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阿帕奇和米28不行,直10不夠看”,印媒迷之自信:印度這款最好,歡迎閱讀。
印度和印度人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迷之自信,認為本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連美俄等大國都不放在眼裡,而這種态度最近又延續到了印度國產武裝直升機上。近日印度《歐亞時報》刊文,聲稱印度自行研發的 " 普拉昌德 " 輕型武裝直升機(LCH)就是最适合印度實際國情的,無論是美國的 AH-64" 阿帕奇 " 還是俄羅斯的米 -28" 浩劫 " 都不行,中國的直 -10 也不夠看。
(LCH 氣動設計很有特點,但體量注定難以攜帶太多武器和傳感器)
這三款武裝直升機是中美俄陸軍航空兵的主力主戰裝備,其中 " 阿帕奇 " 歷經多年實戰考驗,多個國家和地區都不惜重金引進了;米 -28 雖說被嘲為 " 阿帕奇斯基 ",但也參加過實戰且戰績不算差;直 -10 雖然在資歷上不如這兩款,但也是解放軍耗時多年、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和改進的主力機型。那麼,被《歐亞時報》吹捧上天的 LCH 到底是何方神聖,在只得到印度國内 156 架訂單的情況下,就敢無視中美俄的主力武裝直升機?
首先可以肯定,印度軍隊确實很需要專業武裝直升機,1999 年卡吉爾衝突期間印軍就因為沒有專業武裝直升機,只能讓米 -17 通用直升機挂上火箭巢客串武裝直升機。
盡管并非毫無用處,但 2000 年卡吉爾審查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仍尖銳指出,由于沒有此類裝備,在巴基斯坦陸軍裝備的 AH-1" 眼鏡蛇 " 在高原山區執行近距空中支援時,印軍處于被動的局面。
(巴基斯坦陸軍的 AH-1F,讓還沒有專業武直的印軍很被動)
很有意思的是,卡吉爾審查委員會給出的解決辦法基本上打消了印度軍方試圖照舊 " 買買買 " 的想法,指出進口 " 阿帕奇 " 這樣的直升機成本太高,而且也不一定完全适應喜馬拉雅山的高原環境。潛台詞是光靠買不行,還是要自行研發,而且印度需要的是一架在 16000 英尺(4876.8 米)或更高海拔充分機動的直升機,美俄都不太可能提供這樣的直升機。
後來發生了什麼也很清楚,雖然印度還是斥巨資引進了 " 阿帕奇 ",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負責研發生產的 LCH 看來也沒有停下,《歐亞時報》盛贊這是 " 一架專為印度獨特需求設計的直升機 ",可以在 21300 英尺(6492.2 米)高度飛行和作戰,并專門設計了防撞結構。
(嘴上說看不上,不過印度還是買了 " 阿帕奇 ")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歐亞時報》表示 " 阿帕奇 " 雖然火力和傳感器更先進,但在超過 4572 米的高度下,機動性卻顯著下降;俄羅斯的米 -28 或米 -35 裝甲厚重并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但最高升限不過 3600 米左右;至于直 -10,雖然配備了更先進的航電設備和武器系統,但動力不足,最大升限不比米 -28 高多少,無法在喜馬拉雅山區執行任務。
那麼《歐亞時報》就此得出結論,LCH 是世界上高海拔作戰能力最強的直升機之一," 阿帕奇 " 也不如印度國產的 LCH。
(歐洲基本沒有高原,很很少有大規模山地作戰,因此蘇 / 俄武裝直升機都不強調高原性能)
首先,《歐亞時報》的主張不能說完全有錯,LCH 最大起飛重量 5.8 噸,比 10 噸級的 " 阿帕奇 " 和 7 噸級的直 -10 确實更适合高原機動,執行快速起降和隐蔽突擊。
但問題是,渦軸發動機在高海拔條件下功率下降是很正常的情況,AH-64E" 阿帕奇 " 采用的 T700-GE-701D 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至少 1490 千瓦,最高可能有 2000 千瓦,即使在高原條件下功率衰減,也比 LCH 的法印聯合研發 Shakti-1H1 渦軸發動機大約 1000 千瓦更高。标配的 " 地獄火 " 導彈射程約 8 千米,也比 LCH 射程 7 千米的 " 海利納 " 反坦克導彈更遠。
同時,米 -28 或米 -35 确實升限不算很高,很難超過 4000 米,但問題是俄制武裝直升機從來也沒強調過高原作戰性能,況且這兩款本來就是以重甲重火力出名的專業武直,最大起飛重量都超過 11 噸,專門拿來與基本沒什麼裝甲防護的 LCH 比高原性能,未免過分。
(新款直 -10 不僅換裝渦軸 -9 改進型,還專門進行了降低紅外輻射處理)
至于直 -10 發動機功率不足,這一點也沒全錯。早期直 -10 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 PT6C-67C 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 1250 千瓦,高原性能還不錯,被禁運後只能采用尚不成熟的渦軸 -9,單台功率 1000 千瓦,在高溫高海拔狀态下表現很差,為了保證載彈量和航程一度只能取消裝甲防護。
不過近年來換裝渦軸 -9 改進版後,單台功率上升到 1200 千瓦,也優化了燃油效率和可靠性,已基本可以保證在高海拔地區的正常機動作戰,而更先進的渦軸 -16 也在開發中,功率 1500 千瓦,如果換裝可讓直 -10 的高原性能再上一層樓。
這樣一比,LCH 當然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但一味強調其輕量化帶來的高度和速度優勢,而忽略武裝直升機因為在低空作戰必須具備的高防護抗墜毀能力,明顯是《歐亞時報》等印媒在玩文字遊戲。
其中的原因,除了印度那種迷之自信,就只不過是為了出口造勢而已,試圖用這種性能并不算多有亮點的武器,打開印度出口武裝直升機的市場,不知道下一個被忽悠的,又是哪個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