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李想的長衫,穿不住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财經無忌,作者|無鏽缽
新能源汽車行業," 蔚小理 " 這個并列短語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新說法,則是 " 比特理 "。
曾幾何時,關于國產新能源下一個 " 上岸 " 的品牌,理想汽車還是那個被有意忽視的答案——僅僅在兩年前,市場對于這家企業的評價,還充斥着 " 彩色電視機沙發 "、" 假綠牌 "、" 營銷大王 " 之類的觀點。
即便是當下,被理想汽車寄予厚望的首款純電車型 MEGA,也因外觀和定價在發布後飽受市場争議。有消息稱,該款車型目前大定訂單尚未超過一萬,并且小定轉大定的數量有限。
諸多負面印象背後,則是宏觀銷量的逆轉。最新的銷量數據顯示,理想已經憑借 37.6 萬的交付量,成為了 2023 年中國新能源銷量榜單的季軍。
2 月 26 日,理想發布了 2023 年 Q4 及全年業績,在這份李想本人蓋章認定的 " 史上最佳财報 " 裡,理想過去一年營收 1238.5 億、同比增長 173.5%;淨利潤 118.1 億,現金流儲備 1036.7 億元。
明面上看,在當下這個肉眼可見的新能源 " 最卷的一年 ",相比于部分仍舊徘徊在虧損線上的同行,理想已經提前拿到了未來數年的 " 通行證 "。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的古訓,這一次驗證在了理想身上——看似光鮮的财報背後,理想依然身陷群狼環伺的市場,MEGA 的反噬就是一個信号。
中國新勢力的 " 經營導師 "
如果說比亞迪和長城是在動力總成領網域,幫助自主車企填補空白的 " 技術導師 ",那麼理想,則是大多數中國車企在經營層面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對象。
這并不是一個誇張的評價,理由有兩點:
•在理想之前,沒有中國車企在 30-40 萬區間内站穩過腳跟;
•在理想之前,沒有車企意識到 " 營銷 " 的重要性和正确打開方式。
對于營銷,中國車企曾經泾渭分明的劃分為兩派,一派是諸如魏建軍這樣技術主義者,認為營銷毫無必要,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如果產品賣不動,那一定是優惠力度不夠大;另一派則是曲解了營銷的方式,認為營銷就是出風頭、吹牛皮,是 " 下周回國 " 和 " 同級吊打 bba"。
某種意義上,認為理想汽車是靠微博和 "500 萬以内最好的 suv" 才火爆,就像認為小米是靠 " 開發布會 " 吃飯一樣,都是對這個行業裡其他苦苦掙扎企業的一種 " 智力侮辱 "。
事實上,在社交媒體造勢,只是理想汽車諸多經營秘訣之一,财經無忌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經給過李想一個标籤:極致務實的產品經理。而這個标籤的背後,正是理想汽車在經營側真正的 " 長板 ",它包括:
差異化的產品定位、務實的需求洞察和出色的成本管理。
前兩點具體到市場端, 就是理想汽車總比别的品牌更了解 " 我們要把車賣給誰 ",和 " 這些消費者需要什麼 "。
產品定位方面,從獨一無二的 "30 萬 + 豪華增程式 suv" 理想 one,到披着 MPV 外衣劍指寶馬 X5 的 MEGA,理想非常擅長在競争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找到足夠細分且空間廣闊的市場。
市場需求方面,理想以實用主義态度,把技術信徒們奉為圭臬的" 純電、操控、下賽道 "扔進了垃圾堆,換上了更适合中國寶寶體質的" 增程、彩色電視機、大空間 "。
無獨有偶,曾經幫助魏建軍建立長城帝國的鐵娘子王鳳英,同樣也曾在采訪中點出了 中國人買車的隐秘需求:空間大。
關于增程式的好處,已經不必贅述,經歷了從落後到主流的口碑反轉後,當前汽車產業 " 增程式 = 盈利 " 已經成為各大品牌的發展共識。反而是圍繞 " 彩色電視機冰箱大空間 " 是否等于 " 豪華 ",市場的争論從未停息。
但争論之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中國汽車從燃油車轉向新能源車時,存在着非常明顯的 " 标準空窗期 ",過去,汽車發動機的高額成本,賦予了燃油車天然的分級标準:動力。
1.6t 家用、2.0t 中端、3.0t 商務,v8v12 豪華性能,這是雷打不動的區間,以至于 "30 萬的三缸車 " 和 "200 萬 + 的 2.0t",都曾經歷全網嘲諷的至暗時刻。
而在新能源時代,動力的差距已經被電機無限抹平了,在一台 27 萬的極氪 001 就可以給你 3.5 秒百公裡加速的當下,新能源車其實迫切需要重新确立一個 " 豪華 " 的标準,結合市場反饋來看,理想的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空間 " 未必是最正确的标準,但一定是眼前最合适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帶着有色眼鏡看理想,對于大多數國產品牌來說,學習理想的產品思考,才是真正對企業有幫助的事。
肉搏問界,殃及蔚來?
相較于營銷側的定位和洞察,容易被忽視的成本管理,則是理想藏在這份财報數據裡的 " 加密信息 "。
在去年理想發布中報後,财經無忌就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理想的利潤,一半是靠 " 賺 " 出來的,另一半則是靠 " 省 " 出來的。
在坊間,理想汽車一直流傳着 " 摳廠 " 的名号,除了最開始堅定選擇增程式,幫助他們節約了大筆的純電研發費用外,這家企業在成本環節的嚴格控制,同樣是幫助其迅速走向盈利正軌的關鍵。
首先是理想 L9、L8、L7 獨有的 " 套娃式布局 " 所帶來的研發、生產成本優化。去年 11 月,财經無忌在實地走訪理想常州工廠時就注意到,L8 和 L9 這兩款車型之間的零件通用率已經達到了 70%,在實際生產中,已經可以實現共用產線。
在這基礎上,媒體出身的李想,也深谙馬斯克的營銷降本之道。從品牌公關、活動、廣告,到產品發布會、車主運營,一切營銷活動,能靠發微博解決的,就别花錢。
去年 5 月,李想還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誇耀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
" 主流品牌的營銷費用率是 2%-3%,我們只有 0.6%,在理想,幾萬元的營銷費用我都要審批。"
作為參考,2023 年,理想的全年交付量同比上漲 282.3%,營收同比上漲 273.6%,但市場營銷費用只比 2022 年提升了 172.4%,展現出了較為出色的營銷效費比。
除了在經營側光明正大的 " 摳門 ",财報數據表明,理想當前也已經邁入了眾多車企夢寐以求的 " 規模紅利 " 中。
僅僅在 2022 年 Q3,理想的交付均價、成本還分别為 34.1 萬、30 萬,單車毛利 4.1 萬,毛利率 12%,而伴随着新車型的問世,理想卻在交付均價一路下滑的情況下,将毛利進一步拉升,2023 年 Q4,理想的交付均價、成本已經分别來到了 30.6 萬、23.7 萬,單車毛利潤高達 7 萬元,毛利率 23%。
對于規模效應所帶來的紅利,李想本人也深知肚明,在 2023 尚未結束時,他就已經為 2024 制定了新的銷售目标:80 萬輛。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理想對此前車圈的價格戰無動于衷,卻唯獨對問界的崛起如臨大敵。
無論是從品牌調性、產品定位還是售價區間來看,問界的 M7 和 M9 兩款車型都與理想的產品高度重合,在理想汽車主動将新能源銷量榜單由 " 月報 " 改為 " 周報 " 之後,問界已經在多周力壓前者,登頂第一。
2024 年 1 月,問界更是憑借 32973 輛的交付量成績反超了勁敵理想汽車,首次成為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月度銷量冠軍。
不僅如此,2023 年 12 月才上市的 M9 目前正處于銷量衝高階段,尚未大規模交付,可以預見的是,2024 年上半年問界的交付量增長或将非常可觀。
而對于問界的熱賣之後的下一個目标,餘承東的态度也非常明确:" 接下來的重中之重是要跟合作夥伴們一起高質量保交付,把更多新車交到消費者手中。"
這意味着,當前的問界已經從產品和戰略兩側,同時威脅到了理想,某種意義上,考驗理想汽車能不能在 2024 年如期完成銷售指标,其實就是在考驗這家車企新的一年如何同問界競争。
截至目前,這一競争的激烈程度,已經趨向白熱化。
面對問界在銷量上的逐節攀升,理想已于此前宣布,L 系列車型全面換代,将對電池續航、座艙芯片、舒适性等方面展開更新,例如座艙芯片将全部更新為高通 8295,理想 L7 和 L8 也将擁有車載冰箱。對此,問界也并未示弱,針對理想換代版本 3 月 1 日上市的時間節點,問界 M9 已于 2 月官宣了最高 5 萬元的優惠幅度。
暫時來看,兩大品牌的 " 貼身肉搏 " 必定難分勝負,一方面,從產品力來看,兩家品牌并未形成明顯的差距;另一方面,從價格戰維度來看,理想賬面上充足的現金流和華為車 BU 部門所背靠的強大資源,也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博弈不會在短期内結束。
但對于新能源車圈來說,兩大車企在產品和價格層面的 " 全面交火 ",卻可能為行業帶來意外的波動。
畢竟,老大和老二掐架,吃虧的從來都是老三,理想和問界的降價增配不會削弱自己的產品競争力,卻有可能對同價格區間的其他友商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蔚來,盡管主打純電的蔚來,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上述兩大車企的競對,但同為新能源 suv 序列和相似的價格區間,還是注定了蔚來 " 殃及池魚 " 的命運。
在問界和理想全方位發力的 12 月、1 月、2 月,蔚來的交付量已經呈現明顯的下挫态勢,分别為 18012 台、10055 台、8132 台。
而結合這家車企最新發布的年報來看,蔚來在過去一年仍舊未能擺脫虧損的态勢,2023 年全年經營虧損 226.552 億元,這也意味着,倘若問界和理想的價格戰繼續延伸,蔚來很有可能因為 " 彈藥不足 " 而最先退出戰場。
跑赢長期,理想還要 " 過三關 "
但這并不意味着,理想目前可以 " 高枕無憂 "。
截至目前,理想賬面的現金流和毛利率已經可以保證,這家企業不會在近幾年退場。即便是有着華為加持的問界,想要在短期内徹底擊敗理想,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目前來看,理想和問界要想顯著分出勝負,至少要到 2025 年,雙方的純電車型全面鋪開之後才能實現。
而從此刻算起,中間的這一年多,則是留給理想進一步提升競争力的 " 緩衝期 "。
在這基礎上,财經無忌認為,決定理想未來競争勝負的關鍵點,至少有三個:
•在眾多車企紛紛借鑑理想營銷模式的當下,理想能否創造新的 " 定位紅利 "?
•作為純電車型第一炮的 MEGA,能否取得預期銷量?
•智能化研發能否快速追上第一梯隊?
截至目前來看,針對上述問題,尤其是第三點,理想仍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盡管李想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電動化,網絡化,智能化三者的融合将產生出全新的汽車系統,并徹底瓦解人們對汽車的傳統認知。" 但就目前來看,三者均還未能成為理想引以為傲的 " 長板 "。
尤其是在自動駕駛方面,對比已經在城市領航上鋪開全國的華為和落地 243 城的小鵬,預計 Q2 落地 110 城的理想,已經被拉開了顯著的差距,基本掉出了 " 第一梯隊 "。
對此,理想雖然一再公開表示 " 提速研發 ",但從财報來看,理想的 " 研發動力 " 顯然并不如他們宣稱的那般充足。
目前,理想汽車 2023 年研發支出共計 106 億元,研發費用率為 8.5%,作為參考," 虧麻了 " 的蔚來,2023 年研發支出是 134.3 億元。從累計研發投入來看,理想從 2019 年至今,累計研發投入為 229 億元,蔚來同期研發投入為 358 億元,成立于 2019 年的華為車 BU 部門,截止 2022 年底的研發投入據估算也已經突破 160 億元。
考慮到專注智選車業務,華為的研發資金不需要投入具體車型的開發中,而是可以全盤梭哈智能化。對比之下,理想的研發投入實在是過于儉省了。
誠然,研發投入的多少并不一定關系研發成果,但在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同有着豐富大數據、智能化業務工作經驗的華為團隊相比, 理想的研發團隊具有更出色的 " 效費比 "。
倒是去年一直有傳聞稱,理想一直在積極擴招智駕團隊,且薪酬 " 顯著高于 " 蔚來等企業," 保守估計多了 50%"。這也意味着,理想本就不多的研發投入,實際效果可能還要再打上一個折扣,至于全新組建的研發團隊還需要多少時間來适應磨合,并最終誕生成果,恐怕更加不容樂觀。
無近憂者,必有遠慮,比起當前營收數據的光鮮,研發側 " 起步晚、投入小 " 的隐患,必定會在今後讓理想汽車的智能化業務倍感壓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說 2022 年、2023 年考驗的理想能不能 " 賺錢 " 和 " 省錢 ",那麼内卷日益加劇的 2024 年,則是考驗理想會不會 " 花錢 " 的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