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冰火兩重天”格局下,誰是聯想的「拯救者」?,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互聯網江湖,作者 | 志剛
在 2022 年業績電話會議上,楊元慶曾表示,:" 智能設備市場現狀處于最糟糕的時期,該公司将需要調整員工隊伍,削減業務支出 ……"
楊元慶的看法并非毫無道理,從聯想集團公布的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 2022/23 财年全年業績來看,報告期内聯想集團實現營收 619.47 億美元,同比下降 14%;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 16.08 億美元,同比下降 21%,再一次出現了營利雙降的尴尬局面。
即便 PC 霸主地位依然穩固,但整個行業的落寞已經不是聯想一家企業可以改變的。戴爾、華碩、蘋果、惠普等 PC 行業前五位的成績大多都不太好,業績都出現較大下滑。
該如何拯救聯想?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火熱的當下,切入人工智能產業鏈似乎成為了 " 全村人的希望 "。聯想憑借這一時代趨勢逆轉企業困境的幾率有多高?仍需深入剖析。
" 冰火兩重天 " 局勢下:聯想的 " 守江山 " 難題
财報是會說話的 " 工具 ",它既能體現出一家公司的基因,也能反映出當下公司的戰略。數據顯示,聯想集團全年營收 619.47 億美元,同比下降 13.50%,報告期内實現毛利潤 105.01 億,同比下降 12.85%。
按照業務構成,聯想擁有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三大業務。
聯想 2023 财年的财報數據顯示,聯想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營收 493 億美元,2022 财年為 623 億美元;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收入 97.5 億美元,2022 财年為 71.4 億美元;方案服務業務集團收入 66.7 億美元,2022 财年為 54.4 億美元。
由營收結構可見,聯想正面臨 " 冰火兩重天 " 的局面。
已經邁入寒冬的 PC 業務營收下降嚴重,但在聯想的營收結構中仍然是絕對主力,面對目前發展火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聯想有切入的可能,想要入局唯有靠 ISG+SSG 兩大業務的支撐,但仍然力量微弱。
如果切入人工智能產業鏈的話,最适合聯想發力的環節其實是 AI 伺服器。
AI 伺服器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IDC 預計,到 2026 年,全球 AI 伺服器市場規模将達到 347.1 億美元,2021 年至 2026 年的年復合增速為 17.30%,将繼續保持相對較快增長的态勢。同時,全球 AI 伺服器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伺服器市場規模的比例将從 2021 年的 15.25% 提高至 2026 年的 21.69%。
事實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在聯想創投 CEO 年會上曾說過," 最近火爆全球的 ChatGPT,其背後所需要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恰好是聯想已經布局多年的強項。"
不過,投資者似乎并不相信聯想在該方面多年布局培養的強項。
眾所周知,自 ChatGPT 橫空出世以來,AIGC 浪潮席卷科大訊飛、百度等國内科技公司,無論公司是否通過大模型實現盈利,只要蹭上相關概念,其股價多呈上升趨勢。但是從聯想資本市場的股價表現來看,今年以來整體呈現出下跌态勢,似乎與火熱的大模型隔絕一般。
實際上,聯想面臨的阻礙可一點也不少。
首先,聯想可以放棄 PC 市場,全面轉向人工智能產業鏈嗎?答案顯而易見,不太可能。
PC 市場雖然已處于夕陽時間,但仍是聯想不可或缺的基本盤,而聯想接下來的打算或許是把更多籌碼投入商用 PC 領網域。
6 月 6 日,聯想舉行了 2023 聯想商用產品發布會,宣布聯想昭陽品牌煥新,并發布 X7、X5、X3 三大系列新品筆記本、ThinkCentre M 大師系列商用台式機和 ThinkStation P 系列專業工作站等新品。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曾表示,"2023 年第三季度,最晚第四季度,預期 PC 需求将逐步復蘇,2024 年 Windows 11 預計将進一步拉動終端用戶需求,尤其是商用市場。" 可見聯想仍然對 PC,尤其是商業 PC 充滿了希望。
其次,聯想是否真的具備切入人工智能產業的決心?
實際上,這已不是聯想第一次表現出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垂涎。
2017 年,楊元慶曾在第三屆全球創新科技大會 ( Lenovo Tech World ) 上放言," 聯想的使命,是要成為這一輪‘由 AI 驅動的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并通過‘設備 + 雲’與‘基礎設施 + 雲’模式賦能產業和行業,推動一個充滿愛(AI)的時代到來。"
雖很早就開始揮動人工智能的大旗,但 6 年時間之後的今天,從财報數據以及行業數據,我們很難看出聯想這幾年間做出哪些明顯的改變。
太平洋證券指出,2022 年 AI 伺服器市場份額,前五家廠商分别為浪潮、KunQian、Nettrix、Enginetech、新華三,市場份額分别是 37%、11%、10%、9%、8%,其中看不到聯想的影子。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聯想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也會向企業客戶及雲廠商提供伺服器等 IT 設備,但 AI 伺服器和傳統伺服器并不是一回事。
傳統伺服器以 CPU 為主,數據處理核心單一。AI 伺服器則主要由 GPU 進行模型訓練,因為 GPU 比 CPU 擁有更多的算術邏輯單元,普遍采用 CPU、GPU 等組合的異構式架構。這樣的架構可以更好地發揮并行計算的優勢,能夠快速準确地處理大量數據,因此可以滿足大模型所需強大的算力需求。
整體來看,聯想正從 C 端主導向 " 全面 To B" 轉型,客戶思維的轉變是最重要的。
随着 PC 的落寞,聯想必須把重心轉移到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這些業務,尋求新增量,而這些業務大部分面對的都是企業客戶。
即便面對 PC 業務,聯想也已經把目光從個人電腦轉向了商用 PC 領網域,更加聚焦于企業客戶。
而做 C 端電腦和做 B 端電腦需要完全不同的產品思維以及戰略打法。面對 C 端消費者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產品設計外觀以及用戶體驗,而 B 端電腦本質上是生產力的代名詞,考驗的是產品的性價比以及生產效率,只要滿足企業工作任務需求即可。
下一個角色:" 算力搬運工 "?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聯想一直以來因為研發投入比例較低而遭人诟病。實際上,人工智能大潮下聯想也在逐年提高自身研發投入。
在 2023 财年降本增效的大背景,聯想的銷售及分校費用為 225.7 億人民币,同比減少了 12.1 億人民币。行政費用方面下降的更多,減少了 28 億人民币,而研發費用不降反增,從 131.6 億人民币增長到了 150.9 億人民币。
由此可見,聯想其實自身也明白,是時候尋找 PC 主業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了。
目前聯想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的盤子仍然較小,不過仍有不少潛力可挖掘。
研發費用投入增長背後,我們必須清楚的一個事實是,這兩塊業務并不是聯想的強項,聯想在這些領網域的技術以及產品競争力稍顯不足。
對于聯想來說,當下 AIGC 以及大模型的火熱正是帶動其業務發展的最好時機。
在聯想集團今年的新财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芮勇曾在采訪中表示,聯想很早就有布局大模型相關業務,還表示聯想未來的技術研發将始終圍繞計算(computing)和智能這兩個錨點來進行重點布局。
智能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以及數據。聯想的站位在算力這一支點上,在如今局勢下,聯想雖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發展仍面臨很多阻礙。
需要注意的是,算力的核心仍然是芯片,我們聽到的消息大多是關于芯片的。
比如瑞銀分析師此前提到,從算力來看 ChatGPT 已導入至少一萬顆英偉達高端 GPU,互聯網巨頭阿裡、百度等公司的類 ChatGPT 應用,預計未來将產生大量高算力 GPU 的需求。國内相關專家也認為,做好 AI 大模型的算力最低門檻是 1 萬枚高端芯片,但沒有人會從 AI 伺服器的角度提要求。
目前,GPU 已陷入供應短缺,多款 GPU 價格從 3、4 月至今漲幅接近 50%,訂單排期至明年上半年。AI 伺服器雖也存在價格上漲情況,但人們卻并未過多關注。
憑借近年來的 VR、元宇宙以及 AI 大模型等領網域的爆火,拉動英偉達等芯片巨頭業績一路猛進,但聯想并未因此分羹。
可以看出,聯想未來切入人工智能產業鏈,扮演的更多是 " 算力搬運工 " 的角色,雖有一定價值,但產業價值或許相對并不高。
如果仍然以賣設備硬體為主,聯想在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附加值并不高,缺乏想象力。因此,資本市場對聯想的認可度不高。
此外,傳統本地部署的算力中心已經難以滿足大模型的算力需求,相對應的,基于雲化部署的 AI 雲計算服務需求正在快速增長。這意味着,未來聯想的客戶可能主要以雲計算巨頭為主。
雲計算行業依賴于規模化發展,以實現規模經濟。近期,阿裡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頭部雲計算廠商紛紛發布產品降價公告,雲計算市場正展開新一輪的價格戰。也就是說,聯想未來的利潤空間将有可能進一步被壓縮。
此外,聯想也必須警惕 AI 大模型是否會演變為一場 " 虛火 "。
中金公司曾發出風險提示,我們樂觀看待 AI 雲端算力的增量市場空間,但若 AIGC 因為倫理等問題遇到嚴格監管,則存在技術進步放緩、各廠商大模型開發節奏放緩的風險。
各類企業正試圖通過汲取中國產業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養料不斷成長,聯想布局人工智能,也是轉型產業互聯網的表現。
一方面,聯想需要和更多的垂類 B 端行業接軌,另一方面,聯想需要幫助人工智能進入真實的產業場景,從而釋放自身價值,這也意味着聯想将面對更加激烈、殘酷的競争。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柳傳志與聯想元老倪光南曾爆發了一場聯想走 " 貿工技 " 還是 " 技工貿 " 路線的讨論。最終,這場紛争以倪光南的離職落幕。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在過去時代的局限下,聯想被迫走出了一條技術資源型增長的路線,但接下來,聯想必須轉變為技術服務型增長,才能更符合接下來的時代需要。
比如 " 軟 "" 硬 " 兼施,提高軟體業務占比,因為硬體市場的規模就這麼大了,天花板很明顯,如果算力能夠滿足需求,那麼硬體業務其實就很難再有爆發性的增長。因此,提升聯想的軟體業務占比,對于提升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獲取現金流的能力來說都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狀态是轉型成為一家 " 軟、硬 " 實力都很強的科技企業。
天眼查 APP 顯示,聯想集團于 1994 年上市,已經是一家上市 29 年的企業。如今,上市多年之後的聯想又到了新的 " 讨論時刻 ",但會有下一個 " 倪光南 " 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