把身上的汗水擦掉,并在門簾風那裡吹一會兒,讓身體逐漸适應溫度的降低。出來的時候,冷氣會在經過緩衝區時揮發出來,等到了場館外再把拉鏈打開。這樣操作,可以避免因為溫差造成感冒。" 董桂強說,他目前的居住地距離工作地點有大約 5 公裡。為了排出體内的溼氣,他每天都是通過徒步曬太陽來發汗,這也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所以一直都能保持健康的狀态。
内外溫差 50 ℃,記者實地體驗 " 巨無霸 " 冷庫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戶外勞動者都渴望在工作之餘能吹吹空調、吃個冷飲,而在揚州萬噸食品冷鏈有限公司,有這麼一群人卻要時刻注意防寒保暖。
7 月 6 日下午 2 點多,室外的氣溫已有 30 多℃,記者穿着短衫薄褲等夏季 " 标配 " 來到了位于揚州食品產業園的揚州萬噸食品冷鏈有限公司。在一棟 6 層樓高的巨大冷庫前,記者看到了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褲戴着棉帽的庫管班長黎明師傅。像黎明這樣的冷庫工作者,夏天穿着大衣、棉褲的幾乎是常态。
△庫管班長黎明在冷庫内整理貨物 顧潇 攝
為了體驗冷庫工作,記者向冷庫工作人員借了件大衣和棉帽,跟着黎明進入冷庫。冷庫的大門一打開,一陣寒風裹着白霧立即衝了出來,讓人渾身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黎明告訴記者,這 6 層樓的冷庫就是個超級大冰櫃,面積達 16000 平方米,裡邊常年保持着零下 18 ℃的低溫,和外界溫差有 50 ℃以上。
記者進入庫房的瞬間,感覺一秒從揚州的盛夏走入東北的初冬,除了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寒冷之外,腳踩在地面上還咯吱作響。" 這是因為你的鞋底有潮氣,遇到冷氣後瞬間凝固。" 黎明說。
此時,記者為圖方便沒有穿上棉褲而後悔,因為進庫後有棉衣包裹的地方還可以暫時忍受冷庫的寒冷,而薄薄的褲子根本無法抵御冰冷的襲擊。
揚州夏日的冷庫裡都裝着啥?記者看到,在零下 18 ℃的冷庫裡,主要存放的是不同品牌的冷飲和供應餐飲渠道的雞鴨鵝魚肉等食材,以及不同品牌的火鍋涮料、調料,還有用來做湯圓、水餃、馄饨的荠菜半成品等,滿足揚州人菜籃子的供應。為了保證市場需求,工人們每天 " 三班倒 ",24 小時不間斷地進貨卸貨,每天進出貨總量達 200 噸左右。
△揚州萬噸食品冷鏈有限公司内的萬噸冷庫 顧潇 攝
從冷庫出來後,記者的眼鏡和相機立即蒙上了一層白霧和水珠。" 不要立刻脫掉棉襖,捂一捂再脫掉。" 黎明告訴記者,長期在庫房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驅寒," 下班回家也是要喝白酒吃羊肉的,有時候還要去拔拔火罐。"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花宇 高達 韓秋 顧潇
(校對 許元華 編輯 謝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