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大模型轉冷:10家離婚、67筆減持,誰在蹭熱點?,歡迎閱讀。
作者|宋婉心
編輯|鄭懷舟
今年用了 6 個月時間暴漲 50% 的 AIGC 概念股,轉眼間,20 天内已經回落 22%。
這樣的戲碼投資者們并不陌生。歷史上反復出現的 AI 浪潮,都曾被不同程度炒作,在一陣狂歡後陷入沉寂。
大模型跟之前不太一樣。它有更明确的技術基礎,OpenAI 又給國内公司做出了成功的示範,和元宇宙和 Web3 相比,對于大模型,海内外公司及投資者達成了更統一的共識——這是毋庸置疑的未來。
但大模型跟之前又很像。在新技術還未實現大面積落地之時,二級市場提前兌現了科技創新的預期,給眾多 AI 上下遊板塊帶來普漲。
只是,随着國内大廠接連發布大模型、科技圈大佬接連宣布入局大模型創業,AI 概念估值被一步步推高到轉捩點之時,有些人伺機離場了。
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以來,24 家 "AIGC 概念股 " 已經合計遭遇 67 筆減持,甚至掀起實控人離婚潮。從 360 周鴻祎 90 億分手費,到昆侖萬維實控人前妻減持 " 補貼 " 公司,除此之外,還有近十家 AI 板塊公司大股東家庭被曝離婚。
市場恐慌四起,一邊董秘憤然否認 " 離婚減持說 ",另一邊投資者們卻并不買賬。大模型是否要重走 2019 年的 AI 寒冬?到底誰在蹭熱度?泡沫掩蓋了很多真相。
01 誰在蹭熱點?
昆侖萬維實控人前妻李瓊減持的消息,是帶崩整個 AI 板塊的直接導火索。
李瓊是昆侖萬維創始人周亞輝的前妻,二人于 2016 年 9 月離婚。根據昆侖萬維當時發布的公告,股份分割過戶後,李瓊合計持有昆侖萬維 297975600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發行總額的 26.4%。
這近 3 億股股份,按照當日收盤價,讓李瓊擁有了超 75 億元身家,成為當時昆侖萬維第一大股東。
如今離婚近 7 年後,昆侖萬維股價從今年年初 14 元一路暴漲至 63 元高位之時,公司發布了李瓊減持的公告。
公告稱,李瓊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3% 的同時,還将減持股份稅後所得的 50% 以上金額重新借回給公司,借款利息為年利率 2.5%。
按照昆侖萬維近期股價粗略估算,3% 的股份大約對應 20 億,50% 的稅後大概還剩 8 億。也就是說,按 2.5% 的借出年利率,李瓊将每年入賬 2000 萬,而只要公司能正常付息,這筆利息就是筆源源不斷的穩定收益。
昆侖萬維股價随即當天見頂。6 月 21 日,公布減持第二日,昆侖萬維股價跌停,跌幅達 20%,公司市值蒸發 150 億元,随後持續震蕩下跌,最新股價距今年最高位已回落 50%。
離婚當日股價見頂的還有 360。今年 4 月 4 日官宣離婚當日,360 股價觸及開年來最高點 20 元,随後一路震蕩下跌,最新股價已經腰斬。
雖然昆侖萬維回應了深交所關注函,表示 " 不存在配合李瓊減持、借助市場熱點操縱股價 " 的行為,360 董秘也否認了 " 離婚減持說 ",但投資者們顯然并不買賬,普遍認為 " 減持手段層出不窮,預計後面還有更多 "。
除了離婚和前妻的戲碼,AI 概念的瘋狂還滋生了更多鬧劇。
6 月 27 日,作為僅次于騰訊和網易的 700 億遊戲巨頭、AIGC 大牛股,三七互娛公告,因涉嫌信披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李衛偉、曾開天立案。
具體是什麼事件觸及 " 信披違規 " 還不得而知,但三七互娛在今年股價翻倍後,在其股價高位,同樣出現了大股東國脈文化清倉減持事件,一舉套現 1.5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據同花順旗下 I 問财數據,2015 年三七互娛借殼順榮股份上市以來,公司股東累計減持套現已經近 140 億,而上市以來實現的淨利潤總和,也不過才 150 億元。
這不得不讓投資者們質疑,三七互娛是為了套現而上市。
至于三七互娛具體為 AI 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銀,顯然并不是它所聲稱的那樣。去年年報顯示,三七互娛研發費用 9 億元,集團營收占比 5.5%,而 2021 年這一數字為 12.5 億元,占比 7.7%,研發投入不升反降。
" 今年 AI 行情,一開始就把預期拉得太慢,如果業績一時半會兌現不了,就容易造成階段性深入殺跌。" 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訴 36 氪。
在這一點上,海内外共此涼熱。該管理人表示,就美股來說,不管是上世紀 90 年代還是 2009 年之後的兩次納斯達克暴漲,金融環境是利好加持的,但去年開始的 AI 行情,美股環境卻醞釀着巨大的危機,這種背景下,AI 如果在走勢上過于急躁,後期一定會引發劇烈震蕩。
他預測,今年 AI 板塊在牛市中途的回調幅度,會大于當年創業板在牛市中的回調幅度。
02 商業化窘境
這輪 AI 牛市的邏輯來看,大模型是唯一主線。
而股價受益于大模型概念的公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一是發布了大模型的廠商,也是漲幅最多的第一梯隊,比如昆侖萬維最高漲幅到 200% 以上,二是大模型的配套落地應用,比如中文在線和湯姆貓,漲幅在 100% 至 200% 之間,第三梯隊才是遊戲、傳媒、虛拟人等應用層廠商。
從年初 ChatGPT 引起國内熱烈讨論開始,至今半年時間的摸索中,投資人及各方逐步達成的一個共識是,通用大模型不是屬于創業公司的遊戲。
更有資金和數據儲備的大廠,因此聚集了更多市場注意力。包括百度 " 文心一言 "、阿裡 " 通義千問 "、科大訊飛 " 星火 " 等在内的排頭兵大廠們,幾乎代表了現階段國内的大模型水平。
但現實來看,即便是第一梯隊大廠,技術落地的前路也依舊漫長。這體現在技術投入、團隊搭建和商業化等更多層面。
一位 AI 技術人士告訴 36 氪,國内大模型基本分為三種來源:直接拷貝國外的開源大模型和行業數據;參考開源大模型,做一些代碼微調和行業數據;參考開源大模型,自己從頭開發。
目前國内大模型團隊,基本是走第二種微調路線,意味着底層技術依賴國外開源技術且難以突破。
這直接反饋到最終的大模型成果。以昆侖萬維的天工大模型為例,測評中基礎錯誤頻出,比如詢問 " 王陽明在電子信息科技方面有什麼建樹?(顯然事實是沒有)",天工大模型卻給出了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四個方面的建樹總結。
在人才和團隊上,大廠對語言大模型的商業化焦慮暴露無遺。
一位負責大模型人才招聘的資深獵頭告訴 36 氪,阿裡現有團隊工程師偏多,現在想找算法人選,而且要有商業化經驗," 能站在客戶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單純對内業務算法 "。
該獵頭指出,現在大模型人才的問題是,一方面,算法人才不夠密集,很多大廠用做應用開發的人湊數,另一方面,招聘方需要前沿研究和商業化視角兼備,但這樣的候選人少之又少。
商業化的另一掣肘,是現階段部署成本仍較高。據了解,國内大廠的通用模型的私有部署價格在千萬級别,成本較高,這意味着大部分中小企業暫時用不上,通用模型還無法鋪開大面積商業化。
眼下的情況是,阿裡和百度等大廠仍是定向邀請制。在成本壓不下來的技術初期,這一情況預計會持續一段時間。
為解決這一階段商業化空白的問題,大廠和創業公司們都做出了統一的調整:先推出垂直行業的大模型,向中間層和應用層遷移。比如阿裡發起了大模型開源社區 " 魔搭 ",陳列了超過 900 個行業專屬模型。
前述獵頭表示,按照行業進行分類,正是中國語言大模型的特點,海外還沒有這樣的趨勢。
可以看出,上一輪 AI 革命經歷的落地難題,如今的大模型還要再走一遍。
沒有公司能逃過商業化和產品化的證明題,但顯然,目前國内大模型競争面對着有些尴尬的境況—— C 端場景價值不大,B 端銷售成本過高。
03 大模型,開始去泡沫
随着 AI 狂熱告一段落,國内 AI 行情的後續走向将取決于,一是與美股 AI 行情共振的情況,二是相關公司中報業績表現。
海外的大模型熱潮也正面臨消退。據第三方網站 SimilarWeb 數據,今年 6 月 ChatGPT 的網站與移動客戶端的全球流量環比下降 9.7%,系去年底以來首次下滑,訪客在網站上花費的時間也下降 8.5%。此外,微軟 Bing、Character.AI 等網站流量在 6 月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此前 AI 熱潮下,美股 " 七巨頭 " 總市值飙至 11 萬億美元,大漲 60%,幾乎三倍于德國 GDP。
今年 5 月,美國銀行策略分析師 Michael Hartnett 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科技股和人工智能概念股估值過高,正處泡沫化的 " 嬰兒期 ",同時美聯儲的加息周期或許還未結束,以史為鑑,建議投資者抛售美股。
與此同時,國内沒有業績支撐估值的概念股,正一一暴雷。
7 月 11 日,浪潮信息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 2.86 億元至 3.82 億元,同比下降 60% 至 70%;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 628 億元至 1.02 億元,同比下降 88% 至 99%。
随後第二天,浪潮信息股價一字跌停,遭主力資金撤離,淨流出近 10 億元。
作為市值超 600 億的 AI 大牛股,年初至今,浪潮信息漲幅高達 113.3%,期間最大漲幅甚至超過了 200%。而在股價高位之時,減持潮同樣沒少了浪潮高管。6 月 16 日,三位副總經理合計減持 656699 股,按當日股價約合 3700 萬元。
歷史總是不斷重復。生成式 AI 是人工智能引起的第四次浪潮,如此前一樣,減持狂歡填滿了不少人的口袋,但泡沫之後,企業都有更多的證明題要做。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