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雲計算的「中場戰役」:BAT們誰歡喜,誰憂愁?,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矽基研究室,作者 | 山核桃
過去兩周,BAT 們均發布了自己半年報,從業績表現來看,似乎都已看見了曙光。戒掉小耳朵飯的阿裡,「1+6+N」組織變革後呈現顯著;騰訊本季度廣告、視頻号、海外遊戲等業務板塊表現亮眼,視頻号更是一路狂飙。在 AI 浪潮下,百度強調 AI 對原有主業的重構,整體業績超預期。
相對應的,大廠的雲業務也相繼提交了新的成績單。獨立後的阿裡雲結束了連續 6 個季度收入下滑的頹勢;百度智能雲已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騰訊雲所在的 To B 業務板塊毛利與增長均呈現向好趨勢。
「矽基研究室」梳理了 BAT 三家雲業務的半年報成績單,發現以下趨勢:
一、BAT 均在經歷客戶結構的優化,短期内影響了增長趨勢。
二、盡管大模型成為雲計算市場的關鍵角力點,但商業化還在早期
三、BAT 們均在 MaaS/PaaS 提升業務競争力。
四、集團内部的戰略方向影響目前雲廠商們的業務動作,出現明顯的「攻 / 守」分化。
獨立的阿裡雲:高利潤、低增長
獨立後的阿裡雲在逍遙子的帶領下,交上了一份「高利潤、低增長」的成績單。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阿裡雲收入同比增長 4% 至 251.23 億元,結束了連續 6 個季度收入下滑的頹勢,特别是在上一季度中阿裡雲收入增速為負。
收入回暖的同時,在利潤方面,阿裡雲延續了過去的勢頭。本季度阿裡雲經調整 EBITA 利潤增長近一倍至 3.87 億元。利潤的高增長源自釘釘的正常化使用。阿裡 CFO 徐宏在本季财報電話會上表示,釘釘使用的正常化,降低了租用和帶寬成本。
而随着釘釘的「獨立」,也将進一步提升阿裡雲利潤端的表現。一方面,剝離釘釘,降低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基于算力需求,釘釘成為阿裡雲的客戶,曾經的成本将被确認為阿裡雲的營收。有觀點認為,釘釘獨立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為阿裡雲獨立上市鋪路,有利于其更好地尋求新的外部投資人。
但阿裡雲的壓力依舊很大。 今年上半年,阿裡雲的營收規模面臨着運營商雲的「圍攻」——被天翼雲超越,被移動雲逼近。在 Q1 财報中,阿裡雲将收入下降歸結于兩大原因:一是混合雲項目受到 1 月份疫情反覆影響導致延遲交付,另一個原因是一個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因素,逐漸停止其國際業務對阿裡雲海外服務的使用。
Q2 收入正向增長,說明了阿裡雲已逐步消化了上季度因產品與客戶結構變化的影響。 但 4% 的微增也意味着阿裡雲當下正面臨着客戶結構的轉化。
張勇也表示,在垂直行業領網域,互聯網、金融、汽車等數字原生企業,或者有明确數字化轉型計劃的企業,會是阿裡雲下一階段的重點布局企業。「矽基研究室」觀察到,阿裡雲近期已與陝煤集團、西門子、浙江衛健委、杭鋼集團等達成合作,在能源、工業以及政務等領網域加速拓展。
張勇此前已在全員信中已立下「軍令狀」,在未來 12 個月将阿裡雲智能集團從阿裡集團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這意味着,短期來看,阿裡雲背負的增長與盈利壓力依舊很大。
焦慮的百度智能雲:持續盈利,但增長放緩
二季度的财報分析會議上,分析師的近 10 個問題中,近一半都問到了百度智能雲的表現。
作為較早「All in AI」的互聯網公司,二季度百度智能雲同比增長 5% 達到了 45 億元,并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在雲計算業務上,百度較早提出「雲智一體」戰略,以「AI+ 雲」的差異化打法,在過去呈現出了明顯的高增長勁頭。
拉長時間線看,2021 年與 2022 年是百度智能雲的高速增長期。2021 年,百度智能雲增速始終高于行業平均增速的 21%。2022 年,智能雲也是百度增速最快的業務。
但百度智能雲增長明顯放緩,上一季度同比增速為 8%。放緩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百度智能雲的客戶結構正在改變。百度智能雲的業務中,許多是聚焦在主要應用于工業及政務領網域,如智慧交通等。此類項目需求受宏觀經濟波動持續縮減需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百度智能雲的增長。另一方面,AI 大模型投入尚屬早期,以「大模型帶雲」的路徑還處于驗證期。
與阿裡雲管理層所提及的一樣,百度管理層也提到了其他領網域的雲需求增長正在抵消智慧交通的收入缺口。
二季度中,百度智能雲新增了包括興業銀行、成都數據集團、漢得信息、金蝶、軟通動力等外部企業,涵蓋金融、互聯網、政務等多個行業,不斷豐富其客戶結構。
百度智能雲在中國 AI 公有雲市場份額保持領先。根據 IDC 數據,百度智能雲市場份額占比繼續排名第一,這也是百度智能雲連續四年、第八次排名第一。
百度可能比任何人都更關注大模型的進展。 百度 CEO 李彥宏強調 AI 将對百度原有業務結構進行重構,在财報電話會議上他表示,年底百度将推出文心大模型 4.0 版本。
但有分析師問百度管理層如何看待大模型對雲業務的影響,百度管理層表示,現有的以及新客戶對生成式 A 非常感興趣,其中有一些直接通過文心一言來提升生產力與效率,也有一些選擇了百度的 AI 基礎設施來打造自己的模型和應用。
但具體到業績,百度管理層還是表示:" 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才會看到這些對于業績的貢獻。"
佛系的騰訊雲:瘦身成功,但戰略保守
與阿裡雲與百度智能雲相比,騰訊雲則顯得十分低調。
騰訊并沒有單獨披露騰訊雲的收入,但騰訊雲所屬的 To B 業務板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在 Q2 收入為 487 億元,同比增長 14%。企業服務業務已連續兩季度增長,毛利率也顯著提升。
此前我們在《騰訊雲,支棱起來了嗎?》一文中提到,毛利率的提升與騰訊 2021 年整體的「瘦身」戰略相關。具體來說,一是產品結構與業務的轉型。聚焦高附加值的自研產品,業務上轉向利潤更好的标準化業務 PaaS 和 SaaS。二是角色的轉變,明确做事的邊界,從集成到被集成。
但瘦身所帶來的基本面改善,對騰訊雲而言,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勝利。一方面,就市場份額而言,在 IaaS+PaaS 市場,騰訊雲市場份額已從 11.1% 減到 了 9.9%。另一方面,比起阿裡、百度的「進攻」姿态,騰訊雲在大模型領網域顯得有些「佛系」。
騰訊雲在财報中表示:" 我們正在以騰訊雲模型即服務(MaaS)為合作夥伴提供模型庫,同時也在打磨我們自研的專有基礎模型。"
此前騰訊雲搭建了自己的「模型超市」,更新了此前的 MaaS 戰略,目前騰訊雲 TI 平台已全面接入 Llama 2、Falcon、Dolly、Vicuna、Bloom、Alpaca 等 20 多個主流模型。
盡管表現不溫不火,但騰訊确實是互聯網大廠中 AI 商業化進程迅速的玩家之一。 騰訊在 To C 上本身就具備天然的入口優勢與流量價值,而大模型能力接入產品後,借助包括公眾号 、小程式、支付、企業微信等組件的協同,形成生态内的閉環,此前馬化騰也曾表示 " 不着急把半成品拿出來 "。
總的來說,除了持續發力大模型外,BAT 們在雲計算業務上還需進一步尋找「确定性」,增速、業務與生态等都會是市場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