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歐美日的前車之鑑,給中國“飛行汽車”帶來什麼啟示?,歡迎閱讀。
文 | 腦洞汽車
2024 年接近尾聲,細數這一年的產業熱點,一定少不了飛行汽車。
作為低空經濟的一大亮點,飛行汽車被寫進了多個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得到了上至部委、下至縣市的政策利好。有業内人士稱,就連一些西部貧困縣都想布局飛行汽車產業。
飛行汽車也刷爆了大眾的眼球,小鵬匯天(10 月 21 日首次載人試飛)、吉利控股旗下沃飛長空(10 月 12 日第二次飛行)等多款產品正式首飛,周鴻祎、趙德力等業界大佬親自擔任駕駛員,屢屢登上熱搜,可謂形勢一片大好。
但了解一點飛行汽車歷史的人知道,這個領網域此前可是讓歐美日等多國企業,都铩羽而歸。
比如标志着全球飛行汽車首次飛行成功的 Terrafugia 公司(美國),2017 年賣身給吉利,創始人身披斯坦福大學、谷歌光環的初創公司 Kittyhawk(美國),2022 年宣布關閉;2015 年成立,曾由騰訊領投、美股敲鍾的資本寵兒 Lilium(德國),子公司于 2024 年申請破產;2018 年成立,在豐田試驗場首飛成功、與鈴木工廠合作生產的日本頭部 eVTOL 企業 SkyDrive,最早也要 2025 年,才能拿到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型号合格證,商業化仍是未知……
汽車研發制造強企雲集的歐美日,也沒能讓飛行汽車產業真的起飛。中國企業,真的能為飛行汽車闖出一片天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歐美日飛行汽車的前車之鑑,能給中國發展這一產業帶來哪些啟示。
前車之鑑:十二年,五步路
首先要搞清楚,飛行汽車公司究竟造的是什麼車?
目前廣義的飛行汽車,其實有兩種:一是陸空一體,能跑也能飛,比如奇瑞在 2024 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展示的三體式復合翼飛行汽車,同時支持陸地和空中兩種駕駛模式,地空切換時乘客無需離開座艙。
二是只能飛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也就是 eVTOL" 易維托 ",只負責空中交通,相當于不需要跑道的飛機。日本頭部 eVTOL 企業 SkyDrive 的產品 SD-03,只設計了固定的起落架,不能在公路上行駛,只支持點對點直飛。
對大眾來說,這兩種形态都可以叫 " 飛行汽車 "。但在產業界看來,eVTOL" 易維托 " 只是過渡形态,最終還是要實現陸空一體式。但陸空一體式的真 · 飛行汽車,造車過程簡直苦不堪言。
拿幸存者 PAL-V,一家荷蘭飛行汽車公司作為例子,看看造陸空一體飛行汽車,究竟分幾步:
第一步:研發原型。2012 年,PAL-V 完成了原型機 PAL-V One 的飛行和駕駛測試,開始設計其商業產品 Liberty。
盡管公司的目的是研發陸空一體飛車," 想象一下,你住在日内瓦,從車庫開着飛車去戛納。2 小時後,您降落在戛納附近,在幾分鍾内将飛機轉換回汽車模式。再開車 10 分鍾,您便會到達城市。5.5 個小時的旅程現在只需 2.5 個小時 "。但從商業化角度考慮,PAL-V 一開始就将商業產品 Liberty 定義為是 eVTOL" 易維托 "。
第二步:獲得認證。受益于早期項目 PAL-V One 飛行測試所積累的認證經驗,從 2015 年起,PAL-V Liberty 陸續通過了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航空認證。
第三步:商業試水。通過認證之後,PAL-V 并沒有閉門造車,而是立即開始試水市場化。2017 年,PAL-V 宣布開放預售商用車型「Liberty Pioneer」和「Liberty Sport」,起步價為 40 萬美金,開始獲得訂單。
第四步:道路考核。2020 年起,PAL-V Liberty 開始在測試跑道上,進行嚴格而廣泛的駕駛測試計劃。CEO Stekelenburg 曾公開表示,要讓一架 " 折疊飛機 " 通過所有道路通行測試,包括高速環形跑道、刹車和噪聲污染測試等,極具挑戰性。終于,PAL-V Liberty 在 2022 年,拿到了 " 歐洲公路準入 "。
第五步:飛行考核。通過道路通行考核之後,再經過幾個月的耐力測試,PAL-V Liberty 可以挂正式牌照上路了,而航空認證此時才剛剛開始。PAL-V Liberty 還得拿到航空合規性證明之後,開始飛行測試,積累足夠的數據來通過飛行認證,然後的然後,才有可能進入規模化普及的市場爆發期。
eVTOL" 易維托 " 這一過渡產品的商業之路,PAL-V 走了十二年之久,才剛剛走完陸地階段。然而相比同時代創業的友商們,PAL-V 已經是飛行汽車領網域,走得最快、最遠的一個了。
歐美日等企業的前車之鑑告訴我們,飛行汽車的概念雖好,卻需要漫長的時間來發酵成熟。急着去喝,恐怕只能喝到一嘴泡沫。
死亡之谷:飛行汽車的理想與現實
PAL-V 的成功固然讓人羨慕,但其他歐美日企的失敗,卻更值得中企學習。
科技產業中有一個 " 死亡之谷—— valley of death",成果無法有效地產業化。而 21 世紀以來,飛行汽車企業跌落 " 死亡之谷 "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資金鏈斷裂。
飛行汽車是一個風險高、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的科創領網域,需要持續不斷地輸血。其中造血能力最強的 Lilium,是一家總部位于德國慕尼黑的電動飛機初創公司,曾是資本市場的焦點,獲得過騰訊領投,2021 年以 33 億美元估值在納斯達克上市。盡管如此,Lilium 依然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兩家主要子公司 Lilium Gmb H 和 Liliume Aircraft GmbH 的正常運營。最終在 2024 年 10 月兩家子公司申請破產,一度使得 Liliume 股價暴跌。
2. 商業化失敗。
原型產品無法成功實現商業化落地,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飛行汽車企業的經營中。
出身 " 名門望族 " 的 Kittyhawk,由谷歌無人車之父 Sebastian Thrun 創辦,谷歌創始人 Larry Page 投資,并聘請了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和 SpaceX 等公司的航天設計師和工程師,可謂是科技感拉滿。
成立之後,Kittyhawk 曾開發過單人旋翼飛行器 Flyer、翻轉旋翼飛行器 Heaviside、旋翼垂直起降結合固定翼巡航的 Cora 飛行器等產品。
但這些產品都沒能成功商業化、平民化。Flyer 早早進了博物館,Heaviside 重心轉為軍用,第二代產品和美國空軍的雷達、地勤等設施相結合。而 Cora 過于超前的設計更是讓大眾可望不可及。最終,遲遲無法商用的 KittyHawk,于 2022 年 9 月 22 日關閉了公司。
3. 折翼于巨頭。
得到了商業巨頭的青睐,有錢,有商業化經驗與團隊,是不是就能高枕無憂呢?非也。
此前,空客(Airbus)子公司 Italdesign 曾與奧迪合作,共同研發一款名為 Pop.Up NEXT 的概念車,希望打造成一款空中出租車 eVTOL。但對于商業巨頭,尤其是主機廠來說,關注飛行汽車,更像是一種在已有業務基礎上 " 廣撒網式 " 的試探,而非技術理想主義的押注。如果項目長期不達預期,就可能被砍掉。2019 年,奧迪就宣布暫停 Pop.Up 的研發工作,并重新考慮與 Italdesign 的合作。
保時捷也曾與波音公司籤署了合作備忘錄,宣布攜手研發飛行汽車,一樣未見實質進展。
這些飛行汽車的殊途同歸,都反映了行業本身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想要順利穿越 " 死亡之谷 ",靠的不是一時腦熱,而是步步為營。
有備之戰:中國車企,往風口上飛
歐美日等老牌汽車制造強國都拿不下的飛行汽車,卻成了中國 2024 年的一塊產業熱點,中國企業怎麼敢的啊?
目前,小鵬匯天、沃飛長空都在 2024 年完成了飛行汽車商業產品的首飛測試。飛行汽車概念股也屢創新高。
往風口上飛的中國飛車企業,憑什麼跨越 " 死亡之谷 " 呢?信心大概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是資源保障。
海外的飛行汽車企業,極少能從政府、軍方等國家力量得到扶持。Lilium 曾與德國政府商談,希望獲得 5000 萬歐元(約合 5400 萬美元)的貸款支持,發起了 " 為 Lilium 提供貸款,加強德國作為深度科技中心的地位 " 的倡議,但最終還是被拒絕了。
而近年來,随着 " 合肥模式 " 的成功,以及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新技術領網域的崛起,财政投資戰略新興產業被驗證有效,是大勢所趨。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越來越多的產業基金、财政資金正在湧入。目前,浙江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省級基金已經成立。北京、安徽、廣州、成都、南京、蘇州等地也已設立低空經濟基金。
這些 " 實力派 " 投資者,不僅會為飛車企業引入資金,也能引入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的政府資源,為國内車企的長期成長,提供保障。
其次是技術保障。
和傳統的财政補貼式科創不同,產業引導基金是要求退出回報的,所以對被投飛車企業的技術實力、業務能力、商業可行性等都有約束。中國車企之所以能夠進入飛行汽車領網域,也是因為有做好 eVTOL 的底氣與能力。
eVTOL 的特點是:電動化,依靠電力驅動,沒有燃油航空器那樣的復雜機械結構。智能化,飛行器的核心技術挑戰,包括态勢感知、空中避障、智能駕駛、航路規劃等智能技術。而得益于多年來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無人機和通用航空等領網域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鏈優勢,結合國内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競争力來看,中國車企在理論上,是能夠建立起研發制造 eVTOL 的能力的。
此外還有市場需求。
由于海内外市場需求的差異,飛行汽車的商業化難題,或許有望在中國市場找到另一種解法。
在海外,飛行汽車的主要客戶是個人,用來解決陸地、地下交通的擁堵問題。但動辄幾十萬美元的售價,意味着能買得起飛行汽車,或者使用空中出租車的私人用戶,只是少數。
除了财力,海外飛行汽車對客戶的駕駛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PAL-V 就專門成立了飛行學校 PAL-V FlyDrive 學院,為客戶提供飛行培訓,又會勸退一部分人。
而中國市場,ToC 市場的私人用途飛機本身就受到政策、财力的約束,企業一開始就聚焦于 ToB、ToG 場景的商業化潛力,比如公共服務、商務出行、景區旅遊、醫療運輸、特殊物流等。
對市場需求的有效撬動,可以避免研發突飛猛進、業務紋絲不動的 " 科創陷阱 "。
總結一下,在資源保障、技術保障、市場需求都已就位的大前提下,中國車企有備而來,往低空經濟的風口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