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她豔壓馬思純?還差點意思,歡迎閱讀。
幾天前,我們還讨論過國產愛情片近些年的自甘堕落。
在怪圈裡兜兜轉轉,标配的誤會撕逼,遠涉重洋,懷孕堕胎,車禍絕症……灑得滿手狗血。
十部裡偶見一部佳作的程度。
比如,近期的影版《愛很美味》,觀感舒适。
再比如,2016 年的黑馬《七月與安生》。
以為狗血,但偶遇見驚喜。
也正是這部電影讓周冬雨和馬思純獲得了開辦了 53 屆以來的金馬獎史上,第一個雙影後,留下了一 " 吻 " 定情的名場面。
(同年影帝獲獎者,是實至名歸低調行事的範偉)
當時主持人如是說道:" 家明選不出來的,組委會也沒選出來。"
而今,這部彼此保護又互相嫉妒、暗自較勁又默默祝願的雙生花故事又被韓國搬山了熒幕。
另取名《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乍一聽還有點子姬裡姬氣)。
由獨立電影出身的女導演闵龍根執導。
主演是韓國人氣頗高的金多美,從電影《魔女》出道,接連演過爆款劇《梨泰院 class》和《那年夏天》。
28 歲演少女毫無違和感。
目前,《再見,我的靈魂伴侶》豆瓣評分 7.4,與原版評分 7.5 幾乎不相上下。
但評價争議卻頗大。
有人認為韓版豔壓,全方位超越原版。
有人則認為原版完勝,張力更足。
做 " 減法 " 的韓版
卻失了核心立意
故事上,韓版和原版兩者的情節幾乎一致。
一起長大的兩個小女孩,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和靈魂伴侶。
原生家庭影響下導致了彼此的性格迥異,一個溫順乖巧恬靜如水,一個桀骜不馴古靈精怪。
在情窦初開的青春期裡,因為一個男生的加入,讓三個人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
在韓版中,增加了一個 " 畫畫 " 的聯系,之後這一聯系也始終作為一個意象用來指代兩人人生的變換。
也正是這些細節之處的改動,導致了兩版之間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韓版在姐妹二人劇烈的衝突中做了減法,而去提純女孩之間的感情,以至于呈現出和原版截然不同的觀感。
《再見,我的靈魂伴侶》幾乎徹底将男性當做純純的工具人,去聚焦于女性友誼和女性成長。
青春的疼痛減少了,讓整部電影變得非常純粹。
原版裡不少暧昧的拉扯都被衝淡了。
安生與佳明互問喜歡七月什麼。
安生說:" 我喜歡七月的一切 "。
家明說:" 七月的一切我都喜歡。"
" 七月的一切 " 背後的潛台詞是 " 包括她的男朋友。"
但《再見,我的靈魂伴侶》就要純粹很多。
" 我喜歡她突然回頭看我的眼光,喜歡她打哈欠時的眼淚,還有她笑起來時露出的兩顆前牙,還有右邊腮幫上的痣。"
但是,《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中又把原著爬山眼神拉扯的一幕變成了接吻,意圖為浴室戲做鋪墊。
可即便如此,經典的浴室戲份沒能撐起來,張力不足,矛盾不夠。
反倒顯得小打小鬧,意味不明。
而在電影後半部分處,韓版更是直接把家明懦弱逃婚的情節改成了女性覺醒,把握的婚姻的主動權。
立意完全改變,《再見,我的靈魂伴侶》更像一種女性友誼的美好願景。
雲淡風輕的借美好風景講述了一個青春成長的女性友誼故事。
這女性題材
别只看到姐妹撕逼
看完《再見,我的靈魂伴侶》,我最大的感受是闵龍根對《七月與安生》的理解終究是淺薄了。
去努力突出的女性友誼的表象,那些真正的靈魂刻畫消失了,
電影《七月與安生》出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但," 電影出自小說卻高于小說 "。
導演陳可辛把原本單薄的小說拉扯得豐富許多的同時,也讓立意和深度提升了不少。
離經叛道的安生,實際更渴望穩定的生活,她的桀骜不馴,更像是一種應對外界不得已的裝腔作勢。
按部就班的七月,乖乖女背後才是暗藏着叛逆與尖銳,七月才是最復雜且矛盾的存在。
在片尾曾出現的回憶。
安生舉起石頭砸向下課鈴,這像是調皮的她能做出的事情。
但實際上,安生只是裝模作樣,是七月拿着她的手砸了下去。
安生對七月的依賴更純粹,兩人關系的疏遠遠非是 " 因為男人 " 這麼簡單。
争奪 " 家明 ",争的是友誼的主導權,借 " 家明 " 這個男人來證明自我價值。
安生離開時曾對七月說:" 如果你讓我留下我就留下來。"
但七月沒有挽留。
彼此的關系早就埋下了暗藏的矛盾。
正如七月的獨白:" 我難過,不是因為安生的離開難過,而是我無法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安生。"
《七月與安生》不應該只看到表層膚淺的 " 雌競 "。
恰恰相反,男性只是故事的邊角料。
你再去看,它講了愛情講了友誼,但實際聊的是眾多中國女性難以逃脫的擰巴青春。
那種微妙的較勁,愛與嫉妒共生的情緒。
七月的生活,是典型的按部就班。
二十六歲結婚,二十七歲買房,二十八歲生孩子,一個旗鼓相當的對象,一份安穩的銀行裡的工作。
但這是七月想要的嗎,還是被安排的期待?
重逢後再飯點的一場戲,安生遊刃有餘的與社會人士交流,但恰恰是那句 " 我朋友是一個乖孩子 " 刺痛了七月。
彼時,七月與安生的較勁,絕不僅僅是她口中 " 一天靠着男人混吃混喝,不覺得賤嗎?" 的嫌棄。
反而摻雜着一種對安生失去掌控的不安,和對方活成自己羨慕模樣的嫉妒。
而這些七月的内心戲,那種掙扎在《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中都表現的比較淺薄。
(韓劇中夏恩展現的就是表裡如一的乖乖女)
包括家明懦弱的逃婚行為背後,也在最終交代出來是七月的安排。
是七月告訴家明:" 婚禮當天你不要來了,你走吧,只有你逃婚了,我才有離開的理由。"
衝破世俗的那層外衣并沒有那麼容易,乖乖女的偽裝快連自己都相信了。
但最終,她們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也是在最後,七月才終于說出自己的内心:" 我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樣。"
比起《再見,我的靈魂伴侶》的治愈,《七月與安生》卻有一種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歐亨利式結尾。
" 韓國小清新 " 輸給 " 中國土味 "?
" 韓國電影快不行了?" 今年一直不絕于耳。
韓國導演尹濟均早前就曾自曝 " 韓國電影投資告急,庫存告急 ",不僅如此還有撲街嚴重的票房 ......
今年年初我國諜戰片巅峰的《風聲》被韓國翻拍,取名《幽靈》。
卻以慘淡收場,原版 8.2 的高分被拍成 4.7 分。
被調侃取其糟粕去其精華。
不僅如此,有消息傳出由彭于晏、陳意涵、陳妍希主演的 2015 年電影《聽說》将翻拍成韓版。
地網域差異的問題決定了翻拍的困難重重。
拿《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來說。
它有一種十分韓範的 " 文藝氣息 " 的獨特韻味。
與原版的 " 土味 " 黃調畫風截然不同,從鏡頭語言來看,它甚至更細膩、更溫柔唯美。
但也因此決定了它的 " 輕盈 ",這種輕盈與女性的命運掙扎是矛盾的,也導致了它與原版《七月與安生》走向相反的路。
這也是為什麼會給人一種 " 美則美矣 " 的感覺。
不可否認韓版對畫面細節掌控的成熟度,但個人認為在故事深度上原版更勝一籌。
《七月與安生》借愛情借友誼的幌子,講了女性青春的别扭與人生的掙扎。
就像七月終于掙脫 " 乖乖女 " 的束縛,剪了與曾經截然相反的短發後與媽媽的那段對話:
" 你們想讓我過上的那種生活,現在沒有了,對不起。"
" 過得折騰一點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實,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會很辛苦的。"
" 我知道。"
" 但願我的女兒是個例外 "
無論是雙女主還是女性長輩,原版的呈現更刺痛和真實。
《再見,我的靈魂伴侶》是濾鏡化的理想友誼,《七月與安生》是拉扯掙扎的生活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