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王詩齡的幸福,是李湘用錢堆出來的嗎?,歡迎閱讀。
最近,李湘和女兒王詩齡的一張舊照突然在網上流傳了開來:
看向女兒的時候,李湘的眼裡不光有愛,還包含着欣賞和贊美,一種引以為傲的感覺。
不少網友感慨:
" 看到了母愛具象的樣子 "
" 李湘看王詩齡的眼神,對我的衝擊好大啊 "
區别于幾年前的批評聲音,現在的王詩齡,成了當代年輕人許願下輩子投胎的第一志願。
教育的理念變了,富養不再是一個人人喊打的貶義詞,或者至少是中性的表述。
大家發現,奢侈品并沒有毀掉王詩齡。而王詩齡成長得那麼好,也不全是因為物質條件。
王詩齡得到的精神愛,才是更稀缺珍貴、更令人羨慕的。
在李湘母愛滿滿的注視下,有沒有人關注到王詩齡的眼神是什麼樣的?
溫柔,從容。有一種被愛意包圍長大的孩子身上才會有的,由内而外的自我肯定,恬澹松弛的氣質。
十年前,所有人都在關注王詩齡身上衣服首飾多昂貴的時候,忽略了李湘在王詩齡身上投入的,比物質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成功的教育。
如今回過頭再看,孩童時期的王詩齡,已經長成了很多大人都會羨慕的模樣。
她情緒穩定。
在《爸爸去哪裡》裡," 小公主 " 王詩齡雖然嬌生慣養但一點都不嬌氣。
被分到最差的房子,連爸爸都在唉聲嘆氣。王詩齡卻很開心,因為前面地裡種了草莓。
她善于給予别人正向的情緒價值。
爸爸做的飯菜再難吃,她也不會哭鬧嫌棄,還會誇獎爸爸做的飯是最好吃的。
去陌生鄰居家借食材,她不僅記得感謝爺爺,還會暖心地拉着爺爺的手,囑咐爺爺要好好的。
她不會習慣性自證。
王詩齡給村裡的小寶寶晾衣服,讓天天把她抱起來。天天花了很大力氣都沒能把她抱到足夠的高度,埋怨的說你太胖了。
王詩齡的第一反應不是羞愧,不是自證自己到底有多胖多瘦,而是對天天說:" 你再去喝點酸奶 ",意思是是天天力氣小才抱不起她,讓他多喝奶多力氣。
要知道,那時候王詩齡才 3 歲多。
她的身上,既保持着孩童的童真,也有超越年齡的成熟。
要說李湘作一個母親最成功的的地方在哪,那就是,她一直在引導、幫助自己的女兒構建出強大的精神内核。
她是怎麼做的?
有次節目裡,有個小女孩嘲笑王詩齡太胖了。
這樣的情況,家長一般會覺得童言無忌而已,跟着打趣女兒胖胖的身材,然後一笑而過。
但李湘沒有。
她先是問女兒想不想說什麼。見女兒不想說話,她拿起話筒格外認真地回應:
" 她是有一點點的胖,但實因為她年紀很小,現在還屬于小寶寶,有點嬰兒肥很正常。"
沒有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孩子懂什麼,一會就忘了」,而是當一件需要嚴肅對待的事情澄清,來維護女兒的自尊心。
之後,還對嘲笑女兒太胖的小孩進行了耐心勸導:
" 以後見到胖胖的女生,稍微改變下說話的方式,或者說一起鍛煉啊,這樣大家都會成為好朋友 "
也是在變相告訴自己的女兒:聽到貶低時不要急着反省和難過,因為那有可能是别人的錯。
除了毫不掩飾的維護和認可,李湘還給了王詩齡滿滿的贊美。
會永遠稱呼女兒為寶貝,面跟上三顆愛心三個親親的表情。
經常誇贊女兒怎麼這麼美,怎麼這麼好。
甚至會和王詩齡的爸爸一起約定好,要讓女兒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入睡都身在 " 你好美 " 的贊美裡。
王詩齡有新畫作或者得了獎學金,她立馬發微博和全世界分享,言語裡滿是驕傲。
可以想象得到,王詩齡出生後的每一天都是在 " 我是被愛着的并且我是值得被愛着的 " 的感受裡成長。
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會有足夠富足,足夠圓滿的精神世界,才會有底氣認可自己,也有餘力釋放溫暖。
這大概就是我們最羨慕王詩齡的地方吧。
東亞式教育裡的孩子,太缺失肯定和贊美了。
很多人的童年,聽到更多的是「你這不好那不好」的批評。
家長只會說 " 上學留什麼長發 ",但不會說 " 還是長頭發好看,但就是有點麻煩 "
家長只會說 " 學習不好沒出息 ",但不會說 " 體育還挺有天賦的,但功課也很重要 ";
家長只會說 " 性格太内向 ",但不會說 " 有安安靜靜做事情的定性很好,但也可以出去交交朋友哦 "......
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嗎?
不,他們一定看得到。他們只是太吝啬對孩子的贊美了。
之前刷到過一條短視頻。
一個初高中的女生,在暑假期間為母親做一頓飯。她精心準備了精致的四菜一湯,還貼心切了餐後水果。
結果反被媽媽數落了一通,還拍視頻發到網上訓斥她浪費:" 怎麼,你是要我表揚你嗎?"," 中午做這麼多,我們怎麼吃得完?"
看到這兒,我感到無比窒息。
很難想象,這個女生當時得多委屈。懷着滿滿的愛意給媽媽做頓飯。做飯過程裡她可能都已經無數次想象過媽媽感動的樣子,期待媽媽會如何誇獎她。
結果只有冰冷的否定和責備。
我想,女生的媽媽也不一定全然都是嫌棄。發視頻的時候大概率是偷偷帶着一點炫耀女兒的目的。
只可惜用錯了方式。
下意識的批評,習慣性的打壓,讓很多父母都忘記了怎樣正向地表達情感和愛意。
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就算是被外人誇,父母也會 " 謙虛 " 地貶損兩句。
有好幾次,我能感覺到父母在向别人炫耀我某方面的進步。唯獨在面對我的時候,驟然收起了笑容,表情變得嚴肅,跟我說 " 這點成績有什麼好得意的,比你優秀的小孩多的是 "。
我一直把這種割裂扭曲的狀态,理解為父母嚴格要求子女的一種教育方式。
直到發現,我一聽到誇獎就會羞愧得直搖頭說 " 沒有沒有,誰誰誰比我更好 ",但也有人在被誇獎後可以坦然大方地說 " 謝謝 "。
強烈的對比讓我陡然醒悟: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不了别人的誇獎。
這篇文章無意指責任何父母。因為我知道,父母愛子之深切,是這世上最不必懷疑的東西。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只是他們也很難超越自身的局限。
但這個局限,不能全部歸咎于物質條件。
很多人說,王詩齡的幸福說到底還是因為家庭有錢。
是的,優渥的物質條件的确能解決很多問題。
可就像一條評論說的那樣:
" 普通人家确實沒有她們的條件,但也有東西是可以有的。
比如明确的愛,驕傲的眼神,大聲的稱贊,親密的稱呼,時不時炫耀的朋友圈," 爸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 的底氣,不必為打碎盤子擔驚受怕的童年。
這些需要很多很多錢嗎?不需要,只需要很多很多的愛。"
【原文标題:《王詩齡的瓜,比黃多多更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