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如何修煉2024車市“卷王”潛質 3家車企老總新春寄語道出了“秘籍”,歡迎閱讀。
5 年前美團老總王興那句 " 這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同時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含金量依然不斷提升。這對汽車行業準得像穿越者發出的警告。
盡管 2023 年我國汽車產銷突破 3000 萬輛,出口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連 Stellantis 集團的 CEO 卡洛斯 · 塔瓦雷斯都狂吹中國車威脅論,說中國車将取代日系、韓系在美國的地位。但車市透過表象看本質,内需增長放緩甚至收縮成為常态,挑起增長大梁的出口面臨歐美貿易保護、電動車需求放緩,種種挑戰已然擺在台面上。
行業傳出的 " 寒氣 ",車企老總們也在龍年開工的新春寄語中明确了挑戰。
吉利汽車集團 CEO 淦家閱判斷:"2024 年,又将是‘最卷’的年。"
認為行業競争越來越熱鬧的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呂俊成說:" 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
經歷了大風大浪的小鵬董事長兼 CEO 何小鵬更直接:" 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倒是讓車圈如臨大敵的雷軍,或許是暫時沒有銷量壓力,寄語中對汽車着墨不多,主要是上價值,強調小米要有目标、有信念、團結一致,穿越周期成為勝利者。
不過,更重量級的比亞迪并未發新春寄語,而是直接以行動說話,用 7.98 萬元起的秦 PLUS DM-i和驅逐艦 05 榮耀版掀起龍年第一場價格戰,讓很多友商發出了 "G 語 "。
既然 " 卷 " 已經是必然,那怎麼才能成為 " 卷王 " 生存下去呢?車企老總們也在新春寄語中富含洞見地指明了目标。
第一:卷產品
產品的革新将直接決定車企在最卷一年裡的戰鬥力,每家車企也将根據自己的布局情況,在產品端上發力。
小鵬在新春寄語中立下的 FLAG 最大。他們認為今年将是產品和技術平台爆發的第一年,3 年内要推出約 30 款新車或改款車型。這即使放在國際級車企裡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小鵬要在 2024 招 4000 人和投入超過 40% 的研發預算來實現這一目标。
支撐這一產品規劃的底氣就是小鵬有信心今年實現銷量翻倍。為此小鵬将補齊最能走量的 15 萬級和高端主流的 30 萬 + 級的產品,構建起從 10-40 萬元級具有競争力的產品矩陣。而這些能否實現,不僅看技術能否發力,還要看強援王鳳英能否在品牌和營銷上為小鵬講出更精彩的故事。
五菱面臨的壓力同樣不小。呂俊成戳破了五菱神車的濾鏡,直言神車時代已經過去,要轉向模塊化造車,以最優成本和最快速度解決用戶痛點,打造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產品。
這對五菱產品定義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這方面五菱是一腳天、一腳地。有過宏光 MINIEV 的成功,帶來了巨大的銷量與流量。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泥沙俱下的流量,放大了某些鍵盤俠的聲音,讓五菱幾款新品產品定義與實際需求產生了偏差。五菱現在要做的就是回到 " 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 " 的正軌上。
吉利主打的則是價值。高端新能源技術将會加速下放,實現車身電池一體化、11 合 1 智能電驅等技術的新一代 CTB 平台将首次應用主流產品上,領克更将用上 800V 架構、CDC 電磁懸挂甚至雙腔空氣懸挂等。而 AI 大模型、衛星通信等吉利智能生态的產品也将搭載在更多車型上。其實從極氪 001FR 和銀河 E8 兩款超規格的產品我們就能看出,在 " 卷 " 價值這方面吉利真的是沒有怕過誰。
第二:卷智能
目前,上半場電動技術發展進入平台期,下半場智能化競争成為產品差異化的關鍵,這将決定誰最後能留在舞台上。吉利和小鵬在新春寄語中都明确表示要在技術上加大投入。
吉利從制造企業向科技企業的轉身,多年的研發投入和收購,讓吉利具備行業第一梯隊的智能技術儲備,橫跨星睿智算中心、星睿 AI 大模型、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等多個領網域。
淦家閱預告在 2024 年将會為用戶部署包括基于星睿 AI 大模型的多模态人工智能 "AI 數字精靈 ",基于大吉利科技生态的三維智能座艙 "AI 智能空間 ",基于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衛星通信技術。智能不僅是那塊車機螢幕,而是滲透在用車的方方面面,為用戶打造智能最 " 上頭 " 的車。
主打智能牌的小鵬在智能上更是不惜大筆投入,何小鵬明确将豪擲 35 億元人民币研發 " 以智駕為核心的 AI 技術 "。他認為,友商的收縮正是小鵬的發展機會,能通過密集投資推動小鵬智駕能力快速迭代,率先邁向高階智能駕駛,讓小鵬再度引領中國智駕領網域,并通過技術領先的優勢向國際市場滲透。
五菱則另辟蹊徑,呂俊成提出了 " 成本領先,與眾不同 " 這一劑對症的良方。五菱的定位和價格結構注定他沒辦法和頭部卷智能高度,那我就針對用戶核心需求進行開發,去除冗餘配置降低成本,做一個與眾不同的 " 偏科生 "。在高頻場景體驗比肩頭部,價格我還要更低,做科技的普及者。
大範圍在智能上加大投入折射出車企們的擔憂。盡管目前中國車企在智能上有一定的優勢,甚至有車企宣稱 BBA 是落後的東西,但他們内心都清楚目前我們的優勢主要在軟體和供應鏈,更底層的芯片、控制器、作業系統等等基本都是國外貨架產品,我們的成功外國車企并非不可復制。更何況随着 AI 大模型在智能終端的應用,有可能徹底颠覆智能技術框架與用戶體驗,讓中國車企的優勢歸零。
宜将剩勇追窮寇。通過持續投入研發、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内部孵化等多管齊下,才能讓中國車保持甚至擴大智能優勢。而這将是車企卷到最後的基礎,也是我們出海進擊歐美高價值市場最鋒利的矛頭。
寫在最後
縱觀 2023 年全年,價格戰、技術戰的輪番掀起,而這樣的趨勢在 2024 年也必然将會延續,從混動家轎市場燃起的硝煙已經吹響了 2024 價格戰的烽火。
但 " 卷 " 并不是目的。正如淦家閱所言;" 汽車產業就是馬拉松賽跑。" 在這場馬拉松淘汰賽考驗的是車企的長期規劃與戰略定力。短期 " 卷 " 起的銷量只是表象,只有分配好自己 " 體力 ",堅持長期主義,在市場的 " 卷 " 中完成自己的戰略才能決定最終誰是留在舞台上 " 卷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