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雜談20240226,切标道歉,新加坡航展空客A400M歧視,高價低能歐洲軍機,殲11B上艦,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大水來 ,作者大水來
開春了,确實比較有趣,熱的熱死,冷的冷死。
# 圖片切标道歉
# 新加坡航展,空客 A400M 歧視中國人前後
這就是前後,這一次空客工作人員的特定種族歧視,有大 V 說是沒事,被拒都是個人問題,但是更多網友親身爆料,被拒了幾乎無數,要看護照身份證,查戶口,幾乎等于二戰時期的搜查猶太人,然後拉進集中營的架勢。
identity targets and attack,就這個角度而言,德國人不經意中表露的納粹作風還是真的重,不用解釋啥。
這個問題,也有一些人給出了答案,或者是空客租用了德國空軍的飛機過來亞洲公開展示,但是德國國防部,禁止中國人接觸他們的武器,雙重夾擊之下,就有了這一次的風波。
# 高級低能歐洲戰機
某些朋友認為,參觀 A400M 還是會對中國航空工業有所幫助,從某些微小細節來看或許有點,但是總體而言,毫無價值,他們飛機用過了運 -20 的幾乎 3 倍鈔票,運載能力就一半,可以算是高價低能,比美國 C-17 更貴的東西,可以說,歐洲人用一大堆天價豪華發動機設備拼湊了一架低能飛機,假如要達到類似的水平,2 台普通渦扇發動機就行了,何必這麼麻煩。
從總體設計來說,那就是歐洲人用一個落後的架構做出了一個高速運輸機,尤其是超大功率渦槳發動機,過去是蘇聯人的強項,比如圖 -95 轟炸機的 NK-12 超級渦槳發動機,最大馬力 1 萬,過去了 40 年,歐洲人用全新的技術,搞了一款低能飛機,最大載重就 37 噸,原定的拳師拳裝甲車不斷增肥,一台也拉不動了。
要高速和載重,比不上常規的渦扇運輸機,要比靜音,那就更别提了,更好玩的是,雖然采用了渦槳發動機,但是低速性能卻趕不上美國 70 年前開發的 C-130,就這麼說吧,幾乎是前後不沾,他們開發這個獨苗發動機,除了 A400M,還真的想不到用在哪裡?新一代運輸機,幾乎都是渦扇發動機頂大梁,未來将可能使用更先進體制的槳扇發動機,更加省油。
和 C-17 相比,A400M 尺寸重量特别小,但是造價比 C-17 更貴,速度載重航程,惡劣跑道起降能力全面落後,這也是歐洲軍用航空工業的特點,飛機性能不如美國,但是造價一定超越美國,而且超的還不是一點點。
就這一點而言,歐洲人的格局很小,打造飛機,偏向高價奢侈品格局,這飛機的飛控是法國達索公司搞的,做的非常精細,飛行表演也相對比較精彩,而且專門為低空投放貨物做了優化,增加了貨物前後移動和投放帶來的穩定性衝擊,這是電傳技術的優勢,或者就是該機的最有特色之處:軍用運輸機裡面飛控王者(達索飛控,世界著名大牌)。
TP400 發動機:以法國陣風戰鬥機的 M88-2 發動機核心機為基礎,采用 BR700-TP 方案的進氣口、三級低壓渦輪和減速齒輪箱,瑞達 700 渦扇發動機縮小比例的五級低壓壓氣機、中壓渦輪等單元組合而成,并增加了一個中壓壓氣機。法國斯奈克瑪、英國羅爾斯 · 羅伊斯、德國 MTU 和意大利菲亞特這四家公司在航空渦輪發動機領網域雄厚的實力,TP400-D6 采用現有發動機各單元體來進行優化組合的設計,這是一種很雞賊的做法,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經驗比較少的法國人造核心機部件倒是沒有問題,英國羅羅總是掉鏈子。
法國人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一直比較拉胯,長期以來一直推力小,推重比不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在新世紀開端,搞定了雙軸加力式渦扇發動機,這就是 M-88,最早的 M-88-1 發動機推力 8.3 噸,由于參數選擇不當,超出了高溫渦輪材料的能力,最終不得不降低推力到 7.5 噸,這就是 M88-2 而同一時期,英國的 EJ200 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了 9 噸,高了三分之一。
法國人的發動機推力小,并不完全是技術太差的問題,主要是法國人比較特殊的設計思路,他們對戰鬥機用的航空發動機,提出了特别高的可靠性和壽命要求,翻修間隔也要很長,這就不得不犧牲了發動機的推力和推重比,俄制發動機長期以來,大多是 200-300 小時的大修間隔,法國人則翻到了上千小時,俄羅斯人用推力換壽命,法國人用壽命換推力,而美國人則推力要壽命也要,這個格局長期如此。
M-88-2 發動機搞了 30 年,做的測試非常多,燒了無數鈔票之後,就比較穩定可靠了,這是航空發動機特别看重的能力(三代發動機時代,美國俄羅斯無數事故),從陣風戰鬥機服役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 M88-2 發動機引發的事故,同期,台風戰鬥機則因為 EJ200 發動機停車導致飛機墜毀。
法國航空發動機總體性能落後美國英國俄羅斯很多,上世紀 70-80 年代發狠,另外也有法國總統通過政治關系從美國 GE 公司拿到了 F404 的技術之後(同一時期,也和 GE 公司合作,搞了 CFM 發動機公司,成就了不朽的神話,滿街 737 和 320 都用他們的發動機),加上自己的獨創技術,發動機的推力和最初版本的 F404 類似。
但是他們自己拿到這個發動機之後,也去試飛了 F-18 戰鬥機,原定美國海軍準備提供這個飛機作為他們戴高樂号航母的艦載機,完全滿足法國人的需求,但是法國人出于保護自己的軍用航空工業,最終還是拒了,F404 發動機和航母的彈射器就毫不客氣的笑納了,其中也包含 E-2C 預警機。
M88 和 F404 的推力都差不多,但是 M88 性能更強悍一些,推比更好一些,關鍵的東西主要是該發動機的中高空高速推力增加比較多,特别強化了跨音速格鬥階段的推力曲線,采用了比較小的涵道比,和美國 F-22 的 F119 發動機類似,某些關鍵包線的推力幾乎有 F404 的兩倍,這也是某些網友特别強調的,看發動機不能就看推力推比油耗,還得看推力響應曲線如何。
鴨式布局減輕空重,降低飛行阻力,提高機動性,而且還有發動機專門為中高空高速段強化的特性,使得陣風戰鬥機,在飛機參數表上不出彩,但是空中表現卻很牛叉,台風戰鬥機推比更高但是幹不過,美國的 F-18CD 和 EF 兩代飛機都不是對手,尤其 EF 增加發動機 30% 推力後還是被橫掃,這就是法國人在總體和細節上精雕細琢的成就,不得不佩服。
反過來給法國人挑刺,那就是太懶太慢,跟随世界潮流慢得離譜,美國上世紀 50 年代晚期搞出的雙軸渦噴發動機,法國人一直沒有跟進,長期是單軸渦噴,到了上世紀 60 年代末期,美國搞出了雙軸渦扇發動機,法國人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只有單軸渦扇發動機 M53!
等到法國人 2000 年搞定了雙軸加力渦扇發動機技術,美國人都進步到了隐身推力矢量發動機 F119,而且更糟糕的是,法國人的 M88-2 發動機推力就 7.5 噸,美國 F119 發動機推力 16 噸,一半都不到,這就是法國人的短板,架構跟蹤慢,推力跟蹤慢,但是發動機的壽命可靠性卻長期保持世界頂尖,雖然紙面性能很渣,這也是法國戰鬥機擁有一大堆鐵杆粉絲的原因,好修好用比參數堆砌更有吸引力,而且法國飛機座艙設計先進合理,航電先進,機載武器好用高能,全部組合起來,就使得一款發動機很渣的飛機,總體作戰能力也不弱。
戰鬥機技術上,法國人總體技術一流,但是發動機能力比較拉胯,最終限制了法國戰鬥機走向一流或者超一流。
更糟糕的是,1990 年開始的隐身浪潮,法國人一直沒有跟上隊伍,中國 2011 年開始殲 -20 首飛,2024 年年初土雞 KAAN 首飛,而法國和德國合作的隐身戰鬥機 FCAS,一直在撕逼不斷,分手又復合,復合又分手,酷似渣男和渣女的纏綿愛情,預計該機首飛将會拖延到 2030 年。
2030 年,美國空軍的 NGAD 和中國的六代機基本都首飛了,甚至飛了好幾年,法國的 FCAS 戰鬥機方案,基本就是一款極度瘦身的 YF-23 戰鬥機,推力縮減三分之一,但是 2020 年開始,世界戰鬥機格局已經完全變成大箭頭了,只有中美在前面狂奔,法國英國都落伍了,俄羅斯癱了。
俄羅斯的萎靡,造成了歐洲人不思進取,歐洲人舍不得花錢搞新飛機,但是也舍不得完全放棄軍用航空,最終不得不耗費更多的錢研發自己的垃圾飛機,不管是法國的陣風還是英國的台風戰鬥機,每款的研發費用都和 F-22,F-35A 戰鬥機一個量級,而且是同一個時間段,都是 200-300 億美元,不過搞出來的東西,作戰性能差了整整一個時代,就是用最先進的技術和相同的投入,搞出了一款美輪美奂的老屎!
到了新時代,歐洲人還是這樣,2030-2035 年中美六代機裝備部隊,他們的五代半同時服役,還是差了一代,即使名義上的半代還是實戰的一代。
# 殲 11B 上艦
這是殲 11B 戰鬥機在滑躍甲板上測試的圖,這也是沈飛研發殲 -15 的一個關鍵前兆,在殲 -15 之前,預先使用成熟的飛機進行探索,最終結果也和美國 20 年前做的一模一樣,艦載戰鬥機不需要啥改進,随便滑躍沒有難度。
甚至 E-2 這種大笨鳥也成功測試,這種測試最早是西班牙人做的,後來美國海軍加入,做了好多測試。
滑躍甲板起飛是一個很先進的概念,極大增加了艦載機的作戰能力,最初滑躍角度 8 度,後來增加到 12 度 ,14 度,我們的滑躍技術從俄羅斯瓦良格号航母而來。
美國人财大氣粗,測試過很多飛機,幾乎都沒有太大問題,最終還是停留在成熟的平甲板 / 彈射器模式,也是迄今為止性能最高的體系。
我們國家自己搞艦載戰鬥機,最快風險最低的就是抄襲現成的飛機,實際上就是蘇霍伊設計局遺留在烏克蘭的 T-10K-3 試驗機,最終耗費 2000 萬美元還是多少錢買到手,最終拆解後,山寨成了殲 -15,這個角度來看,沈飛聲稱的自主知識產權,就顯得太可笑。
當然,這裡還是埋了不少地雷,T-10K-3 也不算一個成熟平台,距離俄羅斯最終的蘇 -33 還缺了不少細節,需要中國設計師自己補上,最明顯的就是,該機就是一架起飛降落測試樣機,不做高機動,飛機結構非常弱,壽命很短,這就需要設計師自己加強結構,最終就是 T-10K-3+ 殲 -11B 的雜交。
蘇 -33 定型得很慢,但是沒有試飛完所有科目,總體完成度,還是比我們的殲 -15 更好,畢竟這是人家從頭到尾一手打造的
同一時期,俄羅斯方面也有傳言,沈飛提出購買 2 架量產的蘇 -33 戰鬥機測繪,但是俄羅斯拒絕了,他們提出最少購買 50 架以上才考慮,這也是缺乏經驗必須付出的代價,尤其基于一個完全外來的平台,做不到知根知底,改進很難。
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回頭,當年假如成飛用雙發腹部進氣道殲 10 赢了艦載機,機動性和壽命上應該會好得多,但是航程和武器挂載可能就要差一些,總體作戰性能和目前的殲 15 類似。
殲 10 戰鬥機在最初設計時候,也有兩側和腹部進氣道之争,最終選擇了腹部進氣道,不管是哪一種方案,都有道理,但是當年在 F-16 的腹部進氣道衝擊之下,這個大流擋不住,我們就随了,雖然随了,還是有很多的吹風計算數據做支撐,飛機的機動性更好,大迎角和大側滑下更方便,但是高速性能和巡航還是不如兩側進氣設計,這就不能完全兩頭通吃了,尤其發動機技術落後,航電設備笨重垃圾的時代,只能突出重點拼一把。
新一輪隐身戰鬥機重新開始,沈飛徹底放棄了外來的殲 -15 架構,重新搞了一個中型飛機的艦載機方案,這可以算是完全自主,成飛則是從 2005 年規劃的大型鴨式雙發艦載機,
簡單改進并不復雜,新發動機改動,長度有相當的縮短,尾部切斷一些,而且機頭可以縮短減小一些(原來設計廠家要了太大的航電設備空間,經過 N 年 NNN 次的 " 壓榨 ",廠家的產品不斷縮小變輕,但是飛機殼子動不了,顯得浪費),把殲 -20 研發 20 年走的彎路全部取消,重新搞一個優化版本,并不難。
PS:今天有點懶,不想寫,還是不得不寫了,都怪朋友一大早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