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程式幫大廠“拆牆”,歡迎閱讀。
流量圍城終于被打開缺口。
互聯網平台與生态參與者之間,并非總是一片和諧。
最近一個 " 造反者 " 是東方甄選。上線獨立 App、抖音直播間暫停營業……種種動作背後,既有商家對于私網域資產的強烈訴求,也暗含平台與商家之間的信任缺失。
作為生态個體的商家尚且如此,遑論存在競争關系的互聯網平台們。盡管過去兩年間," 互聯互通 " 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大方向之一,甚至在一些垂直領網域上,很多曾被視為競對派系的大廠已經走向 " 競合 ",然而這些巨頭對敞開大門,與昔日對手交換核心利益仍舊心存疑慮。
但好的一面是,逐漸成熟的小程式生态,或為互聯互通提供了一種新解法。
今年 618 前夕,天貓史無前例地在微信上線了 " 天貓優品 " 小程式,用戶可在該小程式直接購買商品(僅支持微信支付);近期,美團充電寶、到店點餐兩大核心業務也在支付寶上線。
小程式正成為大廠 " 拆牆 " 的錘頭。
根據數據機構阿拉丁發布的《2023 年 H1 小程式互聯網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小程式生态正成為互聯互通行業現象的主體。小程式正以其越來越強的兼容性優勢,成為互聯網 " 拆牆 " 的主要形式。
01
巨頭主動 " 拆牆 " 的行為看似不可思議,但有迹可循。實際上,互聯互通不僅是反壟斷治理的要求,也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濟在繁榮——蕭條——繁榮的周期中波折前行,互聯網則在開放——封閉——開放的周期中一步步重塑人與現實世界的連接。
PC 互聯網時代,20+ 英寸的螢幕上,用戶可以同時打開多個軟體,浏覽器也支持同時打開多個網頁,只需移動滑鼠,就可以在社交、購物、視頻等界面一鍵切換,互聯網平台沒有 " 孤島化 " 的條件。
當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上網設備變得輕巧便攜的同時,螢幕也随之變小,用戶會在一段時間内固定使用一款 App,想要完成其他功能,就要在 App 之間來回切換。
切換并不方便,App 過多也會帶來 " 内存焦慮 ",更重要的是,随着移動互聯網逐漸轉向存量競争,每個平台都希望更多用戶在自家平台上消耗更多時間。因此,App 逐漸從社交、購物、短視頻等單個服務向外延伸,走向 " 大而全 "。
App 上提供的生态越繁榮,在手機上的地位便越穩固,但即便是微信、支付寶這樣的超級 App,也無法靠自身力量聚合所有功能,于是在 2017 年,自微信開始,支付寶、抖音、百度等相繼入局小程式。也正是超級 App+ 小程式的組合,為之後的 " 互聯互通 "、互聯網重新開放提供了一絲可能。
實際上,在小程式出現前,随着流量向頭部封閉生态 App 聚攏,開發、推廣新 App 成本水漲船高,留存率、打開率卻越來越低。微信支付寶這類大平台希望通過小程式豐富生态,連接更多服務和用戶,商家也希望借助大平台低成本獲得流量。
張小龍
張小龍對于小程式最初的構想,建立在微信是一個 " 去中心化 " 平台的基礎上:平台上的服務由不同的公司提供,微信不提供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戶自己去發現。而小程式就是其他公司在微信上提供服務的重要載體。
" 小程式 " 這一載體的最終目标,是成為一種跨平台,讓信息無處不在,随時可以訪問到的一種信息技術組織形式。
各自超級 App 平台特性不同,根植其間的小程式生态也呈現出不同風貌。
微信小程式背靠微信強大的社交關系鏈,适合娛樂内容和社交屬性的内容裂變式傳播。近期爆火的妙鴨相機是前者的代表,拼多多則是後者的典型,在 " 砍一刀 " 被封殺之前,拼多多通過微信薅到了大把免費流量。
從最早的 " 九宮格 ",到如今的小程式,京東、拼多多等平台在微信源源不斷攫取流量,快速壯大。借助小程式管道向這些平台導流,彌補自身電商短板,一度是騰訊因地制宜、曲線發展的一大手段。
支付寶小程式則背靠交易流量,将重心放在了降低商家經營門檻、提高轉化效率上。
2021 年以來,支付寶逐步改變流量分發策略,從原來的 "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變為 " 去中心化為主,中心化為輔 ",将流量的天平向商家私網域傾斜。
02
在大廠之間競争最激烈之際,平台要求商戶 " 二選一 " 等事件時有發生,在自家平台屏蔽競争對手外鏈更是家常便飯。
在自家邊界上 " 砌牆 ",是平台進攻或防御的手段,但在 " 砌牆 " 的同時,和解的種子就已經埋下,畢竟,零和博弈的内卷背後,暗含着各大平台的流量焦慮。
據 CNNIC 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 10.67 億,同比增長 3549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 75.6%,增長天花板已清晰可見。
流量天花板面前,平台間 " 競合 " 正取代零和博弈,中小商家多平台、跨平台發展成為主流。不論是阿裡、騰訊在 618 購物節、電競直播等領網域的合作,還是交個朋友多平台直播、東方甄選自建 App,都是這種趨勢加速的表現。
在互聯網平台 " 拆牆 " 過程中,小程式的表現尤為亮眼。由于具備去兼容性,能做跨平台接口,兼容商家用戶數據和產品等特征,曾經作為平台生态 " 替補 " 的小程式,正成為各大平台互相打通,攫取新增量的絕佳通道。
小程式崛起的關鍵,在于其降低了供需兩端的成本。
從用戶端看,小程式最大優點,在于降低了用戶在不同 App 端切換的成本,很多低頻功能和場景得以在小程式生态裡生存。
而對開發者來說,相比 App,小程式開發門檻較低,能夠節省開發成本,而依托于微信、支付寶、抖音等超級 App 數以億計的用戶,開發者也能節省不少推廣成本。
經過六年時間發展,小程式市場逐漸形成了 " 雙巨頭 " 格局。《白皮書》數據顯示,在小程式數量、交易規模上,微信與支付寶兩者構成了第一梯隊,百度、抖音、快手組成第二梯隊。
生态各不相同,頭部平台對小程式的重視程度并不相同。
微信是小程式的 " 始作俑者 ",但小程式從來不是微信的絕對 C 位。近兩年來,不論是騰訊高層,還是微信内部,視頻号都是 " 全村的希望 ",小程式則處在從屬地位;抖音盡管把小程式稱作 " 開放平台的主要載體 ",但至今也只給了小程式一個三級入口,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的與餓了麼的合作,也在今年六月傳出暫緩的消息。
各大平台中,只有支付寶對小程式的決心最大。據《白皮書》數據,截至目前,電商、本地生活、交通出行、内容、OTA、教育等 12 大核心行業的 88% 商家均已入駐支付寶。
上線之初," 阿裡系 " 小程式占比較高,且占據支付寶優質流量位,直到 2021 年開始,通過開放九宮格自定義功能等手段,向外釋放其 " 開放 " 信号。
去年以來,通過将 " 口碑 " 改版成生活号、開放支付成功頁、卡包頁、搜索等接口,将公網域流量進一步向商家私網域引導,而小程式就成為了第三方商家承接、轉化來自公網域流量的一大陣地。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小程式的進駐方中,除了中小商家以外,也有不少頭部平台,其中不乏快手、美團等外界印象裡 " 競對 " 派系的成員。據統計,美團到店點餐、充電寶兩大線下核心業務上線以來,使用量已突破 700 萬。
跳脫在螞蟻與阿裡 " 分家 " 的背景,支付寶的态度其實一直可以看到——開放。以開放生态的方式,希望将自身打造為活躍的服務平台、商家的經營陣地,以此拓展商業化邊界。
有意思的是,這也是支付寶小程式生态成為諸多企業選擇布局的原因所在。小程式的兼容性,在支付寶平台去中心化與公私網域聯運的基礎上,展示出相對友好的競合面目,而非身兼運動員與裁判員的偽開放,進而成為互聯互通進程中,一個顯著的案例代表。
03
不論是出于監管還是自身增長方面的壓力,大廠間 " 拆牆 " 都是大勢所趨。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互聯互通也非朝夕之功。
以天貓優品小程式下架的遭遇來看,在各家小程式服務規則尚不夠透明的情況下,想要在對手 App 上獲取流量,仍非易事,不論是進駐方還是平台方都要在波折中反復摸索。
對于進駐方來說,流量天花板之下,在對手平台上線小程式,是攫取增量的絕佳手段;而對于平台方來說,接納對手入駐也是豐富其服務生态的必然選擇。
7 月 11 日,蘋果 Apple Store 官方在線商店正式上架微信小程式。該小程式布局與 App 整體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界印象中,蘋果與騰訊素來不和。2017 年初小程式功能上線時本想叫
應用号,但遭到蘋果的反對。
QuestMobile 數據顯示,2023 年,微信小程式用戶量達到 9.28 億,同比增長 4.7%,小程式作為第一流量入口的地位逐漸穩固,而這或許也是 Apple Store 官方在線商店上架微信小程式的主要原因。
即便已成為第一流量入口,小程式依舊有不俗的增長潛力。
據騰訊财報數據,2022 年,小程式使用時長同比分别增長 2 倍;《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 年,支付寶小程式規模近 400 萬,GMV 同比增長 49.2%,小程式開發者同比增長近 20%。
快速增長背後,頭部平台入駐的貢獻不可忽視,其中不乏美團這樣的 " 老對手 ",這愈發印證着支付寶對外開放、互聯互通的決心之大。
在商業邏輯上,不論是出于營收增長的壓力,還是對 " 掉隊 " 的恐懼,超級 App 都需要更豐富的生态。因此,雖然在核心利益、合作規則上仍存在諸多分歧,頭部平台遲早要拆開圍牆,把一個個 " 老對手 " 變成 " 新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