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苦菜、苦苣菜、苦荬菜,還有苦麻菜、曲麻菜,你能分得清?,歡迎閱讀。
詩雲 "誰謂荼苦,其甘如荠"," 荼 " 通常作 " 苦菜 " 解,但 " 苦菜 " 涵蓋多個種類,古人觀察自然失之粗陋,更難分清。李時珍曰: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為苦苣,實一物也。苦荬 = 苦苣?非也,只能說都出自菊科。
苦菜和苦荬菜
在我的家鄉泰安," 苦菜 " 指的是菊科苦荬菜屬的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恰如李時珍所說,"即苦荬也",舊稱中華小苦荬/Ixeridium chinense。
圖 1 中華苦荬菜
圖 2 中華苦荬菜
圖 3 中華苦荬菜
圖 4 中華苦荬菜
中華苦荬菜的頭狀花序較小,多為黃色,在我家鄉卻是白花亞種 /subsp. strigosa占據絕對優勢,黃花鮮見。蔥省人民嗜食此物,膠東尤愛,連根帶葉洗剝幹淨後蘸醬生嚼,相傳有祛火之功效,春天菜市場上必然有售。
圖 5 尖裂假還陽參
圖 6 尖裂假還陽參
蔥省地界上還有一種 " 苦碟菜 ",吃法與中華苦荬菜略同,即尖裂假還陽參/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菊科假還陽參屬。曾與中華苦荬菜同歸小苦荬屬,稱抱莖小苦荬/I. sonchifolium,也叫秋苦荬菜、抱莖苦荬菜,後該屬被拆分,兄弟倆也從此分道揚镳。
圖 7 苦荬菜
如上所述,民間的 " 苦荬菜 " 指代多種菊科植物,讓人一頭霧水,但《中國植物志》欽定的卻只有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菊科苦荬菜屬,又名多頭莴苣、多頭苦荬菜。多數葉子細長,線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接近全緣,如同禾草一般。主產南方,我省無。
苦苣菜和曲麻菜
菊科苦苣菜屬,也算 " 苦菜 ",身邊常見的有 3 種。有人認為《詩經》之 " 荼 " 指的就是苦苣菜,我覺得未必這麼精準,兩千多年前的事兒,誰能說得清呢。
圖 8 苦苣菜
圖 9 苦苣菜
圖 10 苦苣菜
圖 11 苦苣菜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該屬最普通的種類,多數葉子羽狀深裂或大頭羽裂,偶有不裂,葉面油光锃亮,基部抱莖或半抱莖,葉緣有尖刺。注意,圖 11 是圖 10 被屠戮之後的慘狀,考慮到市内禁養畜禽,想必是薅回家當野菜吃了。詩曰 "朝來食指動,苦菜入春盤",沒想到在鋼筋水泥森林之中辛苦恣睢的城市居民還頗具野趣。
圖 12 續斷菊
續斷菊/S. asper,過去叫花葉滇苦菜,不知何故兮改用現名。葉略有光澤,界面極其不友好,"全部葉及裂片與抱莖的圓耳邊緣有尖齒刺"," 刺 " 的硬度超過苦苣菜,再嫩也多少有點扎嘴,吃這玩意兒的人大概不多。
圖 13 長裂苦苣菜
圖 14 長裂苦苣菜
圖 15 長裂苦苣菜
圖 16 長裂苦苣菜
該屬最常出現在青島菜市場上的是長裂苦苣菜/S. brachyotus,幼葉一般不裂,成株葉子大部分 "羽狀深裂、半裂或淺裂";葉面無光澤,無論老嫩。俗名 " 曲麻菜 ",實為苣荬菜之諧音(此處 " 苣 " 讀作 q ǔ),《中志》網站亦将 " 苣荬菜 " 列為長裂苦苣菜的别名。
圖 17 苣荬菜
圖 18 苣荬菜
以名字而論,苣荬菜/S. wightianus才是最正宗的 " 曲麻菜 "。多產于南方,與長裂苦苣菜形态近似,總苞片中脈有腺毛,可以區别,不過幼苗期恐怕相差無幾。以前還有南苦苣菜/S. lingianus,現已與苣荬菜合并,善哉。
苦麥菜、甜麥菜和油麥菜
苦麻菜 = 苦麥菜,不苦的稱甜麥菜,其實都是一回事;油麥菜是葉用的莴苣,Lactuca sativa var. asparagina。
圖 19 翅果菊
圖 20 翅果菊
圖 21 翅果菊
圖 22 翅果菊
野生的苦麥菜多指莴苣屬的翅果菊/Lactuca indica,也叫野莴苣、山莴苣或苦莴苣。需要指出的是,翅果菊這個種合并了過去的多裂翅果菊,葉子全緣或二回羽狀深裂都有,圖 22 是葉子全緣的翅果菊,青島少見。
圖 23 翅果菊,俗稱 " 苦菜 ",攝于膠南
當年在膠南,發現有村民專門種植翅果菊,稱 " 苦菜 ",未知喂雞還是喂人。查 " 文獻 " 可知,翅果菊常作為牧草栽培,南北皆有,培育品種有蒙早一号苦荬菜(雖用 " 苦荬菜 " 命名,但拉丁名與翅果菊相同)、滇西翅果菊或閩北翅果菊等,畜生吃得,人也吃得。
圖 24 栽培的苦麥菜
圖 25 苦麥菜和甜麥菜
圖 26 葉子不裂的苦麥菜
圖 27 苦麥菜的品種," 花芽甜麥菜 "
南方栽培的苦麥菜,南昌稱 " 涼麻 ",各種 " 文獻 " 說法不一:有将學名定為S. oleraceus(苦苣菜)的,有定為S. lingianus(南苦苣菜)的,也有寫成L. indica(翅果菊)的,莫衷一是。論文《三峽庫區部分翅果菊屬植物應用研究》鑑定了三峽庫區近似莴苣的栽培蔬菜(我認為就是苦麥菜),結論為翅果菊,較為可信。
圖 28 油麥菜的瘦果
圖 29 苦麥菜的瘦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宮刑。我網購了油麥菜和苦麥菜的種子(實為瘦果)各一份:圖 28 油麥菜,符合莴苣 "瘦果倒披針形,每面有 6-7 條細脈紋" 的特征;圖 29 苦麥菜,符合翅果菊 "瘦果橢圓形,邊緣有寬翅,每面有 1 條細縱脈紋" 的特征。苦麥菜就是栽培的翅果菊,形态變化是人工培育所致。
圖 30 苦麻皮
苦麥菜除食葉之外,莖皮也能吃,售價遠比葉更貴。專門吃皮,這真是我等北方侉子難以想象的咄咄怪事,嗯,想嘗試一下。
翅果菊是莴苣的野生祖先?
前幾天青島市級公園中心發了一篇公眾号文,提到翅果菊是栽培莴苣的祖先,讓我大吃一驚,于是乎又上必應研讀了一圈外文 " 文獻 ",并未發現這一颠覆性的結論。
圖 31 野莴苣
莴苣的野生祖先,一般認為是野莴苣/L. serriola,雖然翅果菊也有 " 野莴苣 " 的俗名,但畢竟是赝品,這個才是真貨。據《中志》記載,野莴苣在我國僅分布于新疆,如今已在多地大舉入侵,包括青島。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身邊冒出來很多很多,過去真沒注意 ......
圖 32 野莴苣和翅果菊
圖 33 野莴苣
野莴苣長得并不像莴苣,更接近翅果菊,區别也很明顯,至少有三:①野莴苣葉子偏藍,翅果菊葉子濃綠;②野莴苣葉子的頂裂片較鈍,不如翅果菊尖銳;③野莴苣葉背中脈有黃色刺毛,略扎手,翅果菊無。注意,野莴苣有毒能致幻,故又名毒莴苣,切不可食用。
話說菊科可以入馔的野菜比比皆是,莴苣是正經八百的蔬菜,它的野生祖先居然不能吃,上哪兒說理去?
" 苦菜 " 并非都是菊科植物
在我國這麼大的國家,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現象極為普遍," 苦菜 " 也絕不限于菊科之内。比如令無數雲南小朋友視為夢魇、年夜飯必備的 " 苦菜 ",難以下咽的程度從低到高依次為:大苦菜、小苦菜和苦菜薹。
圖 34 雲南的苦菜
這些 " 苦菜 " 都是什麼?白菜的親戚,榨菜的同宗,十字花科芸薹屬的芥菜/Brassica juncea。哈尼族有道特色菜叫 " 苦菜煮雞 ",用的也是芥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