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寶馬i3跌至23萬,奧迪e-tron大降20萬,BBA的新能源車為何依舊冷清?,歡迎閱讀。
當你開着一輛還不錯的合資燃油車,想在最近進行更新置換,新能源車是不錯的選擇。但既然是更新,當然不能局限于動力類型,品牌更新也是不能忽視的。豪華品牌新能源車,很自然成為你的更新方向,但你很快就發現,主流豪華品牌在新能源領網域基本都是被中國品牌壓着打。
去年,奔馳、寶馬、奧迪在華銷量均超過 70 萬輛,三者合起來在豪華品牌市場中占比超過 60%,然而,他們三家的新能源車加起來僅為約 16.3 萬輛,只相當于某二線新勢力車企。
新能源銷量占比僅 7%,這與大部分合資車企是類似的。不同的是,BBA 打的是高端市場,去年他們的單車平均售價都在 30 萬以上,這也是目前國内新能源市場的分水嶺—— 30 萬以下的市場競争激烈,而 30 萬以上的還未完全開發,仍有許多市場空白。
BBA 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理應有更大作為,但為何他們還是長期處于挨打的局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技術、價格、營銷,或是有其他原因?紙上談兵的分析看得多了,實地探訪經銷商或許有不一樣的答案。
插混產品全部消失?
前幾天我去了一趟奔馳 4S 店,本想了解一下 2023 款 E350 eL(E 級新能源),早前聽說這車的終端優惠十分可觀,指導價 52.23 萬竟能優惠至 38.90 萬!不到 40 萬就能買到奔馳 E 級,而且是插混版本,即便是老款車型也足夠吸引了。
沒想到,到店後奔馳的銷售顧問給我潑了一盤冷水。
" 這車應該是停產了…… " 在店員多番确認後,我得到這樣的答復。
我提出疑惑:" 網上看到這車還是在售的啊…… "
銷售人員解釋道:" 或許部分門店還有現車,但我們這兒确實買不到了。您可以看看 C 級新能源或 GLE 新能源,這兩款也有插混版本…… " 不過,銷售小哥推薦的這兩款車型都沒有現車,訂車等待時間也無法确定。
這家奔馳 4S 店裡除了一輛 EQE 之外就沒有展出其他新能源車,從銷售顧問的回答來看,他們估計很久都沒賣出過一輛新能源車了,否則不會連 E 級新能源已停產的信息也要反復确認。
在我看來,E 級新能源是一款十分優秀的新能源產品,能上綠牌、無續航焦慮、性能超越同配置燃油版,而且交購置稅全免,終端售價甚至比燃油版更低,在插混車整體增速遠高于純電動的當下,本應成為奔馳在新能源領網域的拳頭產品。
奔馳 E 級新能源在 2022 年的銷量超過 2 萬輛,在當年中大型新能源轎車榜單中排行第三。(圖片來源:梅賽德斯 - 奔馳官方)
但就我當天看到的情況而言,這家奔馳 4S 店對待插混產品的态度十分不積極,既不展示也不主動介紹,基本就處于躺平的狀态。
不久前,奔馳宣布将全面電動化的目标推遲 5 年(從 2025 年推出到 2023 年),并繼續改進其内燃機車型,這一決策或許為一線門店提供了更多 " 忽視新能源 " 的借口,然而,面對插混市場的蓬勃發展,奔馳真的能夠繼續躺平嗎?
" 電比油低 " 不是中國品牌專利
寶馬在插混領網域的情況和奔馳類似,5 系新能源曾是他們最暢銷的新能源車,早于 E 級新能源誕生,2015 年上市至今累計銷量已超過 10 萬輛。但在寶馬門店裡已經看不到這車的蹤影,随着 5 系的換代,i5 純電轎車成為新的主角。
5 系新能源自 2015 年上市至今累計銷量已超 10 萬輛。
說到純電產品,寶馬的态度明顯比奔馳更為積極。
門店裡專門設了一個新能源專區,依次擺放着 i5、i3、iX3 以及 iX,盡管除了我之外就沒有其他客人光顧這個專區,但起碼擺好了陣勢,透露出一種 " 想把電車賣好 " 的态度,這與奔馳門店将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混着擺的布局形成鮮明對比。
" 我想了解一下 i3"
跟銷售小哥表明來意後,對方的話術便一套接一套地輸出,顯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
但當我提出 " 續航距離不夠長 "、" 車機響應太慢 "、" 動力不如中國品牌電動車 " 等問題時,對方一時語塞,最後只能尴尬地以 " 百年品牌造車功力深厚 " 等套話來應對。
在我看來,這位銷售小哥大可以更自信地反駁我,畢竟 " 造車功力深厚 " 本就是一個很大的亮點,意味着豐富的制造經驗、嚴苛的品質把控,以及更可靠、更高品質的產品,這正是豪華車最該講究的素質,像寶馬這樣的車企就該多講這樣的 " 造車故事 "。
說實話, i3 這車產品力真不差,寶馬祖傳的底盤調校不是蓋的,底盤質感和駕控性絕對可以凌駕于同級别本土電動車。可是,現在消費者的目光都被冰箱、彩色電視機、芯片等配置吸引過去了,沒幾個人會沉下心來細細品味一款車的駕控品質。
核心優勢沒人懂欣賞,怎麼辦?唯有拿出最後的王炸——降價!
向銷售小哥詢價後得知,現在寶馬 i3 最低配車型算上保險後的落地價僅 23 萬左右,前提是需要在店内做貸款。這只是對方的初次開價,進一步溝通估計還會有更大驚喜。
現款寶馬 i3 的指導價是 35.39 萬起,而現在 23 萬就能把它開走,優惠幅度高達 12 萬!而現款 3 系入門版的終端價格也要 25 萬,而且還只是裸車價,誰說 " 電比油低 " 是中國品牌的專利?
降價再狠也無人問津,問題出在哪裡?
相較于奔馳的躺平,以及寶馬的積極進取,奧迪門店對待新能源的态度十分難以捉摸。
本想看看 Q4 e-tron,但到店後銷售顧問一股勁兒地向我推薦 e-tron,而且推薦理由也十分簡單直接:" 這車現在優惠 20 萬,落地不到 35 萬,尺寸比 Q5L 還大…… " 一上來就告知價格,如此直白的銷售方式在豪華品牌 4S 店裡并不多見。
對于 54.68 萬起售的奧迪 e-tron,直降 20 萬相當于打 6.3 折扣,這力度是真夠狠的,但這大概是庫存時間很長,需要急着賣出去的車,而且,即便價格降至 35 萬,奧迪 e-tron 的性價比依然不高,在中國品牌領網域,這個價位裡實在有太多更好的選擇了。
在奧迪 4S 店裡逗留了約 20 分鍾,陸陸續續有 4-5 批客人進店,但沒有一批是來看純電動車的。
豪華品牌賣不好新能源車,這早已不是新聞。過去很多人認為問題出在產品上,不到 20 萬的性能卻賣着四、五十萬的價格,完全背離了新能源車的價值規律。
但我認為不能完全怪產品,問題根源出在策略層面。
作為在内燃機領網域都頗有建樹的老牌豪華車企,插電混動產品本應是 BBA 們進軍新能源的主力軍,5 系新能源和 E 級新能源過去的銷量就很能說明問題,倘若他們能在插混路線上繼續加碼,在 3 系、GLC、Q5L 等熱賣車型上推出 PHEV 版本,如今的局面可能完全不同。
遺憾的是,正如我這次探店所見,曾經銷量可觀的那兩款豪華插混轎車如今已不見蹤影,BBA 門店内展出的新能源車基本都是純電動,這些車型產品力本就算不上拔尖,消費者認知不足,店員積極性也不高,降價已成為唯一的出路。
當然,降價在短期内會帶來許多正面作用,寶馬的 i3 和 iX3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們的起售價已接近甚至低于許多同級别的本土純電動車,再加上品牌口碑的帶動,讓他們成為目前 BBA 中最暢銷的新能源車。
但依賴價格換銷量并非明智之舉,這只是消耗品牌的做法,長期下去最終會遭到市場反噬。當消費者是因為價格低而不是品質好或性能棒而購買一輛豪華車,那這款車大概已經跟 " 豪華 " 不沾邊了,久而久之,整個品牌的形象和口碑也會被拖垮。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