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信用卡權益大幅縮水,真就成“雞肋”了?,歡迎閱讀。
自 11 月以來,多家銀行公告不同程度對旗下信用卡權益或積分規則進行調整,而調整的核心就是削減信用卡的權益。當信用卡積分開始 " 貶值 "、文旅遊樂、機場速通、消費返現等部分權益成為歷史,你還會用信用卡嗎?信用卡這一曾經的 " 中產标配 ",如今是否已經淪為雞肋?
近來,信用卡權益調整頻繁,年内已有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銀行對信用卡權益進行計劃調整。調整内容包括取消全球醫療救援及國際旅遊援助服務、汽車道路救援服務,取消或調降遊樂園、文化館等禮品兌換、境外消費返現等權益。
對于銀行調整信用卡的權益,廣大市民怎麼看呢?記者就此走上街頭進行了采訪。有市民表示,從機場的貴賓休息室、積分兌機票到浦發信用卡在部分飯店打六折,曾享受過的這些信用卡權益取消了有些可惜。
也有市民認為,辦信用卡往往附贈一大堆 " 權益 ",說明銀行的競争壓力很大,在客戶飽和的情況下,削弱減少消費者的相關權益很是正常。
當前,信用卡業務已從 " 跑馬圈地 " 進入存量競争階段,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日益迫切,經營策略由粗放式逐步轉向精細化。記者梳理發現,信用卡的權益縮減途徑集中在提升門檻和直接削減權益力度,以此降低運營成本、降本增效。
" 今天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方面相對說需求是下降,因為有了很多可替代的方式,包括像京東白條,支付寶的花呗、借呗,都是同類業務,對支付有一定的衝擊。" 在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所長姚國章看來,銀行調整信用卡的權益,是面對現實不得不做出的抉擇。" 信用卡過去一直有返現、促銷等活動,現在效果不是太明顯了,投入比較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過去靠促銷、靠優惠來發展用戶這個手法遇到了新的挑戰。" 他同時表示。
回顧信用卡的巅峰時期,僅 2017 年一年時間,信用卡數量就增加了 1.2 億張,2021 年,信用卡總卡量更是達到了 8 億張。不過這一數據随後就呈現了逐年下滑的趨勢,到 2023 年便下降到了 7.67 張。面臨 " 發卡容易活卡難 " 的困境,銀行對信用卡的戰略調整勢在必行。信用卡權益縮減背後是用戶正在趨于理性消費,高舉高打的高權益路徑已經不合時宜,信用卡產品應該關注用戶剛性消費需求方向。
" 傳統的信用卡不會一下子消失,但這個蛋糕總體來說就這麼大,還是要從一定程度重新劃分,信用卡本身也要創新。" 姚國章認為,銀行的信用卡部門在發展創新產品的過程中,在權益設計上可以更加注重客戶的剛性需求和實際使用體驗,增加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權益,如加油優惠、超市購物折扣以及時下熱門的健身、遊泳等權益,為客戶提供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權益選擇。姚國章同時建議:" 在支付、取現等方面,銀行也需要有一些改進,要去考慮到怎麼樣更加靈活、方便。"
(江蘇新聞廣播 / 王文歡 編輯 / 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