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常州大突進 ,徐州不高興,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長三角時刻
作為整個江蘇地區唯一供暖的城市,徐州的這個冬天有點冷。
江蘇各地 GDP 成績單陸續發布,蘇州去年名義增長率雖然放緩但增量依然穩居省内第一、常州全國露臉第 25 個衝進萬億俱樂部、蘇北淮安也邁上了新台階力破 5000 億大關、相比于宿遷與連雲港白熱化的 "副班長之争",揚州與鹽城的 "老七卡位戰" 似乎要更為激烈。
而淮海中心老大徐州,則整體顯得有些不溫不火,尤其在新晉網紅常州的襯托之下。
事實上,老牌工業城市徐州,自 GDP 開始核算起,歷史上一直是壓着蘇南常州一頭。直到 2018 年,徐州第一次被常州超車,往後每一年差距也是越拉越大。2023 年的最新數據,常住 GDP10116.4 億、躍過萬億金線,而徐州為 8900.4 億、繼續蹲守八字頭。
近十年來,徐州基本保持了每兩年 GDP 增量破一次千億的态勢,但對比 2021 與 2023,徐州似乎已經駛離了快車道。
面對常州,徐州一直有一顆逆轉的心,但現實情況是,蘇 A、蘇 B、蘇 D、蘇 E、蘇 F 都已是萬億之城,中間唯獨就缺了個蘇 C,略顯尴尬。
實際上自南通跨進萬億俱樂部之後,徐州早在 2021 年就已經喊出了 "2025 年 GDP 力争破萬億" 的口号。今年 1 月,在常州先發入局的情況之下,徐州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重申," 十四五 " 周期内必須拿下萬億之城。
曾經以一己之力為江蘇全省貢獻 80% 以上煤炭、60% 以上電力的徐州,也一直在各方面受到 " 特殊 " 照顧。
" 身份 " 上,徐州是江蘇唯一的省網域副中心城市,嚴格來講,相比于蘇州和南通這兩個區網域中心城市,定位上要拔得更高。
而江蘇省内的三大都市圈規劃,一個是南京都市圈,一個蘇錫常都市圈,最後一個正是給到了徐州都市圈。
交通基建上看,徐州 " 米 " 字型高鐵已開通 6 個方向、可以說是國内非省會普通地市中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市、蘇北各市出行常年要從徐州繞一道;而在蘇北五市中,徐州也是唯一步入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坐擁三條地鐵,羨煞眾人。
也難怪全國出圈的高端商業綜合體德基廣場,把南京之外的全國首個項目,就落在了徐州。
02
「徐州到底是屬于南方還是北方?」
這是互聯網上有關徐州這座城市特質的經典一問。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不講吳侬軟語和江淮官話,方言更偏向齊魯口音,屬于中原官話;歷史上也是 "武德充沛",出了枭雄劉邦、在這打得也都是硬仗;飲食文化上也很 " 彪悍 ",狗肉是招牌菜,山東淄博燒烤紅了,徐州燒烤第一個跳出來表示不服;而作為江蘇省内唯一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更是 " 實錘 " 了北方城市屬性。
事實上相比于與省内城市的南向聯動,徐州确實與省外城市打得更為火熱。
坊間一直有一戲說,建議将蘇魯豫皖四省交匯處拼裝,重新組局為全新的 " 淮海省 ",而這個省的 " 省會 " 則定為徐州。
雖然這個 " 淮海省 " 是無中生有,但 "淮海經濟區" 這個提法,确實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6 年,是國内最早的 " 區網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 之一。
2018 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淮河生态經濟帶發展規劃》,将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商丘、棗莊、 濟寧、臨沂以及菏澤等城市納入淮海經濟區,也提到了要 "着力提升徐州區網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包括去年,徐州給到的目标定位,就是要 "錨定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但是這個淮海經濟區的提法,似乎也一直缺少實質性的支撐,徐州這座 " 中心城市 " 身處其中,也多少有些 "剃頭挑子一頭熱"。
細看這個淮海經濟區,無論是魯南經濟圈裡的臨沂、棗莊、菏澤、濟寧,還是皖北的宿州、淮北等,都是屬于各省地理位置上的邊緣、經濟發展上的 " 窪地 ",很難形成協同效應。
而徐州本身這個區網域高點也尚未到達 " 外溢 " 的高度,相對于經濟中心設想,徐州仍然更偏向于地理方位上的區網域中心概念,離帶動淮海經濟區整體發展還有距離。
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曾直戳過徐州的 "痛處",指出其還沒卸下老工業基地的 " 包袱 "、也尚未擺脫 " 地級市思維 " 和傳統的 " 蘇北意識 "。
反映到 "淮海中心老大" 這件事上,徐州面臨的現狀,就是一方面區網域夥伴底子薄 "帶不動",另一方面,自己這座 "火車頭" 動力也還差火候。
但徐州身上确實也有一股特别的 " 倔勁 "。
相比于蘇錫通常區位上承接上海外溢的天然優勢," 一城煤灰半城土 " 的徐州,硬是憑着自己過去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底子,以一種 " 泥腿子 " 的方式多年來一直守着蘇省 " 第六城 " 的座次。
2022 年,徐州退出了施行了二十來年的江蘇 " 南北挂鉤 " 幫扶,先前與之結對的無錫牽手連雲港,徐州正式宣布 " 自力更生 ",又一次成了蘇北五市裡的唯一。
比起被人帶,徐州骨子裡更想破局帶别人。
只是雖然在產業端上徐州有一些亮點,比如徐州的工程機械集群是國家 45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培養出了該領網域裡的頭部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產業產值也是常年占據全國市場的 1/5。
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一個 "工程機械之都" 的響亮名頭,凸顯了徐州在其他產業維度上的乏善可陳。
相比于常州近年來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路布局光伏、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領網域,徐州在新興產業端的發展明顯滞後,過于倚仗工程機械這一 " 一号產業 ",事實上形成了某種 " 路徑依賴"。
但徐州也在部署調整——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 個優勢創新產業集群,數字經濟、集成電路與 ICT、醫藥健康、安全應急4 個新興創新產業集群,精品鋼材、高端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3 個特色創新產業集群——這一"343" 戰略已經被明确提出。
微觀上看,徐州近年對于創新企業的吸引力也在不聲不響提升中。
一份數據,截止到 2023 年 9 月,徐州經開區和高新區,擠進了產業園區遷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榜的全國前五,雖然與蘇州和南京還有一些差距,但不得不說,這一微觀數據确實能反映出徐州產業發展上的一種新面貌。
歷史上作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如今似乎也不想只是偏安一隅,正在默默蓄力籌備一場 "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