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海天翻身,先低頭認錯?,歡迎閱讀。
上周,實控人姚老板被保安攔在自己公司門外的新聞,讓中炬高新愈演愈烈的控股權大戰,暴露在大眾視野裡。
鬧劇的背後,是雙方都舍不得中炬(廚邦醬油)這個香饽饽。
而在醬油老二被資本搶來搶去的時候,老大海天卻有點平靜得凄涼:不僅痛失 " 醬油茅 " 稱号——從 2021 年初高光的近 7000 億市值,跌落至今不到 2500 億,跌幅 67%,業績增速也持續不佳。
對此,海天管理層在 2023Q1 業績會上歸因道:2023 年春節較早,導致一月份發貨時間太短。另外,餐飲行業雖然在逐步恢復,但需要一定時間。
但宏觀社零數據顯示,2023Q1 全國餐飲收入較 2019 年同期增長 14.02%,4、5 月還在繼續提升。
也就是說,餐飲行業已經全面恢復,且連帶着調味品行業也在起飛——競對們千禾、天味、中炬都有所恢復,甚至實現正增長。
看起來,别人都在偷偷進步,成功升入下一級,怎麼海天這個曾經的第一名,被留級了呢?
復盤相關信息,我們發現,海天還沉浸在過去的成功光環裡,而當下宏觀產業環境、消費者需求、競争态勢等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造成今日之果,主要有三點原因:
復合調味品風潮下,海天需要革命自己,但受制于既得利益體系,轉身緩慢——如同 Sony 放棄 Walkman 利益,轉而支持 iPod 的困境。
B 端占比 60% 份額致使企業專注于低成本戰略,差異化訴求減弱,而宏觀經濟和外部變遷,產品需求發生更新,企業暫時沒跟上。
率先完成的全國布局優勢,目前進入防守狀态,差異化競争者進入全國鋪渠道階段,海天處于存量博弈階段。(PS:千禾、廚邦進入增量市場開發階段)
換句話說," 醬油茅 " 沒什麼變化,但環境徹底變了。
一、入局復調卻怕 " 左右互搏 ",選擇 " 有限 " 革命
" 海天要做火鍋底料,我們都不看好,它這次做市調之後,75% 都反對。"2021 年春糖調味品大會上,一位海天經銷商如此闡述對海天復合調味品(下稱 " 復調產品 ")業務的看法。
彼時,海天于前一年推出復調產品——火鍋底料和復合調味包,管理層還在 2021 年報業績會上豪言:復合調味料是有較大容量空間的品類,公司将助推新品類加快發展,構建新的增長點。
海天的熱切,可以簡單理解為:看到了風口,豬會不自覺想飛——統計顯示,近幾年復合調味品在調味品消耗量中,占比快速提升,增速發展遠超基礎調味品。
但就如同醬油出現後,衝擊了食鹽(鹹味調味)、味精(提鮮)的銷量一樣。復調作為基礎調味品的替代選擇,兩者也會有 " 此消彼長 " 效應。
這樣一來,意味着海天大力發展復合調味品,無異于要革基礎調味品大盤的命,是一個左右互搏的局。
而鏡頭回轉可以看到,海天那時在基礎調味品領網域龍頭之姿愈發明顯,收入盈利情況一片向好。
再反觀復合調味品市場,山頭林立,競争激烈。
頤海國際、天味、紅九九等在餐飲行業深耕多年,率先開啟復合調味嘗試,麻辣清油、濃香牛油等品類高頻上新迭代的企業,成為代表,且占據了主流口味高地。
實力玩家擁擠,海天進來就相當于後進生,要花大力氣追趕。
不僅如此,復合調味品類的利潤率較低。如下圖,復調企業的利潤率水平,普遍要低于基礎調味品企業。
對比懸殊下——基礎調味品方面,自己已經占山為王、掙得還多;復合調味品則尚需衝鋒陷陣、也掙不了太多,作為一個成熟的上市公司,海天會更傾向于哪邊不言而喻。
但行業大勢所趨,被裹挾的企業又不能視而不見,總還是要試試新路線。最終只能 " 别别扭扭 " 入局復調的海天,出了一個奇招:產品錯位競争。
以火鍋底料為例,海天沒有主打川味等主流口味,而是推出雲貴酸湯、韓式部隊鍋等地網域風味。
繞着先來者的鋒芒走,乍一看是個好方法,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
一方面,非主流的地網域風味,并不好賣——口味有局限性,需要長期品類教育。另一方面,一些經銷商已經代理别的復調品牌,重新培育效果不明,不願更換。
當然,困局并非不可解,營銷到位依然能殺出一條血路,先來者們都用過這一招。頤海國際來說,作為海底撈的關聯公司,粘着海底撈的招牌吸紅利。
天味則主打 " 鈔能力 ",2018~2020 年廣告營銷費用 3 年 CAGR 為 81.60%。其中,廣告費用主要用于復合調味品牌好人家的廣告投放。
然而回到海天,在復調產品的運營上,獲得的營銷支持并不多。
以餐飲客戶為例,主要靠各地經銷商拜訪、客請主廚,進行區網域推廣。可據經銷商透露,海天在這方面本就不太重視。
C 端而言," 以更多營銷刺激消費者習慣,進而完成替換 " 是調味品推新的鐵律。但據海天 2022H2 業績會:今年渠道費用投放預計保持平穩,但會更加注重投放成效,着眼于提升投入產出比。
如此 " 保守 " 發育,兩年過去海天的復調產品不增反減——淘寶旗艦店在售的火鍋底料只剩一款新疆番茄口味,復合調味包只剩一款濃香紅燒汁口味。
總的來說,面對復合調味品發展風口,全面入局即意味着左右手互博,新復調業務發展越好,對老的基礎調味品大盤衝擊越明顯,顯然海天猶豫了。
而現在,它的取舍更明确了。
2023 年海天經銷商大會上,管理層闡述接下來的發展方向道:企業将實現 " 基礎調味品 + 基礎調味品迭代品 " 組團發展,建立基礎調味品更寬的護城河。
二、低成本策略束縛,品質更新轉型帶着鐐铐起舞
" 以前看不上拼多多,現在不僅買啥都是拼多多,還到處找券。"
" 原來準備吃一輩子外賣,現在開始自己做飯了。"
......
今年以來," 如何一句話證明你消費降級了?" 類段子,持續引爆。但大盤一片陰霾中,醬油卻在消費更新。
以山東為例,2020 年至今醬油的超市零售價從 8 元漲到近 10 元,漲幅達 25%。主打 " 零添加 ",中高端定位的千禾,也迎來了業績的大幅增長。
其實,這種逆邏輯的背後,體現的是當下環境中,消費者心理的變化。
簡單理解就是,我雖然變窮了,但不代表我的生活質量就要降低:窮了買不起貴價,就更新低價剛需品,改善體驗,主打一個不委屈自己。
醬油就屬于這樣的範疇。剛需價低不說,多年更新下來,90% 以上的醬油低于 20 元,就算再提升,也是 3 塊、5 塊。
而付出這點代價,不僅能獲得味蕾體驗的大幅提升,也能為生活增添一絲逼格,何樂而不為呢。
以一款日本的東字牡蛎醬油為例,淘寶上價格 20+,但小紅書和淘寶評價很多反饋說 " 吃了之後,就回不到普通醬油了 "。
消費訴求變了,企業當然也要順勢而為。但面對 " 風口 ",海天卻被此前的低成本優勢,束縛了手腳。
作為最早使用高鹽稀态工藝的企業之一,海天醬油力壓低鹽固态發酵工藝,以品質高、口感醇厚,闖了出來。之後積極營銷,在全國範圍内打響品牌,需求大爆發。
為了匹配需求增長,其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線,擴張生產基地等,持續提高產量。
如此以供給擴張匹配需求,持續放大了海天的規模效應——部門制造費用和人工成本都低于競對,部門運費持續下降。
受益于低成本優勢,海天持續推出高性價比產品,生意蒸蒸日上。
然而其中,更迎合品質更新需求的 " 零添加 " 產品,卻一直不溫不火。據紀要數據,2022 年海天零添加全系列產品銷售收入約為 8 億元,相對總收入 238 億,貢獻僅為 3%。
之所以會這樣,看看海天的客戶結構就知道了。
數據顯示,海天的主力餐飲端客戶占比超過 60%,他們更關心的是低采購成本,即單價低。
如某上市餐飲公司采購人員對第一财經表示," 醬油是否零添加不是首要的篩選條件,在保證品質前提下,追求性價比才是我們關心的。"
這意味着,要穩住基本盤,就得滿足主力客戶需求,即延續低成本策略,維持性價比優勢。
可以看到,海天仍在強化規模效應。2022Q3 業績會提到:未來幾年,公司将有序釋放 300 萬噸左右的調味品產能。
另一方面,產品更新決策中,技術提升讓位于成本和效率。
對比同樣的特級零添加產品可以看到,千禾在完全無添加情況下,氨基酸态氨含量達到 1.2g/100mL;海天添加了酵母抽提物,含量也僅有 1.0g/100mL。
備注:氨基酸态氮是判斷醬油鮮味高低的重要指标;酵母抽提物可提高醬油中氨基酸态氮的產生速度和含量。
究其原因,千禾有專利技術壁壘支撐,而海天則選擇用酵母抽提物增鮮,在增加氨氮含量、達到特級标準的同時,還可以實現更低工業化成本、更快生產速度。
在自然發展過程中,這兩個路線差異不大。但去年 10 月的 " 國内外添加劑雙标事件 " 爆出後,海天的形象掉到谷底。
2022 年報中寫道 " 遭遇前所未有的‘輿情’衝擊,造成了較大影響 "。其中主要影響的就是消費者端,可以看到 2022 年消費者對其信任度下降。
與此同時,主打 " 零添加 " 的千禾 " 躺赢 ":不僅業績拉升,股價也喜提漲停。
面對此情此景,海天對消費者端關注度空前提升。2022 年報提到消費者的次數,從上一年度的 20 次猛增至 44 次。
但這種重視,似乎并沒有維持太久。
今年 6 月的調研紀要裡,管理層提到零添加品類表示:從我們的觀察來看,熱度過了以後,大家對零添加產品的需求還有,但是增長就很平淡了。
總之,在客戶結構不變,低成本當道的情況下,海天的品質更新轉型無疑于拖着鐐铐起舞。
三、龐大經銷網成移動 " 血包 ",面臨競對 " 推塔 "
2023Q1 财報裡,千禾管理層在解釋營收增長時強調," 調味品銷售渠道拓展、經銷商及銷售網點數量增加,帶來了銷售收入增長。"
反映在數據上,除西部地區(大本營)外,千禾在各區網域的經銷商數量均實現正增長,中、北、東部是增長重點。
無獨有偶,中炬高新也有類似增長趨勢,尤以中、北部地區為甚。
就在這些增長區網域,海天這個全國性品牌,所屬的經銷商數量卻在全方位下滑,中、北部地區是重災區,對應地區的收入也呈現下滑趨勢。
如此 " 此消彼長 " ——千禾、中炬經銷商數都有增加的北部,是海天經銷商規模最大的區網域,占比達 30% ——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海天正在被競對們 " 推塔 "。
畢竟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國内醬油產量就超過了消費量,醬油行業已然成為存量市場,高增長不再。
在這樣的市場裡,海天作為最大的經銷網絡——經銷商數量最高達 7000+,50 萬個終端網點,100% 地級市,90% 縣級市覆蓋,行業整體規模不變下,意味着競對的增長,可能要抽海天的 " 血包 "。
而各品牌都在進一步 " 磨刀霍霍 "。如下圖,除了千禾、廚邦,加加、味事達等,也都在加碼渠道擴張。
海天顯然已有深切的體會。
有知情人士披露:很多海天經銷商都放棄了,像南京的兩大經銷商,溫州的馬旭東等此前做到億級的,很多都轉做其他品牌。
之所以出現如此 " 倒戈 ",或在于某種程度上大家 " 苦海天久已 "。
起初跟着大哥海天确實有肉吃:渠道早期能給經銷商 10% 的經營利潤,且專門設立事業部協助經銷商銷售,獲取這些利潤。
但之後囿于性價比定位、低單價,利潤率空間被擠壓。據了解,大部分海天大型經銷商的綜合毛利率已經低于 6% 了,超過 8% 的是極少數。而國盛證券研報顯示,海天毛利率在業内處于最低水平。
對此,有海天經銷商吐槽稱,當庫存壓力大時,手頭現金連付貸款利息都不夠。而其提到的庫存問題,也是廣被诟病的另一難題。
此前海天對經銷商占據主導權,表現強勢。比如,要求經銷商的海天產品規模占整體規模 30% 左右;也不允許經銷商把掙的錢投資到其他品牌。
壓貨和強制配額的情況,也不鮮見。2021 年行業調研紀要提到:" 上一波調價,鹽城、上海的海天大商都壓了很多貨,年後應該不會補貨;中炬和千禾差不多,不壓貨也不會空庫存,比較正常的狀态。"
且庫存積壓情況要改善,并不容易。海天管理層曾在調研紀要中提到,2023 年理想庫存是 18 個點左右。但最新紀要顯示,海天 5 月份庫存 22 個點。
這樣的渠道庫存情況,甚至影響到了海天自己—— 2022 年,海天合同負債同比下降 37.39%。
對此,官方表示:2023 年春節提前,經銷商備貨導致期末預收貨款同比下降。
但與此相反的是,同期千禾數據顯示:由于客戶備貨拉動貨款大幅增加,合同負債同比提升 293.08%。
這樣幾重大山高懸,經銷商壓力可想而知。
但之前海天勢大,日子也能過,大家還能忍。如今疫情衝擊,賺錢更為緊迫,各品牌抛的 " 橄榄枝 " 又很誘人。
如下圖,在毛利率差不多的情況下,千禾渠道利潤率能達到 45%,相比之下海天只有 20%。
對比之下,經銷商的天平自然會有新的倒向。
如此看來,作為守擂者,如何抵抗競争對手的 " 挖牆腳 ",是海天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四、小結
優秀是個詛咒。
一旦在某個領網域功成名就後,極易躺在功勞簿上,堅守那些成功的舊道理。因此,面臨革命性的趨勢時,害怕、猶豫、遲疑都是人之常情。
以汽車行業為例,無論世界頂尖的 BBA,還是國内的一汽、長城等傳統汽車企業,在面對新能源轉型時候的表現和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了。調味品行業也不例外。
當然,海天依然是市場老大,短期内地位難被超越。只是引力太重,大家期待的、想象的 " 中國版龜甲萬 ",光輝黯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