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資產重估的背後,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估,歡迎閱讀。
2025 年才過了一個半月,萬億市值的阿裡巴巴在港股已經漲了 50%,創下三年新高。
有人說,這是市場看到了阿裡作為國内領先的雲服務廠商,受益于 2025 年 AI 應用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基礎雲服務需求釋放。
有人說,這是受阿裡與蘋果達成戰略合作的利好刺激,阿裡将為 iPhone 提供本地化 AI 功能,成為首次深度嵌入蘋果生态的中國 AI 企業。
還有人說,這是馬雲回歸帶來的效應。開年以來,馬雲數次現身公眾視野,不僅标志着阿裡走出了過去一段時間的低迷期,更或釋放出有關方面對科技巨頭加大支持的積極信号。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不止于此。放眼望去,今年的恒生科技指數整體走強,中芯國際在港股漲了 43%,小米漲了 30%,騰訊美團京東網易等均錄得兩位數漲幅。阿裡由于另有催化劑,漲的額外多一些,但仍可納入整個中國資產上漲的大背景中。
高盛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恒生科技和中概指數漲幅已經位列全球大類資產榜一和榜二,且全球對衝基金還在增持中國科技股。
這進一步驗證了德意志銀行那份著名研報的觀點。在 2025 年 2 月 5 日發布的報告中,德銀分析師 Peter Milliken 提到,中國資產正經歷 " 斯普特尼克時刻 ",即蘇聯先于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時刻。中國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競争力提升,尤其是 DeepSeek 的發布被視為中國技術突破的象征。德銀認為中國企業的估值折價将消失,預計 A 股和港股牛市将持續,并超過之前高點。
估值剪刀差背後的創新能力低估
中國版 " 斯普特尼克時刻 " 的到來,意味着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重新認識。
此前,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中概股,因已低迷多年,一度淪為 " 中丐 "。若以 2024 年中期數據為例,港股互聯網公司 PE 普遍在 10-15 倍,而美股同類公司則高達 24-35 倍,折價幅度達 50%-60%。
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德銀報告提出,中國在高附加值領網域(如 AI、電動汽車、6G)的技術突破長期被低估。例如,中國擁有全球 70% 的電動汽車專利,但相關公司估值遠低于特斯拉。
何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國際市場對中國科技企業創新能力的低估。他們認為,中國科技缺乏從 0 到 1 的原創,而長于從 1 到 10 甚至 100 的擴展。這個刻板印象,直接影響到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科技公司的估值定價。
認為中國的科技公司都是 "copy from USA",這個看法自有緣由,但越來越缺乏說服力。
一個經典案例是 QQ。騰訊前 CTO 張志東曾多次回應關于 QQ 創新性的質疑,強調 QQ 的成長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基于用戶痛點的持續創新和團隊文化的積累:
張志東以棋牌遊戲開發為例,提到早期團隊通過三人小分隊驗證用戶痛點,發現市場空白後快速調整戰略。這種 " 小團隊銳利突破 " 的模式,正是 QQ 從即時通訊工具演變為社交平台的關鍵——例如 1999 年 QQ 發布時,團隊預估 5 年實現萬人在線,實際發展遠超預期卻并非依賴預設架構,而是通過持續解決問題實現突破。
張志東認為,QQ 的成功不在于復制某個產品,而在于團隊通過解決 " 用戶掉線的孤獨感 " 等真實問題,在實戰中建立了相互信任、快速反應的產品文化。
如果靜态地認為,OICQ 才是創新,QQ 始終只是一個模仿者,那就無法解釋 QQ 後來體現出的遠超 OICQ 的各種功能和用戶體驗,以及 QQ 長盛不衰而 OICQ 昙花一現的事實。
如果你覺得這個案例還不夠有說服力,從無人機到電動汽車,從宇樹人形機器人到 DeepSeek,中國科技已經不止一次地搞出全球領先的大動靜。這些算不算從 0 到 1?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标準,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現。
中國式科技創新強在 " 中間 "
前述德銀研報認為,中國企業的護城河,如完整產業鏈、高性價比產品,未被市場充分認可,導致估值未反映實際競争力。這個說法當然沒錯,但流于表面。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志(MIT Technology Review)在反思美國制造業的沒落時,提出了一個概念,名為 " 中間的缺失 "(missing middle)。
該研究認為,美國企業在創新戰略上往往呈現兩極分化态勢:或過度聚焦于颠覆性科學研究,或片面追逐成熟技術的短期紅利,相對忽視了制造技術規模化拓展,包括供應鏈體系建設、量產技術工程化實施;以及漸進式經驗積累,包括通過生產實踐沉澱工藝知識、推動制造流程迭代更新,這些中間環節對創新生态系統的戰略價值。
不難看出,美國制造業的結構性缺陷,正好是中國制造的強項所在。這個被稱作 " 中間 " 的環節,可以稱之為為產業鏈集成創新能力。
這種產業鏈集成創新,就像搭積木一樣,工廠在實際生產時,會把實驗室裡各自獨立的技術不斷組合試用、調整優化,最終拼裝成新的技術模塊。這些經過實際驗證的模塊又會成為下一代產品設計的 " 積木塊 ",形成不斷更新的良性循環。又如同炒菜師傅需要不斷調整火候和配料比例,企業也需要在量產過程中持續優化技術組合,最終才能端出讓市場買單的 " 好菜 "。
正是由于認識到 " 中間技術 " 的重要性,美國許多產業研究者都确信,已經發生在無人機領網域的歷史——大疆占據全球 70% 的無人機市場,會在機器人領網域重演。
" 矽谷預言家 " 馬克 · 安德森認為,無人機是中國超過美國的第一步,電動車是第二步,機器人就是第三步。
盡管美國在不遺餘力地推動制造業回流,但中國既已形成完整的 " 中間技術 " 的體系,就沒那麼容易喪失優勢。高素質的年輕人才、不斷增長的研發投入、充裕的資本積累、成熟的硬軟體產業能力以及傾斜式的政策支持 ······ 諸多要素湊集齊全,中國的科技發展就會像燒開的水一樣,不斷湧現創新的氣泡。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人形機器人 ······
何況,中國還有其他國家缺乏的統一大市場。拿最近的例子來說,2 月 15 日,微信灰度測試 AI 搜索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微信用戶 10 億 +,一旦成功接入,DeepSeek 可以立刻成為全球用戶最多的大模型。包括《哪吒 2》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第一,均可體現出世界最大單一市場的優勢。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中概股已經積累了可觀的漲幅,短期不排除部分資金開始兌現收益。從長遠視角來看,随着中國式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得到驗證,中國資產從 " 估值折價 " 向 " 重估溢價 " 轉變的過程仍将繼續。(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潤峰,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