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野豬咬死人後,除了捕殺還能做什麼,歡迎閱讀。
野豬咬死人後,如何治理野豬泛濫,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不僅在農村,野豬也進入了城市,遊走在繁華的商業區和人流密集的學校周邊,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作者 | 張蔚婷
編輯 | 蕭奉
題圖 | pexel
頂撞、撕咬、懸賞、捕捉,成了野豬們的代名詞。人豬矛盾似乎在這個秋天格外激烈。
近期,陝西安康一縣城的莊稼總有被破壞的痕迹,有人帶獵狗追趕野豬,後者誤闖村民家中,頂撞撕咬老人,老人受驚摔跤,經搶救無效死亡。時間再往前移一點,在南京街頭,不時能看到豬哥的身影。其還曾闖入酒店,逃跑時撞到玻璃,路人避之唯恐不及。
(圖 /bilibili@掌聞視訊)
騷擾住戶、入侵民宅、偷吃食物甚至咬傷家犬的事件還出現在各地。為此,寧夏還招募賞金獵人,旨在解決野豬圍城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野豬的數量已經高達 200 萬頭,并廣泛分布于 28 個省份。
(圖 /bilibili@央視網)
三年前,相似的情形在中國香港也頻繁出現。2021 年,在山邊公路、市區公路、地鐵站、公園,甚至是學校和居民區,都能看到豬豬的身影。傷人事件的數量也是在那一年突然飙升。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以下簡稱 " 漁護署 ")統計,那年全港約有 2500 只野豬,因豬受傷者從 2016 年的 4 人,大幅上升至 2021 年的 22 人,僅 11 月一個月更錄得高達 6 宗野豬傷人個案。
野豬問題正演變成一個涉及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以及生态保護的復雜難題。随着城市化的推進和土地開發的加劇,原本栖息郊野山區的野豬逐漸走向城市中心,成為市民生活中的 " 常客 "。野豬的 " 城市化 " 帶來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一些繁華的商業區和人流密集的學校周邊,野豬的頻繁出現不僅令人感到困擾,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香港也是野豬重災區,傷人事件頻發,但近幾年有所改善。香港做了什麼,或者說做對了什麼?
" 乖啦自己出去,不要被捉 "
" 如遇到野豬時,應保持鎮定,切勿主動走近及幹擾它們;
請勿接觸野豬,包括幼豬;
如有需要,可躲在障礙物後,待野豬離開後才繼續前進;
不應用物件抛向或驅趕野豬,以免挑釁野豬而發生危險;
不要困住野豬或阻擋它們的去路;及如受野豬滋擾,可致電本署跟進;如情況緊急,應立刻致電 999 報警求助。"
這是漁護署的溫馨提示。
(圖 / 微博 @香港文匯網)
自 2021 年 11 月起,漁護署推行野豬捕捉行動,定期在市區及郊野地區有野豬出沒、曾經發生野豬傷人或其可能對公眾構成危險的地點捕捉及人道處理野豬;亦在接獲有關野豬的報告時,按需要采取相關行動。
更具體的情形是這樣的:接到野豬出沒的報告,附近警員抵達現場,用欄杆等阻礙物圍住野豬,封鎖其活動範圍,并與人保持一定距離。警員手持盾牌,與漁護署人員合力圍捕,一旁的獸醫伺機而動,發射麻醉針,通常要 4~5 針,直到野豬倒地不動,漁護署的工作人員上前用擔架将其搬走,進行人道毀滅。
從那時起,截至今年 11 月 25 日,漁護署已進行超過 654 次捕捉行動,人道處理共 1411 頭野豬。其中,2023 年每月平均人道處理的野豬數目為 41 頭,比 2022 年每月平均 24 頭上升約 71%。
此外,漁護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野豬整體數目約為 1360 頭,比 2022 年的約 1830 頭減少約 26%;野豬滋擾黑點數目為 21 個,比 2022 年的 42 個減少 50%;野豬傷人個案為 9 宗,比 2022 年的 36 宗下降 75%。
不過,并不是所有野豬都格殺勿論,至少符合一個準則的野豬才會被毀滅:要麼是習慣在市區覓食,或習慣主動向人索食,并會從人手上搶去食物,威脅人身安全的野豬;要麼曾經襲擊過人、發惡的野豬。
如果收到非傷人案,或野豬闖入市區人群聚集地之外的報告,漁護署一般會在一星期内向報案人了解情況并提供相關建議,如有需要會盡快派員進行實地調查,或安排針對性行動捕捉。
系列行動看起來酣暢淋漓,卻也帶來不少争議。有人認為,人道毀滅過于殘忍,應該尋求人豬共存,而不是趕盡殺絕。
三個月前,一只野豬進入停車場,撞傷一名保安,有人報警。在場其他人員卻勸野豬快跑,不要被抓," 豬豬快點出去海皮(注:海邊),乖啦自己出去,不要被捉。"
捕殺 or not
此前,香港也有過民間狩獵隊。
那時,當地的野豬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狩獵隊不是專門的獵人隊伍,而是由有狩獵經驗和野生動物管理知識的志願者組成。團隊通過考核獲得許可證後,便可開展工作。
(圖 / 微博 @香港文匯網)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民間狩獵隊在一些特定的區網域,如新界和一些偏遠的郊野區網域,利用捕獸籠、麻醉槍等設備,協助政府部門捕捉,并轉移野豬到更遠的郊野區,減少野豬與市民的接觸。
經驗豐富後,狩獵隊成員還會提前在野豬可能出現的區網域,布置捕捉設施,并動态監測野豬出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捕捉行動,每年打掉上百頭入侵人類領地的野豬。
然而,随着社會對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公眾對野豬捕捉方式的争議,民間狩獵隊的角色引起了不同聲音。一方面,民間狩獵隊的工作效率和靈活性被肯定,他們常常快速抵達現場,且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部分社會團體和人士開始質疑,狩獵隊的捕捉方式是否過于粗暴,是否有更溫和的替代方案。這些觀點逐漸影響了政府的決策,最終在 2017 年,狩獵行動被叫停,抓豬行動改由漁護署主要負責。
2019 年,此前頒發的許可證到期不再續發,狩獵隊成為歷史。
也是在正式接手抓豬行動的這一年,2017 年,漁護署開始做出新嘗試。同年年底,漁護署曾推出野豬捕捉及避孕 / 搬遷計劃。
兩年間,承辦商會派出獸醫使用麻醉槍捕捉野豬,并會為合适及身體狀況良好的野豬注射避孕疫苗和植入芯片,以及佩戴全球定位追蹤器,完成後會将這些野豬野放至遠離民居及農田的偏遠郊區。與此同時,使用自動攝影機及全球定位系統追蹤技術,以加強監察野豬數目、分布及活動模式所進行的工作,從而評估計劃的成效。其間,漁護署合共安排了超過 350 次行動。
然而,避孕和絕育的速度遠遠追不上繁殖速度。
從野豬的繁衍來看,一頭母野豬一年生育兩次,每次生 4 到 8 頭,而其天敵老虎、豹子在香港已絕迹多年,因此野豬繁衍速度越來越快。
(圖 /Facebook 香港野豬關注組)
後來漁護署評估,避孕成效需時 4~6 年,其間繁殖力極強的野豬已可產下許多後代。而且野豬一旦習慣被人喂飼,即使被搬遷到郊野,仍會不斷重返市區或民居向人索食,只能放棄該計劃。2021 年 11 月,漁護署正式推行新措施 " 殺豬令 ",即捕捉及人道處理野豬行動,取代捕捉及避孕 / 搬遷計劃。
捕殺又以另一種方式回歸,但這是否與人豬共存的理念相違背?
人豬共存
與内地城市稍有不同的是,人為喂飼活動是香港野豬滋擾問題的源頭之一。
2021 年,一段 " 野豬追趕的士 " 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顯示,野豬對轎車和旅遊巴士并無反應,但當的士經過時,野豬會蜂擁而上,追趕的士,迫使司機左避右閃。
當地媒體調查發現,每晚 7 點,一名婆婆坐的士前來深灣道公路,開門丢下幾袋面包皮喂野豬。該婆婆表示,自己心疼野豬瘦弱,不忍心它們挨餓,因此堅持每日花費近 100 港元買食物喂食豬豬們。盡管子女反對,不給她生活費,甚至收到罰單,她仍然認為這是一片好心,自己做得對。
周圍的船廠員工對婆婆的行為表示不滿,認為這導致了野豬四處便溺,影響了環境衛生。而且在她的喂養下,幾年間附近野豬數量激增,從 5 只變成近百只。視頻一出,各種聲音四起,有人認為她的好心可能加劇了問題。果不其然,漁護署不久後到該地抓捕了 7 只野豬。
後來有人發現," 僥幸 " 逃過一劫的野豬家族,每天按時出現,但婆婆沒再出現,導致它們沒有了食物。
港府強調,要減少野豬在民居附近出沒,最有效的方法是停止喂飼。漁護署現正透過一系列的宣傳及教育活動,張貼宣傳語,派傳單,發廣告,提醒喂飼野生動物的不良影響,以減少喂飼行為。
自 2022 年 12 月 31 日起,香港将《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指明的 " 禁止喂飼野生動物地方 " 擴展至全港。漁護署已對 210 名涉及非法喂飼野生動物的人士采取執法行動,其中 30 人涉及非法喂飼野豬,17 人被成功定罪,分别被判罰款港币 500 至 1000 元不等。
(圖 / 香港漁護署)
此外,他們還做了很多嘗試。
漁護署委托香港理工大學設計了三款能預防野生動物滋擾的垃圾收集設施,要夠堅固,不輕易被翻倒。截至今年 3 月底,食環署在各區多個受野生動物滋擾的地點,設定共約 450 個此類垃圾桶和廢屑箱,并計劃在 2024 年上半年在全港設定共約 990 個。但該行動的效果是否實現,暫未對外披露。
與此同時,漁護署進一步調撥資源,增加行動次數,并透過設定網絡監控攝影機監測,配以新型捕獸器,提升行動效率。
例如,在野豬滋擾地點安裝了近 100 個紅外線相機,記錄它們的數目及出沒情況,從而安排合适行動,包括設定新型捕獸器或安排捕捉行動,以進一步提高捕捉野豬的效率。
個别非法喂飼黑點也安裝了紅外線相機,偵察非法喂飼情況,以便搜集資料及安排執法行動。
(圖 / 香港漁護署)
漁護署還表示會繼續密切留意市場上合适的科技設備,以加強監察及管理野豬的能力;同時委托野生動物管理方面的專家,檢視本地野豬問題情況。
除了捕捉和轉移,香港政府還采取了其他措施來減少野豬進入城市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加強生态保護和野生動物栖息地的恢復。
在西貢的溼地保護區和大埔的自然保護區,通過增加植被覆蓋和恢復溼地生态系統,為野豬及其他野生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和栖息地,緩解野豬和人類生活空間的衝突。長期來看,這些措施或有助于減少野豬進入市區的頻率。
然而,野豬問題的解決并非易事。部分野豬已經适應了城市環境,并能在街頭巷尾、居民小區、公園等城市空間中找到生存資源,例如翻找垃圾桶。一則視頻顯示,部分野豬能用嘴擰開塑料瓶蓋,飲料流出,它便飲用。
港府還加強了與市民的合作,鼓勵大家在發現野豬時及時報告,并發布了關于如何避免與野豬接觸、如何在野豬進入城市時采取正确應對措施的宣傳材料。
此外,他們還推出了一個專門的野豬管理 APP,市民可通過該平台舉報野豬出沒的地點,捕捉隊員則根據這些信息捕捉隊員快速響應。
他們也積極借鑑其他城市的經驗,并尋求合作。例如,香港與澳門等地在野豬防治方面開展了聯合行動,分享監控數據和防治經驗,以期通過區網域合作共同應對這一問題。
(圖 /pixabay)
經過多年探索,香港在野豬管理方面的經驗,或許能為其他面臨類似問題的城市提供借鑑。而對香港來說,如何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更多考慮生态保護,如何讓城市化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如何實現人豬共存,依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畢竟,這不僅僅是野豬與人類的博弈,更是城市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的一場大考。
校對:遇見;運營:嘻嘻;排版:方糕
[ 1 ] 文匯網:「惹豬」婆婆日日餵野豬:唔會停止
[ 2 ] 香港漁護署官網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