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這次,vivo S系列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歡迎閱讀。
在這短短的幾天把玩 vivo 新機時間裡,我非常驚喜地感受到,vivo 終于在最能體現出自家外觀語言的 S 系列上,确定了一套有延續性,能長期發展的外觀設計思路。并在繼續尋找創新元素過程中,也能借由這套穩健的設計來 " 指導 " 加深對攝影這件事兒的理解。
坦白地講,雖然現在的 vivo S 系列是在 " 由繁入簡 ",但在拍照上确實經過了一段堆砌硬體的時期,認為 " 多 " 就是好,實則不然,多會讓其迷失方向。
在之前評測 S16 Pro 這款產品時,我概括出來了 vivo S 系列發展的三個階段:
vivo S1 到 S6 可以看作是 " 外觀 " 的探索階段,通過大膽前衛的後殼以及可升降鏡頭,來突出機身的視覺設計感,前置鏡頭的特殊的結構設計,雖然讓整機變得一體性更強,更美觀,但犧牲了輕薄手感;
vivo S7 到 S12 則是 " 堆疊硬體 " 階段,比如在後殼中不僅采用了較為鮮豔的顏色,還開始注重雕刻細節紋理,而在拍照上,則 " 既要又要 ",比如 S7 不光搭載了高像素前置鏡頭,還集成了一顆 800 萬廣角,前置補光燈以及算法一個沒落下。
從 vivo S15 系列開始,就标志着 S 系列最大的 " 風格 " 變化,這不光是 " 由繁入簡 " 這麼簡單,而是整個理念的變化。舉個不太恰當例子,就像時尚品牌更換了創意總監一樣,這位 vivo 新 " 產品總監 ",把一種類似 " 宅寂 " 的思路帶入了 S 系,比如 vivo S15 系外觀變得内斂了許多,在拍照風格上也開始追求質感;
而到 S16 系上,久違的前置補光燈回歸了,在自拍上,則更加注重 " 氛圍感 ",這種雅致風格,不僅體現在拍照中,也通過手感和外觀設計得以體現,比如利用玉質玻璃輔以 14 層納米鍍膜提亮,來達到 " 玉 " 的觀感,并通過微米級精細筆觸實現煙青玉紋。
vivo S16 系列開始,風格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圖源:品玩 lzh
這樣的設計思路我在《為什麼說這代 vivo S 系列 " 性别 " 标籤不明顯了》文章中也進行了剖析,簡而言之,去 " 性别 " 标籤,做法大膽且前衛。
而到 vivo S17 系這代產品,可以看到除了延續了 vivo S16 系的去 " 性别 " 化設計思路外,對于如何做出既能讨好男性用戶又能讨好女性消費者這件事兒上,下了更大功夫,如果 S16 系是在擺脫性别定勢,那 S17 系就在探讨一種 " 趨同審美 ",目的是找到适應于新時代的設計方向。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在我把 vivo S17 Pro 這分别拿給其他同事把玩時,他們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男同事可以一眼認出連綿起伏的山丘,而女同事則覺得紋理變幻十分有意思。如果把手機拿到光線比較充足的環境下,其實可以看到機身中嵌入了無數 " 粒子 ",它們的變幻方式以及觀感和之前利用 " 金粉 " 嵌入進後殼的觀感截然不同。
由 " 粒子 " 組成的蜿蜒線條,随着光線變化,勾勒出來的山巒圖案相互層疊,起伏,随之變動,有序、規整的随着光移動,這種秩序感俨然有一種韻味感。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這就是 vivo S17 Pro 殺手锏之一,讓技術通過藝術手段呈現,機身後邊這種 " 粒子 " 并不是普通 " 金粉 ",而是 vivo 在 2020 年的創意技術,作用原理是使用一種無形的磁力來控制 1500 萬磁吸粒子,從而形成特定圖案。這種技術在實現過程中會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方面是如何定型,而另一方面是如何形成山巒圖案。
在定型上可以簡單概括為 " 多次快速 ",通過達 3 道的高溫烘烤并在每道工序之間只間隔 30 秒,來進行快速定型;而在 " 繪制圖案 " 上,則是通過在已經定型的單層山脈線條操作後,再将第二層山脈交錯疊加上去,此外,還要規避紋理線條之間的磁場互擾,這樣最終形成了層巒疊嶂,若隐若現的山巒圖案。
使用最為復雜的工藝技術,來實現 " 耳目一新 " 的藝術效果表達,這不僅體現在外觀設計思路上,更體現在了 " 影像 " 部分。
先來說說硬體配置,在前置鏡頭硬體方面,搭載了帶有 AF 自動對焦,采用 JN1 感光元件的 90 ° 廣角 5000 萬像素鏡頭,同時光圈大小達到了 F2.0,這樣的大光圈設計,自然會提供足夠進光量,但再優秀的硬體,如果沒有好的光線環境,也不能發揮出應有實力,因此這次 vivo 在前置補光燈上進行了最大 " 幅度 " 優化。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我發現這次前置柔光燈的光照範圍并不窄,不僅能 " 照亮你的美 " 還能 " 照亮周圍美 ",如果只憑借芝麻粒大小的燈體并不能實現,還需要對光路進行優化,vivo 做法是讓柔光經四個自由曲面反射,通過專用通路導光柱廣角發光,此外,經優化過的柔光燈光譜,可以讓膚色更加自然,不多說,咱們一起看看照片。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之前我也講了,按照布光強弱可以分為 " 軟光 " 和 " 硬光 ",如何想實現有質感的畫面,通常來講是打 " 軟光 ",簡而言之,就是讓光線變得更為柔和,從而讓光線均勻 " 鋪散 " 在被照射物體上,增強人像或者產品質感。
vivo S17 Pro 圖源:品玩 lzh
在上代產品中,vivo S16 Pro 的柔光環為後置鏡頭補光的效果着實讓我驚豔了一把,而在使用 vivo S17 Pro 這段時間中,依舊 " 感動常在 ",同時我也發現 vivo 在如何提升 " 後置鏡頭成像質感 " 上,在廣度和深度上,又做了優化并增加了新技術,可以概括為兩點:
其一、通過增加光環面積來提升光照範圍,填補普通閃光燈補光不足。
左側為不開前置柔光燈,右側為開啟柔光燈效果 圖源:品玩 lzh
左邊為自動模式,柔光環和閃光燈同時工作,右邊只有閃光燈工作 圖源:品玩 lzh
其二、增加色溫智能可變技術,提升畫面色彩的準确性。
增大光環面積并不難,難得是怎麼來控制補光的 " 均勻性 ",vivo 的解決思路是,借助來自天文望遠鏡的卡塞格林結構,通過特殊反射設計實現光路折疊,縮短鏡筒的長度,再由經過納米真空鍍膜進一步提升反光性能,由細密菲涅爾紋進行擴散,這樣就可以以精準控制出光角度,并使光線更均勻地引導到外界。而增加智能色溫可變技術,可以在 " 大紅大綠 " 光線背景拍攝時,讓主體依舊保持正确色彩。
左邊的色溫高一些,右邊的色溫低一些 圖源:品玩 lzh
最左邊采用自動色溫模式,中間為低色溫,右邊為高色溫 圖源:品玩 lzh
在後置鏡頭硬體配置上,除了依舊延續了已經有非常成熟優化的索尼 IMX766 CMOS,帶有 OIS 光學防抖的 5000 萬像素主攝外,這次還搭載了 X 系列才有的 1200 萬像素長焦人像鏡頭,當然超廣角依舊為 800 萬像素,期待未來 S 系可以搭載和主攝一樣的高像素鏡頭。
不多說,咱們一起來看看圖片。
圖源:品玩 lzh
圖源:品玩 lzh
圖源:品玩 lzh
圖源:品玩 lzh
最後來聊聊對影像影響最大的處理器部分。
如果單純地給這款手機打個分,我認為外觀可以打 9 分,拍照在這價位段可以打 8 分,但處理器就只能打 7 分,需要強調一點,打這個分數并不意味着這款處理器性能不行,畢竟天玑 8200 仍然是聯發科的 8 系旗艦,經過安兔兔跑分也在 95 萬左右,且在實際日常使用過程中也不用擔心性能和流暢度。
圖源:品玩 lzh
為這款手機處理器部分打 6 分原因是,上代 vivo S16 Pro 就已經使用了相同處理器,如果在 vivo S17 Pro 這款影像部分相比上代提升巨大的 S 系旗艦機上 " 維持現狀 ",确實有些牽強。
作為一款主打拍照的手機,在我看來,手感始終是影像體驗的關鍵因素,在之前的旗艦機橫評中,不難發現雖然各家影像硬體配置都已經 " 堆疊 " 到極限,但卻因為硬體模組過大而不得不增加機身厚度,所以在我做測試期間,無時無刻都覺得在使用卡片機而非手機。
圖源:品玩 lzh
而 vivo S17 Pro 的外觀和手感重量是可以給到 9 分,雖然在一眾終端機型中,6.78 英寸螢幕并不算小,但因為僅有 188g,因此拿在手裡非常輕巧。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或許是考慮到大家豎置拍攝是主要使用場景,寬度僅有 74mm,身邊手比較小的同事也可以在自拍時候 " 夠到 " 旁邊的美顏選項,随時調整。
記得 vivo 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在之前博鳌亞洲論壇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vivo 是一家堅持長期主義、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公司,其對 " 健康、長久 " 的追求決定了這一點。
同時 vivo 内部提倡 " 設計驅動 ",這保證了公司能始終面向真實的用戶需求,為其創造有差異化價值、願意買單的產品。
從這次體驗來看,顯然 vivo S17 Pro 通過 " 如何打光 " 這個議題,來構建自己的拍照 " 護城河 ",就是 vivo 的最 " 直接 " 差異化體現。
在售價方面
8GB RAM+256GB ROM 售價為:3099 元
12GB RAM+256GB ROM 售價為:3299 元
12GB RAM+512GB ROM 售價為:3499 元
均提供山海青、冰玉白、玄黑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