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重磅!美聯儲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歡迎閱讀。
據央視新聞 6 月 15 日消息,當地時間 6 月 14 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布最新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貨币政策會議紀要,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标區間在 5% 至 5.25% 之間不變。
截至當地時間 6 月 14 日收盤,道指跌 0.68%,納指漲 0.39%,标普 500 指數漲 0.08%。
熱門科技股多數上漲,英偉達、英特爾漲超 4%,英偉達創收盤新高,AMD 漲超 2%。半導體、機器人科學板塊走高,博通漲超 4%,Tower 半導體漲超 2%。百貨商店、貴金屬、地區性銀行板塊走低,第一地平線國家銀行跌超 5%,MAG Silver 跌超 3%,梅西百貨跌超 2%。
熱門中概股普漲,理想汽車漲超 7%,騰訊音樂、唯品會、小鵬汽車漲超 5%,哔哩哔哩漲超 4%,愛奇藝、網易、百度漲超 3%,滿幫、阿裡巴巴漲超 2%,微博、蔚來、京東、拼多多漲超 1%,富途控股小幅上漲。
美聯儲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不變
當地時間 6 月 14 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布最新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貨币政策會議紀要,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标區間在 5% 至 5.25% 之間不變。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自 2022 年 3 月開始,美聯儲為抑制通貨膨脹已連續加息十次,從最初的零利率加到目前的 5% 至 5.25%,達到自 2007 年底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聯儲 FOMC 聲明
美聯儲宣布維持當前 5% 至 5.25% 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标區間不變,符合市場預期。
美聯儲政策聲明顯示,委員們一致同意此次利率決定,保持利率不變使得 FOMC 能夠評估更多的數據。
美聯儲政策聲明顯示,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仍然較低。
美聯儲政策聲明顯示,通脹率居高不下,高度關注通脹風險;銀行體系穩健且有韌性。
美聯儲政策聲明顯示,對美國國債和 MBS 持倉的減持速度将保持不變。
鮑威爾:與會者都支持進一步加息 沒考慮過年内降息這一選項
鮑威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31N1395389197 (圖文無關)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聯儲繼續專注于雙重使命——促進最大就業和維持通脹穩定,将堅決致力于 2% 的通脹目标。他指出,政策緊縮的效果尚未完全顯現,幾乎所有與會者都預計進一步加息是合适的。
鮑威爾說道,經濟面臨信貸收緊帶來的逆風,政策緊縮的影響程度仍然不确定," 考慮到我們已經走得如此之遠和如此之快,我們認為保持利率不變是謹慎的。" 之後的會議将繼續根據屆時的情況作出決策。
鮑威爾指出,高通脹已經有所緩和,但壓力持續高企,給人們帶來了困難,恢復到 2% 的央行目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貨币緊縮的全部效果需要時間來實現,特别是在通脹方面。"
鮑威爾還指出,繼續加息可能是合理的,但速度要更溫和,另外确定加息的程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們也許比上次會議上預計的更需要保持克制。" 鮑威爾強調,市場不應該把六月的暫停加息稱為 " 跳過加息 "(skip),而應該解讀為 " 較慢的加息速度能使經濟得以适應 "。
被問及終端利率時,鮑威爾告訴媒體," 我們已經更接近足夠限制性的水平了,将采取更為溫和的加息步伐。但我不能提前通知市場,聯邦基金利率在未來究竟要到什麼地方。"
在被問及 7 月會議可能作出的行動時,鮑威爾稱将是一次 " 實時 " 的會議," 我們還沒有就 7 月份是否加息做出決定。我們将審視所有數據、不斷變化的前景,并将在 7 月做出決定。"
鮑威爾還表示,今年降息是不合适的,内部也沒有任何人提出今年降息的建議,只讨論過在未來幾年降息。他指出,當通脹下降時,降息是合适的。
多個發達經濟體 " 伴随 " 美國加息
美聯儲加息步伐不停,引發多國央行被迫跟進。出于遏制通脹、穩定本币匯率等多重考慮,主要發達經濟體跟随美國進入加息周期。
歐洲央行 2022 年 7 月開啟加息進程,截至今年 5 月 4 日最近一次議息會議,歐洲央行已連續 7 次加息,累計 375 個基點。
此外,5 月 11 日,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宣布将基準利率從 4.25% 上調至 4.5%,這是 2021 年 12 月以來英國央行連續第 12 次加息,累計 440 個基點。加拿大央行 6 月 7 日宣布加息 25 個基點,将基準利率由 4 月份的 4.5% 上調至 4.75%,創下約 22 年來的新高。澳大利亞央行 6 月 6 日宣布将基準利率上調 25 個基點至 4.1%,為 2012 年 4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元霸權将自身危機轉嫁世界
2022 年,美國通脹高企,美聯儲結束超寬松貨币政策,轉向激進加息政策,推高美元指數,讓資本回流美國,卻把本币大幅貶值、資產價格崩盤的惡果留給他國。許多國家,特别是發展中國家進口承壓、輸入性通脹高企。多國通脹水平連創新高,經濟受到衝擊。
對此,經濟學家指出,美國通過加息,将自己目前面臨的困境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轉嫁給了全世界。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财聯社、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