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傳動軸異響登上3·15,但智能化投訴同樣不能忽視,歡迎閱讀。
圖片系 AI 生成
文 | 電車通
一年一度的「3 · 15」晚會如期而至。
今年的「3 · 15」晚會關注了消防、食品、金融、數據等領網域,汽車行業也有所涉及。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而且汽車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車相關的問題無論有沒有登上「3 · 15」晚會,都應該引起重視。
根據中消協發布的 2023 年全國手裡投訴情況數據,汽車及零部件的相關投訴共手裡 41550 件,而 2022 年共受理 43836 件,數量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仍排在商品大類的前五名。此外,全國 12315 平台也有數據顯示,随着新能源滲透率的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投訴舉報量也水漲船高。
圖源:市場監管總局
消費者用真金白金支持汽車品牌,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想額外花時間去投訴舉報。在「3 · 15」晚會開幕之際,小通針對車質網公布的投訴分析總結報告,看看當下的車市維權呈現出什麼趨勢。
新上榜六個投訴點!哪個故障最頻發?
綜合來看,2023 年的投訴量首次突破 11 萬宗,同比 2022 年上漲了 46.9%,發動機、轉向、制動、輪胎、懸架等關鍵硬體的投訴量也有相應提升。其中,車身附件及電器的投訴量破了紀錄,直接突破了 10 萬宗,成為質量問題種投訴故障占比最高的大類。
另外,新能源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故障數高達 49660 宗,超過總投訴量的四成。
從官方公布的具體質量問題中,我們或許找到了車身附件及電器這一大類投訴量迅速上漲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五名的影音系統故障、儀表台開裂、汽油泵故障、部件老化這四項投訴問題點,以及新上榜的座椅故障、行車安全輔助系統故障、車内異響這三個投訴問題點,均屬于車身附件及電器這一大類。
倘若我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排在前列以及新上榜的投訴問題點上,雖說官網沒有公布新能源車具體的投訴問題點,但從總榜不難發現,多個投訴問題點均與新能源車脫不了幹系。
針對快速上漲的混動模式轉換故障,主要的具體問題是車輛在非饋電狀态下使用 EV 模式行駛,會出現發動機自行啟動的情況,聲音很明顯,但是在能量流中不顯示發動機啟動。
實際上,混動車輛在 EV 模式下,其油箱會不斷揮發燃油蒸汽,而吸收燃油蒸汽的碳罐達到存儲的上限之後,就會啟動發動機來燃燒碳罐溢出來的燃油蒸汽。小通了解到,發動機啟動的頻率無法人為決定,車輛感應到就會啟動,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我保護」的程式。
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額外燃燒機油」的情況,車主才會覺得這是一個故障而投訴。小通認為,這樣的投訴倒是情理之中,車企耐心解答車主的疑問就問題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行車安全輔助系統、影音系統、車載互聯故障等當下車企的智能化配置成為了車主投訴問題的大頭,而且涉及車型的範圍非常廣泛。
客觀來說,影音系統、車載互聯故障等涉及車機系統的問題,即便出現在駕駛途中,對駕駛者安全性的影響并不大(除非你駕駛的車型只有一個中控屏,一旦出現當機就很容易心慌),但是對于行車安全輔助系統故障的投訴,車企更應該重視起來。
早幾年某些廠商給消費者畫上了輔助駕駛的「大餅」,甚至還将輔助駕駛當作「自動駕駛」一樣宣傳,部分用戶信以為真。開着輔助駕駛,雙手離開方向盤睡大覺而導致車禍的新聞偶有發生。
現在車企都「變乖」了,在定義上明确是「輔助駕駛」,也告知消費者啟動輔助駕駛時需要保持對車輛的掌控,來劃分事故責任。
但總的來說,随着各大廠商在智能領網域加碼,不少新車,尤其是新能源車都會以輔助駕駛作為宣傳重點,而不斷增多的行車安全輔助系統故障投訴,正是給消費者和車企提個醒:輔助駕駛在目前情況下仍做不到自動駕駛,把自己的生命交給機器是愚蠢行為。
售後服務,跟不上「價格戰」
看回售後服務,系統更新問題、與宣傳不符依然是主要的投訴問題點,而變更價格成為唯一新上榜的投訴問題點。
當下主流的車型基本支持 OTA 更新,這功能的本意其實就是照顧老車主的用車體驗,從而保證產品的競争力。但何曾想,硬體上的差異卻無法通過 OTA 補足,甚至很多車企會放棄老車主,不對舊款車型進行 OTA,承諾變成空頭支票,也難免車主會憤怒難耐,把系統更新問題投訴到互聯網上。
不過,更讓用戶感到心塞的還是價格變更太快。
今年春節假期過後,車市價格戰開啟,新能源家用車市場的競争尤其激烈,填補了車市淡季的銷量空缺。持币待購者或許很開心,可以用較低的價格入手一款新車,但對于「老」車主來說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據中國青年網消息,陝西一男子在下午五點時籤訂了購車合同,但後續才發現,廠家在當天下午 3 點就調整了價格,直接下調了 1 萬多元,相當于「車還沒開上就虧了一萬多」,事後相關銷售人員甚至屏蔽掉所有顧客的信息。
對買車已有一兩年而突然收到產品降價信息的用戶來說,價格變動的确會導致心裡有些不爽,但小通認為是否退還差價需要與經營者協商,即便沒有退還,老車主們還可以用「早買早享受」來安慰自己。
但是,如果經銷商早已知道廠家會大幅度降價,但故意不告知消費者,依然以原有的高價格銷售,通過「信息查」來賺取中間差價,這将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有可能構成欺詐。
在小通看來,國内新能源車市已從「增量」階段往「存量」階段轉變,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需求足夠精準,大多數的持币待購者更青睐于便宜、好用、高品質的車型,一場長時間的車市價格戰不可避免。
不過,車企在加入這場價格戰之前,亟需考慮到自身的實力,OTA 技術、售後服務是否支撐品牌加入價格戰,都是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
否則,銷量數據是上去了,但緊跟上漲的投訴量也讓車企并不好受。長遠地說,口碑因為價格戰而崩壞始終是因小失大,除非車企本身只想着 " 撈一筆 " 做這一錘子買賣,而偏偏這種品牌無法得到消費者青睐。
回過頭來看,雖然去年汽車的相關投訴多了不少,而且新增了不少投訴問題點,但我認為這表明了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在提升,其實是一個好的趨勢。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最期待見到的局面是投訴能夠有回應,產品出了問題車企可以積極應對,而不是當「鴕鳥」。
另一方面,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品牌,如果車企能夠讓人滿意地處理好用戶的訴求,也是提升品牌好感度的契機。
再說了,車主通過合理投訴表達自己的訴求,總好過用「車頂維權」這樣的方式博得關注,而鬧到那個程度,便是消費者、行業和車企的三者皆輸。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必然會帶出不少新的問題,我更期待見到的是行業和品牌積極應對,共同推動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