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粵蘇浙相争,“小巨人”第一省易主,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新華網
作為全國超 5000 萬戶中小微企業的 " 領頭羊 ",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再迎擴容。
近日,各地陸續公示第五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入圍名單,最新 " 小巨人 " 區網域版圖因此發生不少變化。
從省份看,江蘇第五批入圍企業多達 795 家,高居全國第一;廣東(包含計劃單列市,下同)入圍 658 家,排名第二;浙江、山東分别入圍 384 家、300 家,分列第三、第四位。
至此," 小巨人 " 總數前五強省排名由此前的浙江、廣東、山東、江蘇、北京,變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其中,粵蘇浙三省分别為 1535 家、1505 家、1457 家,差距不及 100 家,已十分逼近。
省份表現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龍頭城市的實力。換句話說,此次粵蘇兩省得以反超逆襲,離不開主力城市的強勢帶動。
具體來看,深圳第五批入圍企業數達到 310 家,成為廣東反超浙江晉升第一的關鍵變量——入圍企業數不僅在城市中高居第一,即便放在省級層面,也僅次于粵蘇浙、超過了全國 90% 以上的省份。
相比廣東深圳的異軍突起,向來以均衡發展著稱的江蘇,則在蟄伏多年後迎來 " 小巨人 " 企業遍地開花——包括蘇州、無錫、南京、南通在内的江蘇多地第五批入圍企業數量均超過了前四批入圍的總和," 小巨人 " 企業總數在城市排名中大幅提升。
眼下,粵蘇浙三省 " 小巨人 " 企業總數可謂差之毫厘,下一步誰能率先突圍、拉開差距?
江蘇 " 逆轉翻盤 "
自 2019 年以來,工信部已先後公布 5 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城叔梳理各省份和計劃單列市工信部門公示名單,統計得出此次最新公示的第五批企業共 3671 家。
從名單來看,全國共有 10 個省份第五批入圍企業數超過 100 家,分别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上海、湖北、安徽、湖南、四川。其中,絕大多數省份第五批企業數均少于前四批企業入圍的總數,江蘇是唯一的例外。
據統計,江蘇前四批入圍企業共 710 家,排在浙江、廣東、山東之後,居全國第四。其第五批入圍企業數則高達 795 家,占全國總數超過五分之一,比浙江和山東兩省入圍企業數之和還要多。
廣東第五批入圍企業數略低于江蘇,共 658 家;浙江、山東分列第三、第四位,分别入圍 384 家、300 家。
不難看出,粵蘇兩省第五批入圍企業數與其餘省份拉開了較大差距。此次最新入圍企業數明顯分化,也直接改變了 " 頭部陣營 " 的排位:廣東超越浙江、由全國第二升至第一位,江蘇由全國第四升至第二位,浙江則由此前第一位退居第三,山東排名下降一位至第四。
相比廣東的 " 穩定發揮 ",江蘇此番頗有些 " 逆轉翻盤 " 的意味。
此前,作為全國第一工業強省,江蘇工業增加值高居全國第一,但在專精特新、制造業單項冠軍等領網域卻有着明顯短板。
人民網江蘇頻道曾分析指出,江蘇現有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擁有量分别位居全國第四和第三。對制造業大省江蘇而言," 如此成績雖然位居前列,實際并不突出。"
為此,當地近兩年也在頻頻發力、動作不斷。
今年初,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在安排今年重點工作時就明确提出," 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争創國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300 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 30 家以上,搶占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節點,讓‘小塊頭’釋放出大能量 "。
同期,《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 — 2025 年)》印發實施,提出到 2025 年,全省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 300 家和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1500 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1 萬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 5 萬家以上。
如今,随着第五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公示名單出爐,江蘇 " 小巨人 " 企業總數達到 1505 家,不僅連超浙江、山東兩省,提前達成上述三年目标,與排名第一的廣東差距更是僅有 30 家,進一步趕超上位不無可能。
深圳增量居首
" 小巨人 " 省網域格局面臨巨變,城市角逐亦十分激烈。放眼全國,深圳、北京、蘇州、上海四城第五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分别為 310 家、243 家、230 家、206 家,瓜分全國增量的 26.3%。
由此可見,足以蓄積挑戰傳統格局的能量。比如,深圳一市的增量跟浙江全省的增量相當,成為推動廣東登頂 " 小巨人 " 第一省最直接的動力。
我們不妨将時間線拉長,更見趨勢。前三批 " 小巨人 ",北京、上海獨領風騷,率先登上 200 家台階;前四批 " 小巨人 ",北京、上海獨占 500 家階段,深圳攀登 500 家,寧波挑戰 300 家,分化同樣較為明顯。
然而,第五批 " 小巨人 " 面世,形勢陡轉。即便北京依然在 800 家階段領跑全國,但是 " 護城河 " 已遠不及此前顯著。憑借 310 家的驚人增量,深圳一舉反超上海,二者獨居 700 家階段。
跟深圳、上海的反轉類似,蘇州同樣用絕對的增量優勢反超寧波。與此同時,江蘇無錫、廣東廣州、浙江杭州增長也較為亮眼,均達到 110 家以上。作為 " 小巨人 " 之城,深圳、蘇州、寧波等城市的攻防轉換,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全省的角逐态勢。
" 深圳、蘇州增量領跑并不令人意外,深圳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領網域企業很多,騰訊、華為等很多代表性企業總部都在這裡,而蘇州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上優勢突出。"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城叔,深圳的創新機制和氛圍較好,而且產學研領網域短板補上的很快,比如下大力氣建大學、引進科研機構等," 這些方面促成它持續領跑 "。
不過,相比深圳、蘇州、無錫等城市的亮眼表現," 單項冠軍 " 第一城寧波則顯得有些 " 失意 "。從增量上看,寧波僅新增 69 家 " 小巨人 " 企業,不僅遠不及上海、北京、蘇州,甚至也不及省内的杭州。
更為重要的是,寧波 69 家入圍企業中電子信息企業僅 4 家,生物醫藥企業僅 2 家,軟體企業僅和利時一家,直觀地顯示出其在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為滞後。
過去多年,寧波的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僅次于北上深,是名副其實的 " 小巨人 " 企業第四城,但如今第四城的位置已經被蘇州搶走,而身後還有杭州虎視眈眈。
" 與深圳等先進城市相比,我市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所涉行業,還存在較大差距。" 甬派客戶端評論員文章分析,寧波要持續赢得競争優勢,需要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的謀劃與布局,需要培育更多量大面廣的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集聚效應顯現
當前階段,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而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是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環節。作為中小企業群體的 " 領頭羊 ",其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維度作用越發彰顯。
在這一領網域,經濟最為活躍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區網域自然是重中之重。我們不論讨論 " 小巨人 " 第一省,還是第一城,視網域也高度集中于這兩大區網域範圍内。從第五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分布來看,長三角 1514 家,珠三角 658 家,合計占據全國近六成份額。
這些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在推動制造業更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的作用已經逐漸顯現。有數據顯示,超四成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領網域,超六成深耕工業基礎領網域,超九成是國内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
回顧過去幾年,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網域聚集的态勢與日俱增。有數據顯示,從 2019 年至 2022 年,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分布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占比從 16.7% 上升至 22.47%,新材料占比從 16% 上升至 18.02%,高端裝備制造占比從 17% 上升至 18.73%。
這也直觀地反映出,新興產業蘊藏着更多的機會。" 專精特新總體上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 盤和林分析指出,專精特新是鼓勵強鏈補鏈,甚至一些模式創新,不是基礎性的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各個產業,跟具體產業融合創新的機會就更多。與此同時,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也是國家鼓勵的方向。
數據顯示,從第 3 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到第 5 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長三角地區從 1246 家增長至 4292 家,增長 2.4 倍;珠三角從 429 家增長至 1535 家,增長 2.6 倍。從數量上看差距仍然懸殊,但是增長态勢上卻都保持高速增長。
截至目前,全國前 5 批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數量預計在 1.2 萬家左右(不考慮復核因素),已經提前完成 2025 年 " 培育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 的目标。不過,從眼下來看,各地圍繞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的新一輪競逐的大幕已經拉開。
從長三角區網域來看,江蘇提出,到 2025 年,全省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 300 家和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1500 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1 萬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 5 萬家以上;
浙江提出,力争 2023 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 2500 家、省級隐形冠軍企業 50 家、國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100 家、國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0 家、雄鷹企業 20 家;
上海提出,到 2025 年,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 10 萬家,市級 " 專精特新 " 企業達到 1 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達到 1000 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達到 50 個。
與此同時,廣東區網域性股權市場 " 專精特新 " 專板 7 月 7 日正式開板,來自全省 6 個地市的 43 家企業成為首批 " 專精特新 " 專板入板企業。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倪全宏表示,這對創新構建 " 專精特新 " 梯隊培育體系、打通廣東省 " 專精特新 " 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渠道具有重要意義。
" 未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分布還是會以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和粵港澳為主,因為它們的產業鏈基礎非常好。像西安、武漢、合肥等地技術并不差,但是應用端產業鏈的機會相比長三角和粵港澳較少。" 盤和林認為,產業越發達的地方,產業集群越豐富、越有競争力的地方," 小巨人 " 企業就會更多。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