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确定性結果的路,逃不掉要“卷”,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趣同學,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知識分子的思維陷阱》,題圖來源:AI 生成
人類的意識雖然歷經了千百年的哲學思辨與社會重塑,卻依然保留着 " 一勞永逸 " 的基因本能。
這注定人類不會像飛蛾撲火、鲑魚洄遊那般,在單一行為中傾盡所有。為了基因的延續和文明的傳承,祖先們經歷過無數次艱難的抉擇。
因而我們骨子裡始終渴望找到一條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就能夠抵達某個 " 烏托邦終點 " 的理想路徑。
這種思維映射在現實生活中,便是那一連串的 " 考上名校就‘上岸’了、有份穩定的工作就‘上岸’了、買了房就‘上岸’了、結完婚生完孩子就‘上岸’了 ……"
但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描述的洞穴隐喻,我們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中,只能看見投射在牆壁上的影子,而無法窺見事物的真相。那些執着于 " 上岸 " 的人,會發現人生總有 " 上不完的岸 "。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可以求安穩的時代,變化太多太快,信息太亂太急,人們身處其中,很難不感到焦慮和迷茫。而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曾說過:
" 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或許是因為他們一邊知曉 " 茴 " 字的四種寫法,一邊又衣衫褴褛得付不起酒錢,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不知所措,又沉浸在固有的思維陷阱裡無法自拔,最終活成了社會中最不快樂的群體。
線性地看待事物發展
最近一兩年,我們時常提及 " 歷史的垃圾時期 " 這個名詞。在中國的古代史上,也曾有一些學者把相對混亂的魏晉南北朝稱為 " 歷史的垃圾時期 "。
因為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安定統一的局面僅存在了幾十年,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于割據的狀态,先是三國鼎立,後是八王之亂,緊接着又迎來了永嘉之亂,政權更替的速度極其頻繁。
與此同時,士族門閥政治興盛,壟斷了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網域。他們通過聯姻、世襲的方式,牢牢把控着科舉和做官的上升之路,導致寒門出身的人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參與到政權,這個時期的百姓,生活得極其艱難。
倘若我們只是用線性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就是在忽略事物發展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從而誤以為歷史是沿着直線在前進,結果不過是簡單的循環往復。
實際上,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無比動亂,但那個時期的人文藝術卻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有王羲之、鍾繇的書法,陶淵明、謝靈運的詩歌,顧恺之、陸探微的繪畫,而祖衝之的天文學研究、劉徽對《九章算術》的注解以及賈思勰的農業巨著《齊民要術》,也标志着科學領網域也取得了進步。此外,鸠摩羅什将大量佛教經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廣泛傳播佛教,這些都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學生時代,我們就已經習慣了用線性思維來看待問題。比如要考多少分,到什麼位次,讀什麼樣的大學,目标通常很明确。一個題型、一類實驗,只要吃透了,無外乎就是想辦法湊齊必要條件,最終肯定能得到一個正确的結果。
但真正走向社會以後,會發現所有的任務都完成了,但結果依然達不到預期;又或者是過去用這個方法成功了,但在新問題上又不起作用。那麼這個時候,線性思維很容易讓人走向片面。
比如,我們在復盤一場失敗的面試時,看到被錄用的人是碩士畢業,就覺得一定是因為我的學歷不行,得繼續升學歷;看到别人能夠侃侃而談,就認定是自己的某一個觀點沒表達清晰 …… 很簡單粗暴地将問題進行歸因。
但是不是也有可能只是因為面試官想要一個做過某個特定項目的人選?或者說這個崗位被老板塞進來了一個熟人?
再比如,一個職場白領進到一個不錯的公司之後,覺得只要自己能夠不斷地精進技能,搞好人際關系,就能夠三年當經理,五年當總監,然後一直在這個公司待下去 …… 但結果往往是還沒有做好準備就在 35 歲被裁員,最後發現,離開平台之後自己什麼也不會。
所以,無論是一段歷史還是個體的一生,其發展軌迹都并非單一的循環或直線。這個過程中一定會不斷地出現各種新問題、新情況,但每一次危機和變革之後,勢必會產生新的發展和進步。
只是它的影響并不總是立刻就顯現,可能需要時間來發酵和成熟,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形态。
财富認知的偏差
我們現在日子一過得不好、一迷茫,就會想到一個 " 葵花寶典 " ——要去學習、提升認知、提升自我。
從表面上來看這并沒有錯,認知的确可以拓寬人的思維邊界。而知識分子也是最沉迷學習的一個群體,從經濟學、社會學,到戰略定位、商務社交、品味調性,各個領網域,面面俱到;學 PPT、學英語、學 AI 一刻也沒停過,同時還不忘提升自己的情商,畢竟人們常說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但後來發現學了這麼多的知識、掌握了這麼多的技能,實際生活好像并沒有得到改善,工資也沒上漲,于是開始宣揚 " 讀書無用論 "。
其實這裡面存在着一個明顯的邏輯誤區,就是人們默認只要我的認知和能力提升了,我的财富也應該自然而然地跟着增加。但真相是認知不等同于财富,文憑和考證并不能讓人發财,只有解決某個群體的具體問題才能賺到真金白銀。
比如很多高校裡的教授學者,在自己的專業領網域深耕了幾十年,專業知識積累和認知程度遠超過普通人,論文也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又一篇,從復雜的理論模型到最前沿的科研動态無一不曉。然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拿的只是一份相對穩定但談不上豐厚的工資,依然需要為房貸、子女教育的問題操心,财富增長速度跟他們的認知高度遠不成正比。
而這些年很多靠流量變現實現了月入百萬的網紅,也許原本是一個學歷不高的小鎮青年,真要出去找工作,一個月說不定賺五千塊錢都很難,但就是因為有才華、個性,或者是創作的内容能夠引起一些人的情感共鳴,抓住了特定群體想要娛樂、情感交流、自我認同的需求,所以賺了個盆滿缽滿。
當然,如今想要在自媒體這條路上拿到結果(一是能賺到錢,二是能持續地賺到錢),其背後的運營邏輯遠比常人想象中的要難上加難。你可能只是當做副業來做,但别人可是當做事業在拼,結果注定是不一樣的。
但知識分子往往又看不上這樣的賺錢方式,感嘆生不逢時,于是更加郁郁寡歡,這也算是一種财富認知的不正确。
追求确定性結果
人類天生自帶 " 風險厭惡 " 的基因,因為只有保證 " 生存安全 ",基因的延續才有了土壤。
而知識分子往往因為讀過很多書,所以會執着于尋找人生的最優解,試圖追求完美主義,傾向規避風險,選擇更确定的人生。但在當下這個時代裡,一心求穩的人,注定會活得非常痛苦。
因為一條有确定性結果的路,就意味着逃不掉要 " 卷 "。只有那些充滿不确定性的路,才不會人滿為患。
一味地迷信權威的言論,固守既定的思維模式,預先設定一個預期,認為這就是世界的真相。根本不去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潛在的可能,單純地把學業、職業都圈定在一個特定的選擇範圍内,比如扎堆去學計算機專業、擠破頭考公,認定只有在單一領網域死磕到底才是正途。
而一旦遇到了困難或挑戰,立馬能搜羅到一堆信息來佐證自己的結論就是真理,不願意調整想法,從而陷入到自我設限的認知陷阱裡去,整個人逐漸變得偏執起來。将原本就是困難底色的人生,置于愈發艱難的處境。
但知識分子的人生認知,并不該如此的局限和單一。還記得前段時間的虎嗅 FM 活動上,曹豐澤老師的一段演講,讓我很有感觸,他說:
衷心祝願每位朋友在滿足了基本溫飽的基礎上,可以不再被東亞所謂的成功秩序規訓,把所謂的成功當作人生唯一的目标,在單一的無聊遊戲中白白消耗了自己。
你是醫生,但不是只能做醫生,而是都能夠去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能夠換尿布,策劃戰争、殺豬、開船、設計房子、寫十四行詩、結算賬戶、砌牆、接脫臼的骨頭,安慰瀕死的人,服從命令,發布命令,攜手合作,做獨立行動,寫數學方程分析新問題成份,電腦編程,做出可口的飯,善于打架。最後勇敢地死去 ……
昆蟲才專業化,記住我的朋友們,只有昆蟲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