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快遞:内卷與外卷并行,跨境能力撬動估值邏輯,歡迎閱讀。
來源:視覺中國
幾天前,上市僅兩個月的極兔快遞港股市值超過了民營快遞中最賺錢的中通快遞,僅次于順豐控股。成為快遞行業年尾的标志性事件。
估值耀眼的還有今年遞表港交所的菜鳥,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 全球獨角獸榜》,菜鳥拿到了 1850 億元的估值,超過了京東物流、圓通快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的市值之和。
高估值在今年不約而同地指向國際聲量更高的企業,背後有電商龍頭出海提速并成效顯著的背景支撐,也映襯一種現實,近幾年,國内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明顯放緩,随着疫情催化下的消費激情褪去,電商的增量市場難覓。受此拖累,快遞行業面臨着存量競争和產能過剩的雙重挑戰,市場對于業務側重國内市場的快遞企業的增長潛力抱以悲觀情緒,今年以來,多數快遞企業市值持續萎縮并創年内新低。
作為今年的一抹亮色,電商加速出海将國内快遞企業探路多年的 " 快遞出海 "" 抱團出海 " 節奏推到了商流已鋪就的進度上,格局是分層的,頭部快遞物流企業出海動作密集,正借勢電商平台加速卷向海外,與此同時,價格戰重啟背後,部分快遞企業受困于穩住國内基本盤,無力東顧。
可以想像,随着跨境電商巨頭紛紛跟進全托管模式,快遞出海的難度正在降低,一種新趨勢呼之欲出,能夠在這個節點展現出海靈活度并捕捉這輪電商出海機遇的快遞企業,将最先撬開增量空間,擺脫估值下行困擾。
價格戰重啟:增量見頂 + 產能過剩
2022 年價格戰稍稍停息,中通和圓通迎來上市以來最豐厚的利潤,這一年也被視為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元年。但在這樣的期待中,2023 年,價格戰還是意外地卷土重來。
衝擊波層層傳導,企業層面,以申通、韻達為代表的快遞企業單票收入較年内最高值下滑幅度超過 20%,據東興證券研報,三季度,申通與韻達單票盈利都降至 5 分以下。
在網點端,無利可圖景象頻現,2023 年大量一級網點被挂上鹹魚轉讓,更有四川雅安部分區縣的圓通快遞、中通快遞網點因罰款嚴重與上級公司矛盾激化,入不敷出之下決定停運。而價格戰落到末端派送環節,快遞員派費普降一毛。一位上海的申通快遞員表示,以其每月 2 萬多件的派件量計算,每月少賺超 2000 元。
上海市快遞行業協會會長周德剛表示,今年的價格戰雖然仍是源自總部對網點加壓下的份額之争,但更為主要的壓力還是來自上遊電商。
钛媒體 APP 留意到,一損俱損的價格戰雖然常年打,但多種迹象表明,今年打價格戰的背景已經不同以往,主要推手既有從增量市場轉存量競争的壓力,又有快遞行業產能進入集中釋放期引發的產能過剩。
近年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明顯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 7.16 萬億,同比增長 1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6.0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8%。在 2018-2022 年的同期,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分别為 29.8%、21.6%、14.3%、18.7%、5.6%。
由于快遞企業八成左右的業務量來自電商,電商的流量見頂也預示着快遞行業的增量見頂。回看 2023 年,消費復蘇偏弱,性價比消費成為新趨勢,陷入流量焦慮的電商行業集體重返低價厮殺模式,上遊商家利潤壓縮,自然傳導至快遞行業,這使得議價能力本就弱的快遞企業,單票收入幾乎沒有上漲空間。與之對應的是,從業績來看,今年企業也出現增收和增利難兩全的趨勢。
來源:海通國際
另一方面,在過去三年裡,快遞企業經歷了資本開支的高峰,合計開支約 1200 億元。進入 2023 年,中通快遞、韻達股份、圓通快遞、申通快遞、順豐控股資本開支明顯回落,其中通達系 4 家的資本開支同比下降 39%。一度在轉運中心直營化環節掉隊的申通快遞也在 2023 年基本補齊了短板,常态吞吐產能超過 6000 萬單 / 日,較三年前提升了 3 倍,這也給了企業通過價格戰領跑行業增速的底氣。
資本開支的下降反映着快遞行業這一輪產能擴張暫告一段落,如何在增量市場見頂的境況下,挖掘各自的增量,同時兼顧份額和利潤,是快遞企業面臨的課題。
電商博弈:頭部企業卷向海外
流量紅利的消退催促電商平台将目光投向海外,頭部快遞企業也乘勢卷向國際市場。
一直以來,進入廣闊的農村市場和深入產業帶服務制造業,都是快遞企業可選的增量方向,快遞出海雖有可期的藍海但卻難度更高,沒有商流和足夠的實力鋪墊,多數快遞企業不敢貿然行動,做大做強基本盤被視為全力出海的必要條件。按照圓通快遞董事長喻渭蛟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表述,他期待十年後中國的快遞物流能夠和世界全面接軌,二十年後大多數快遞公司可以完成對國際快遞巨頭的超越。回歸現實,快遞企業的出海布局雖可以追溯至 10 年前,但由于進展較慢,短期對企業開拓第二增長曲線貢獻有限。
不過,随着電商龍頭出海提速,情況已有改觀,有商流加持的頭部快遞物流企業正先行一步。今年以來,阿裡系的菜鳥和京東系的京東物流大有從國内卷到國外的勢頭。
在國内市場,今年 6 月,菜鳥推出品質快遞品牌菜鳥快遞,直指京東物流和順豐腹地。為搶奪港澳市場,菜鳥和京東快遞今年先後推出更新計劃,在時效和服務上展開較量。在國際市場,菜鳥于今年 9 月聯合速賣通推出跨境快遞 " 全球五日達 ",并在今年 11 月與速賣通更新中東、北美、巴西的國際快遞物流服務。
另一邊,京東物流快馬加鞭全球織網,宣布計劃未來 3 年将建設覆蓋全球主要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今年三季度,京東物流開始着手優化供應鏈布局,在建設海外倉的基礎上同法國郵政旗下國際快遞公司 Geopost 達成戰略合作,合力打造覆蓋中歐的國際快遞服務,為全球擴張鋪路。今年 12 月,京東物流順勢上線 " 國際特快送 " 服務,覆蓋歐美主要國家。此外,京東航空還開通了運營以來首條國際貨運航線深圳 - 胡志明,目标所指,為跨境電商商家提供更高效的物流履約。
天風證券分析稱,菜鳥與京東物流的不同點在于:菜鳥的國際業務布局更為成熟,資產布局更重。考慮到我國跨境電商物流行業處于高速增長期,延伸鏈條更長,競争格局未定,這或許是菜鳥夯實競争優勢和提升估值溢價的關鍵方向。
物流之于跨境電商,猶如馬蹄之于成吉思汗,京東物流正在構建包括海外倉網、國際轉運樞紐、海外國家本土運配網絡及跨國幹線網絡于一體的全球供應鏈網絡藍圖,而菜鳥作為依托阿裡電商布局成長起來的全球跨境包裹量第一的跨境物流公司,随着遞表港交所,擴張正當時。菜鳥與京東物流雖然成長邏輯不同,但這場競速背後的意圖殊途同歸,電商出海訴求強烈。
海外需求打開估值想象力
2023 年是快遞企業市值萬馬齊喑的歷史時刻,粗略計算,行業市值合計蒸發超過 2000 億元,截至今日,中通快遞較年内市值最高點跌去 3 成至 168 億美元(約 1194 元人民币),圓通快遞跌去 4 成至 413 億元,韻達股份跌去 5 成至 212 億元,申通快遞跌去 3 成至 116 億元,順豐跌去 3 成至 1911 億元。
為了提振市場信心,過去一年裡快遞企業通過回購、高管增持展示決心,不過,國内快遞企業股價持續創年内新低的趨勢未改,整體估值仍處于底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極兔快遞在今年 10 月上市後股價走出了相反的趨勢,雖與兩年前 200 億美元的估值基本持平,仍在今年以 1392 億元港币的市值實現了對中通快遞的反超;菜鳥在 2023 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跻身第十位,估值達 1850 億元,是京東物流市值的三倍之多。
這背後一方面是外界對資本市場新秀的期待使然,另一方面離不開他們同作為跨境電商熾熱賽道的親密合作者所構築的想象力空間。近兩年,随着 Temu 風靡北美,拼多多的跨境電商業務不斷為業績增長蓄力,也助推拼多多在今年創造市值一度反超阿裡的現象級事件。極兔作為拼多多國内業務及跨境電商平台的合作夥伴,能否與拼多多的勢能共振,成為極兔市值的想象力來源。而菜鳥通過阿裡生态下的電商平台速賣通、天貓國際及天貓淘寶海外、Lazada 已經成長為包裹量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目前其一半左右的營收來自國際物流業務板塊,占據着出海的先發優勢。
來源:艾瑞咨詢
根據灼識咨詢預測數據,到 2027 年,與中國商家及消費者有聯系的跨境電商物流預計将達到 1.4 萬億元,2023 年至 2027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18.5%,于 2027 年對全球跨境電商物流市場的貢獻為 60.8%。
跨境電商專家張周平表示,2023 年跨境電商行業趨勢之一是中國電商平台加碼出海,包括拼多多 Temu、抖音 TikTok Shop、SHEIN 以及阿裡旗下各跨境電商平台。中國跨境電商紛紛在超快物流、價格補貼等方面加大投入,在海外市場已逐漸嶄露頭角。趨勢之二是跨境電商全托管。今年全托管模式是跨境電商行業最大的熱點之一,随着 " 全托管 " 話題飓風般刮起,吸引了 TEMU、SHEIN、TikTok、速賣通等平台巨頭紛紛入局,全托管模式正在引導整個跨境電商市場新一輪的轉變。
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跨境電商平台通過全托管模式包攬運營、物流、售後等環節,不僅降低了商家入駐門檻,而且使物流環節不再割裂。如此以來,快遞企業需要與跨境電商平台進行深度綁定,服務這種一體化集成模式,從而倒逼快遞企業提高差異化競争力;二來,全托管模式的興起,不僅颠覆了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同時也将撼動由海外物流企業主導的現有的物流資源體系,這為國内快遞物流企業出海留出了成長縫隙,也意味着快遞企業出海的難度在降低。
不過,張周平認為,當前跨境電商對于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比如在物流時效上,跨境物流長物流鏈導致物流時效難以保障,随着競争的加劇,用戶體驗愈加重要且突出。在機遇面前,能夠提供穩定、安全、快捷的跨境電商物流服務的企業才能抓住這次機會。
跨境電子商務分析機構 Marketplace Pulse 發布的 2023 年回顧報告顯示,2023 年最引人注目也最有影響力的颠覆者是來自中國的 SHEIN 和 Temu,它們是專為西方購物者打造的平台。到 2023 年年底,已經成為全球 50 個最大經濟體中過半國家下載量第一的應用程式,雖然下載量不等同于收入,但表明了擴張雄心。Shein 和 Temu 代表了中國商業的第三次進化,第一次是 " 中國制造 ",國外零售商縮減本土制造規模,将生產轉移到中國。第二次是 " 中國銷售 ",中國賣家将本土產品通過亞馬遜銷售到海外,從國外賣家手中搶奪市場份額。而第三次是 " 中國營銷 ",即中國公司正在淘汰海外零售商,Shein 和 Temu 以及接下來的新零售商平台正在衝破亞馬遜的框架直連中國工廠和海外購物者。
無論如何,跨境電商正以颠覆性的方式開辟一片新藍海,對于快遞企業而言,機遇已來,想象力空間已打開。(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張孫明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