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抄西安作業,鄭州也想争“新能源第一城”?,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便當财經官方,作者 | 劉星志,編輯 | 王靖
從河南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往東南,穿過鄉村和農田,驅車 30 公裡,一連扇嶄新的工廠赫然眼前。
這片工廠園區屬于比亞迪,7 月 19 日,比亞迪海豹 DM-i 首批量產車于此下線,将于本季度投放市場。這是鄭州比亞迪投產的首款全新車型,預計月產能可達 3 萬輛。
海洋網迎來 " 河南造 ",只是比亞迪實現其新能源願景道路上的一小步,但對于鄭州來說,則具有裡程碑意義。
新鄭機場往北數百米,是富士康鄭州科技園。過去十幾年,富士康一直是鄭州的城市名片,富士康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是鄭州經濟的 " 發動機 "。然而最近兩年,受全球智能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下滑、自然災害等影響,鄭州經濟動能疲軟,逐漸降速。
過去兩年,鄭州 GDP 增速分别為 4.7%、1.0%,在 24 座萬億 GDP 城市中排名倒數,随着經濟降速,鄭州與老對手青島、長沙的差距正慢慢擴大。但相比青島長沙,更令鄭州焦慮的,是 400 多公裡外西安的崛起。
此前,鄭州、西安同屬 " 國家中心城市 ",但不論是人口還是 GDP,鄭州始終壓老鄰居西安一頭。2018 年,鄭州 GDP 首破萬億,到了 2020 年,西安才加入 " 萬億俱樂部 "。
然而随着新能源浪潮奔湧而來,西安近兩年來開始發力。2022 年,西安以 101.52 萬輛新能源車產量,超過上海,奪得 " 新能源第一城 " 的桂冠,雖然今年上半年,西安又被上海反超,但在今年一季度,西安以 7.6% 的 GDP 增速,在 24 座萬億城市中領跑。
西安的亮眼成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早早引入比亞迪,把握住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于是,不甘落後的鄭州也開始 " 抄作業 ",在 2021 年 9 月牽手比亞迪。雖然錯失了先發優勢,但随着比亞迪工廠投產,鄭州有了上牌桌的籌碼。
可鄭州的野心顯然不止 " 上桌 ",去年 8 月,鄭州市委書記安偉透露了鄭州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新目标—— " 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今年 4 月,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在鄭州揭牌;6 月,鄭州市市長何雄會見特斯拉汽車(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力一行,希望進一步加強合作。
短短兩年,富士康轉型,聯姻比亞迪,和特斯拉眉來眼去,新能源浪潮下,鄭州不僅不想 " 掉隊 ",還想 " 反超 ",甚至 " 奪冠 "。
01
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二者往往相輔相成。大城市擁有土地、勞動力等生產力要素,因此,一座城市有時候能夠決定一家企業的命運。
2018 年 7 月 10 日,特斯拉 CEO 埃隆馬斯克落地上海,與上海臨港籤訂合作協定,僅僅一年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投產。
這一年也成為特斯拉 " 觸底反彈 " 的轉捩點。入滬之前,特斯拉深陷 " 產能地獄 ",入滬後,臨港工廠成為特斯拉撬動全球市場的支點。
在地圖上,臨港超級工廠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點,但其背後的上海和長三角密密麻麻的道路、廠房、港口,提供了汽車零部件全生态鏈。從生產、消費、出口,以及政策優惠等各方面因素考慮,特斯拉在全球都再難尋覓第二個上海,因此,今年 4 月,特斯拉第一個海外儲能超級工廠再次選擇落地上海。
各方面的優勢得天獨厚,于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大企業進駐往往是 " 錦上添花 ";但對于其他城市來說,一家大公司、一個產業往往能帶動整個城市的產業更新轉型。在這一點上,中西部大城鄭州、西安都深有體會。
在人們印象中,西安以旅遊而聞名。這裡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秦的發源地,漢唐時期,這裡喚作 " 長安 ",是當時的世界中心。相比之下,更靠近中原的鄭州,是夏、商的都城,年代太過久遠。
軟實力上,西安強于鄭州,但過去十幾年,通過引入富士康,鄭州成為了世界知名的 " 蘋果城 ",巅峰時期,每兩部 iPhone,就有一部在鄭州組裝,富士康也成為了鄭州最重要的一張名片。
然而,經濟有起落,產業有周期,近兩年來," 新能源 " 成為中國產業更新的關鍵詞之一,西安 20 年前埋下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兩座城市的命運開始輪轉。
2003 年,還在賣電池的比亞迪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廠,獲得車輛生產牌照。落戶西安不久,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就許下宏願:"比亞迪要在 2015 年成為中國第一的汽車生產企業,在 2025 年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企業 "。
彼時,王傳福的豪言被業界視為比亞迪營銷的手段,如今回頭看,這次合作為西安新能源產業崛起埋下了種子。
2022 年全年,比亞迪售出 186 萬輛電動車,超過特斯拉,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作為比亞迪進軍汽車制造的 " 天使投資人 ",西安也獲得回報,摘得 2022 年全國 " 新能源第一城 " 的桂冠。
這兩年的西安有多春風得意,鄭州就有多落寞。一方面,暴雨、高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另一方面,消費電子行業震蕩,與富士康高度綁定的鄭州也受到波及。
IDC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12.1 億台,同比下降 11.3%;同年河南省出口手機 2547.9 億元,同比下降 6.6%。
此外,随着貿易戰加劇," 果鏈 " 遷移傳聞甚嚣塵上,作為 " 果鏈 " 在國内的樞紐,富士康和鄭州陷入輿論漩渦。
02
人口紅利是過去幾十年中國崛起的關鍵詞。" 那時候(90 年代末)我們在鄭州做項目,公司幾乎所有產品設備都需要進口,因為國内造不了。" 一位資深外企工程師對字母榜表示。
當時即使是鄭州這樣的大城市,也缺少像樣的基礎設施,更遑論先進的工業產能,所有生產要素裡,唯一不缺的可能只有勞動力。
而随着國内工業化和基建的推進,到 2010 年前後,情況已經大為改觀,這年 7 月,富士康正式籤約入駐鄭州。
" 我之所以将產業選擇在鄭州,是因為我看上了這裡的飛機場、人口和位置。" 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
完成基礎工業化後,一個城市的發展往往需要一只 " 頭雁 " 來盤活整個產業鏈,富士康的落地進一步釋放了鄭州的人口紅利。2009 年,鄭州人口 752 萬人,但僅僅五年後,2014 年,鄭州人口突破千萬。當然,整個中國當時都處在高速發展階段,2016 年,老鄰居西安人口也突破千萬大關。
富士康入駐後,鄭州走上發展快車道,從 2010 年到 2020 年,鄭州 GDP 從 4000 億元增長至 1.2 萬億元。鄭州聯姻富士康成為 " 蘋果城 ",也成為觀察中國 " 世界工廠 " 成長史的一個切面。
但當下,人口紅利消退已經是個不争的事實,與此同時,東部沿海省份制造業更新,各地開始了 " 搶人大戰 "。從 2020 年到 2022 年,河南人口從 9941.2 萬降至 9872 萬,而陝西人口從 3954.7 萬微增至 3956 萬。
人口變動對于一地經濟而言,可謂草蛇灰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與當地企業發展情況息息相關。究其根本,鄭州經濟陣痛,源自其錯失了本輪產業轉型的先機,想要重振旗鼓,鄭州需要一個新支點——新能源。
目前,鄭州航空港着力發展 "4+3+3" 產業體系(即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 4 大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 3 大戰略新興產業,現代物流、會展商貿、創意時尚 3 大現代服務業),其中,以比亞迪為龍頭的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是重要板塊。
雖然錯過了先發優勢,但鄭州最不缺引進和追趕的經驗。
正如富士康從深圳 " 北上 " 鄭州,同樣的劇情正在比亞迪身上上演。鄭州比亞迪2021 年 9 月籤約,37 天内實現項目開工,僅 17 個月便順利投產,創造 " 河南速度 "。從地圖上看,比亞迪鄭州工廠與富士康鄭州科技園相距不到 30 公裡,短短數十公裡,鄭州的兩個時代泾渭分明。
當然,發力汽車代工的富士康也不甘落後,今年 4 月,富士康宣布在鄭州成立 " 新事業總部 "。據證券時報報道,今年 6 月,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已開始在鄭州圍繞電動汽車、電池兩大業務板塊進行招聘。正如特斯拉入滬給國内新能源市場帶來 " 鲶魚效應 ",比亞迪入豫,也有望成為河南汽車產業的 " 鲶魚 "。
03
據河南日報報道,就在 " 河南造 "比亞迪海豹 DM-i 量產車下線同時,工廠新一輪大規模招聘開啟,崗位包括操作工、維修工、噴漆工、質檢員等。
今年上半年入職比亞迪鄭州的一位員工向便當财經透露,和他同期面試的有好幾百人,園區工廠和宿舍已經建好一部分,好些地方還在施工,渣土車來來往往。
王傳福曾說過,新能源汽車市場是 " 快魚吃慢魚 ",這句話不僅适用于企業,也适用于城市。" 河南速度 " 背後,是鄭州面對城市產業更新 " 快魚吃慢魚 " 形勢下的危機感。
實際上,鄭州不缺乏汽車工業基礎,早在 " 十一五 " 規劃期間,汽車工業就被定為鄭州的優勢產業之一,東風日產、上汽等企業都在鄭州擁有工廠。
然而在新能源面前,龐大的傳統產能随時有可能崩塌。2022 年,鄭州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約為 6.98 萬輛,同期西安、上海、深圳產量均在百萬上下,就連曾在汽車行業默默無聞的合肥,也憑借蔚來站住了腳,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鄭州兩倍多。
焦慮之下,去年 6 月,鄭州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 到 2025 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能超過 100 萬輛,力争培育主營業務收入 10 億元以上企業 20 家以上、50 億元以上企業 2-3 家,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力争達到 30%。"
2022 年,比亞迪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 99.5 萬輛,占西安全年新能源車產量的 98%。和西安一樣,鄭州產能破百萬的預定目标,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賴比亞迪。根據公開信息,鄭州比亞迪工廠一期項目規劃產能達到 40 萬輛,規劃產能 60 萬輛的二期項目也已開建。
目前," 百萬產能 " 僅僅是規劃,生產端和消費端能否支持規劃 100% 落地,還是未知數。此外,與已經年產百萬的西安相比,比亞迪鄭州工廠仍然在建," 特斯拉落地鄭州 " 目前也止于傳聞和猜想," 全球最大系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 的目标能否落地還存在很大變數。
但即便如此,單單是比亞迪工廠落地投產,就足以讓鄭州和其他發力新能源的城市感到振奮。從 0 到 100 萬輛,西安用了 20 年,假如比亞迪鄭州規劃產能如期落地,這一時間将進一步縮短為 5 年。
當然,這期間一定伴随着一些老牌車企,以及背後城市的沒落,但同時,一座座新的 " 汽車城 " 将崛起,西安、鄭州,以及長沙、合肥,正在努力跻身第一方陣,成為 " 汽車城 " 模範。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