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車取好名,比登天還難,歡迎閱讀。
中文博大精深,車企卻不會起中文名了。
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已經很少有一款新車的發布,不是由于價格、配置或是設計,而是因為車名引起了一番巨大的讨論。
就在不久之前,路特斯全新純電超跑轎車 EMEYA 正式上市,和價格一同發布的還有其中文名——繁花。巧合的是,這個名字也是前段時間熱播的由王家衛導演執導監制的首部電視劇——《繁花》,當然該電視劇也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
有人說,EMEYA 繁花和《繁花》的劇情怎麼着也扯不上關系,是不是有些 " 蹭流量 " 的意思。
其實,EMEYA 一詞源自哈薩尼亞阿拉伯語,寓意 " 繁花若夢 ",象征自由與靈感、能量與夢想。《繁花》在最近突然爆火,EMEYA 和其 " 撞名 " 恐怕實屬巧合,但這樣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直以來,汽車作為一種商品," 賣個好價 " 是這些廠商們的本質追求。一款成功的車型,如何能叫好又叫座,不僅需要產品實力過硬,產品名字也該讓人印象深刻,或者它也應遵循易于理解的特點。
在品牌方面,我們看到了諸如巴依爾到寶馬、平治到奔馳、波舍爾到保時捷這樣的變化。顯然,這些品牌重新定調的官方譯名不僅更符合 " 信達雅 " 的原則,也更能展現企業的形象。朗朗上口的名字不僅好聽,也有利于品牌的推廣和傳播。
不難發現,那些傳統汽車豪強,它們的品牌名稱大多來源于創始人的姓氏,如福特、保時捷、法拉利、豐田、本田等等。而縱觀中國汽車圈,在魏牌、小鵬、理想等這些新創立的品牌之前,似乎很少有以創始人名字命名的車企。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有很多一聽起來就很有寓意的品牌名字,例如吉利、長安、東風等。
雜亂的命名,慌亂的心
伴随着市場的轉型,一個又一個新能源車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其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有底蘊的名字,既能凸顯中文的博大精深,又能體現出一種發展期許。就比如說,蔚來、岚圖、零跑、前途等,這些新品牌一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有腔調。
這些,只是觀察到的一個現象。但我們今天讨論的話題主旨,并不是車企的品牌名稱,而是它們推出的新車名稱。
在此之前,首先提一個問題。01 和即将到來的 07 哪個尺寸比較大,哪個是轎車哪個是 SUV?你可能以為我問的是領克 01 和 07。不好意思,我說的是極越。
有趣的是,如今整個吉利集團旗下的這幾個品牌,在重新梳理產品序列之後,都是以這種類似產品編号的形式對新車進行命名。我們來數一數:領克 01、02、03,極越 01,smart #1、#3,極星 1、2、3,極氪 001、007、009,幾何 A、C,讓人真的是眼花缭亂。
論車型名字的混亂,長城集團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哈弗 H 系列、魏牌 VV 系列逐漸在市場端站穩腳跟之後,長城卻調整戰略,帶來了一眾 " 貓貓狗狗 " 和 " 咖啡 "。我再來問一個問題,誰知道摩卡、瑪奇朵和拿鐵,哪款定位更高,哪款價格更低?同樣,歐拉白貓、黑貓、好貓、閃電貓,即使是内行人恐怕也需要思索片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命名規則,體現的是 " 去中心化 " 理念。例如理想 L7/8/9 這樣的產品命名,确實直觀上讓消費者立刻能知道 L7 沒有 L8 大,L8 沒有 L9 貴,但也從心理上可能會讓人覺得 L8 比 L9" 略低一等 "。
但是,產品命名最重要的是體現出特點,并且直觀、好記。最重要的是,還應當有邏輯,讓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定位有大致的認知,最好能說到一款車型名字就能聯系到其他 " 同門師兄弟 "。
比如說,3 系、5 系到 7 系哪個尺寸更大,A4、A6 到 A8 哪個定位更高,即使是不太懂寶馬和奧迪產品的人,也很容易能猜出答案。另一方面,哪怕像 C 級、E 級、S 級這樣可能初識時不太了解,但也能立馬知道它們和 GLC 級、GLE 級、GLS 級絕不是一個家族體系。
關于 BBA 的車型命名,一切都有着直觀又明确的含義。寶馬純數字系列是轎車,X 系列是 SUV,i 系列是純電,M 是高性能產品,後面的數字越大定位越高。奧迪也很清晰明了,A 系列是轎車,Q 系列是 SUV,RS 及 S 則為高性能產品,同樣尺寸随着數字增長。
相比較而言,奔馳的命名法則在之前可能就顯得有些凌亂,否則奔馳也不會大費周章地對車系進行重新梳理并更名。
2014 年,當對 SUV 家族中 GLK、ML、GL 全部進行更名後,三叉星的產品線名稱又變得規範而有序。其中,SUV 以 GL- 開始,G 級則為單獨的越野車,跑車包括四門轎跑系列則以 SL 和 CL- 開始,非常容易就能找到規律。
在眾多新能源車企中,對產品線梳理并有着非常清晰的命名體系的,還要數蔚來和小鵬。以蔚來為例,ET 系列為轎車、ES 系列為 SUV、EC 系列為轎跑 SUV,後面跟的數字越大,則表明這款車的尺寸越大、定位越高。
命名也是門學問
有人會反駁,像諸如大眾的凌渡、朗逸,豐田的卡羅拉、亞洲龍這些車型,讓人也難以對定位進行區分。但同樣,大眾、豐田也在規劃着像 " 探字輩 "、" 蘭達家族 " 這樣的 SUV 產品線,當威蘭達推出時,大家肯定會明白它不會是轎車,畢竟漢蘭達早已名聲在外。
事實上,新車起名字也是產品營銷的一環,是消費者口碑建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營銷學上有一個共識,好名字能幫你節省一大筆廣告費用,否則我們也不會看到生活中那麼多 " 腦洞大開 " 的商标名稱。
圖 | 漢蘭達其實是 Highlander 的音譯
關于車型的命名,傳統車企大致有兩種思路。一是起一個有寓意的英文名,待這些車型進入國内後大多會翻譯成一個好聽的名字;另一種則是以字母、數字或是相互組合的形式,對產品進行梳理。而自主品牌可能會相反,在有了中文名之後,再翻譯出一個英文名。
有沒有發現,如今市場的新車,起中文名的越來越少了。
相反,曾經那些海外車企進入中國市場,基于原本的英文名翻譯而來的中文名都很有格調,讀起來也非常朗朗上口。就以 B 級轎車為例,凱美瑞、索納塔、帕薩特,或者是邁騰、雅閣,無不給人一種車子也會和名字一樣美好的小期待。
仔細觀察,會發現各品牌對于名字也有一些自己的小執念。例如,Jeep 的車名都以人為主:指南者、指揮官、牧馬人、角鬥士,同樣還有林肯;斯巴魯的車名多以動物為主:傲虎、力獅、翼豹、旭豹。
而在自主品牌中,比亞迪的王朝網都以朝代命名:秦、漢、唐、宋;海洋網則以軍艦和海洋動物命名。同樣能找到關聯性的還有魏牌,其車名都源于咖啡的品種。
不可否認,以中文對新車進行命名,勢必會造成難以形成系列化的困擾,不會像數字那樣能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不同車型的定位。就如大眾的帕薩特和輝昂或者已經停產的輝騰,不熟悉的消費者也很難說出其級别的高低。
但是,縱使這樣的問題難以避免,我們的自主品牌在起名的時候也能不能用點心,像 " 初戀 "、" 神獸 " 這種摸不着頭腦的名字,還是不要出現在產品冊中。不僅如此,長城在營銷方面的 " 玩梗 " 已經有些放飛自我,歐拉好貓的 " 原諒綠 "、" 藍波萬 " 更讓人摸不着頭腦。
如此這般,我想任何父母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恐怕也不敢這麼 " 接地氣 " 吧。為什麼曾經那些讓人聽上去感覺優雅的車名現在反而少了,讓人不禁反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車企都不會起中文名了嘛。
值得一提的是,車型命名也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方言和文化差異。例如,亞洲獅原本根據英文名 ALLION 将定名為 " 傲瀾 ",但在潮汕話中 " 傲瀾 " 是一個貶義詞。無獨有偶,MIFA7 定名為大家 7,也引起了一些玩笑。在粵語中," 七 " 通常被用來表示一些不禮貌的詞匯。
當然,在汽車圈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也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車名,夢想家、追光,還有星途追風、攬月、凌雲、瑤光等等,這些名字在茫茫車海中,是不是比一組數字或是字母聽起來更有韻味。
并且,中文名不意味着就無法組成家族化的體系。以吉利為例,這也是我此前最喜歡的一套命名法則。翻看吉利目前的產品冊,博越、星瑞、缤瑞等都是主銷車型。不難發現," 瑞 " 字輩皆為轎車," 越 " 字輩則為 SUV,而車型尺寸由小到大排列則為缤、博、星、豪。
從尺寸來看,博瑞雖然比星瑞 L 更大,但後者的定位更高。并且,在 2022 年,以星瑞、星越 L 以及星越 S 組成的吉利 " 中國星 " 系列,讓吉利向高端化市場發展的目标得以實現,而這樣的名稱組合也為品牌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
產品競争,從車名開始
2022 年,MPV 市場突然火了,無論是合資、自主還是新勢力品牌,各式眼花缭亂的新車型接連登場。有意思的是,這些互為競品的新車型,在命名上就極具 " 火藥味 ",上演了一番 " ’ 9 ’字大戰 "。
簡單數數,這些名稱中帶 9 的車型有哪些。首先攪動市場的是騰勢 D9,其次則有極氪 009、傳祺 E9、紅旗 HQ9、奔騰 M9、大通 MIFA9、合創 V09 以及今年剛剛上市的小鵬 X9 先後登場。
頗具戲劇性的是,在最早工信部的申報信息中,附帶的車型圖片顯示紅旗這款 MPV 可能會命名為 D8,但可能是看到這麼多 "9" 出現之後,才有了 HQ9 的名稱信息。
對此,也許紅旗最早起名為 D8 的意圖,是瞄準這個市場中的 " 紅人 " ——别克 GL8。畢竟在這之前,也有包括榮威 iMAX8、傳祺 M8(最早叫 GM8)等同級競品,展現出很強的 " 針對性 "。
在 "9" 這個數字之後,進入 2023 年,新能源轎車市場又和 "7" 走到了一起。
除了上市已經有一段時間的蔚來 ET7 和小鵬 P7,在 20 萬 -30 萬級的新能源轎車市場,飛凡 F7、智己 L7、極氪 007、東風 eπ007、智界 S7、小米 SU7 等已經上市或亮相。再算上前文提及的極越 07 和領克 07,一堆 "7" 真的是好不熱鬧。
中國人向來對數字是很講究的。選車牌要 " 炸彈号 "、要帶 6 帶 8;買房不能選帶 4 的樓層,甚至很多機場就并未設定 T4 航站樓。以至于,邁巴赫 S 級的最頂配車型,也由原本的 S 650 改成了邁巴赫 S 680。這樣的小變化更凸顯入鄉随俗的姿态,也更契合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可見,如今這些帶 "7" 和帶 "9" 的車型,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投其所好的表現,畢竟誰也不想在名字上就覺得有些吃虧。
但是,縱使數字可以相同,大家的車名能不能做出些區隔,相同的車名又該如何讓消費者做出分辨。就以 L7 為例,在汽車圈裡,有理想 L7、智己 L7、吉利銀河 L7,再算上還未上市的紅旗 L7 和已停產的寶馬 L7,讓人能想到的車型就多達 5 款。
" 我喊一句 L7,你們誰敢答應啊。" 結果發現,回頭的還真不少。如此同質化的車名,是不是意味着車企對于產品叫什麼已經不在乎了。
他們很在乎。此前奧迪一紙訴狀就把想要開拓歐洲市場的蔚來告上了德國法庭,雖然奧迪最後并未勝訴,但背後的動機完全能夠理解。這邊 S6 和 S8 已經上市多年,而 ES6 和 ES8 的出現,若聽名字會不會被誤認為是這兩款高性能轎車的電動版,豈不是迷惑了相關消費者。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比如保時捷 911 這個名字也是由于受到标致的反對才出現,而阿斯頓 • 馬丁 Vantage GT12 的命名也是因為保時捷的抗議而產生的。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市場的競争比歐洲激烈得多,可能沒有人會因為車名相同而浪費時間去争論一番。畢竟,銷量好才是硬道理,市場表現才最有話語權。
圖 | 長安銳程 CC 前身為睿騁 CC
因此也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些車型因為銷量不好,随着產品的換代它們的名字也同樣會步入歷史。比如因為某些原因銷量大跌的翼虎,就以銳際之名另起爐灶;起亞還相繼命名了獅跑、智跑以及獅鉑拓界,如此之多的名字,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楚。
顯而易見,無論品牌方面基于什麼樣的考量,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車型命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當然,客觀來說,產品力不行,即使名字叫得再好聽也是無濟于事,最終還是要用實力說話。随着自主品牌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們看到了仰望 U8、蔚來 ET9、 昊鉑 SSR 這些旗艦產品,也各自身懷絕技,向着汽車金字塔的頂端進發。
在這個過程中,希望我們這些優秀的產品能搭上一個有意義的名字。以數碼界為例,我們看到了鴻蒙系統、麒麟芯片,而放在汽車圈,至少像理想 MEGA 這種讓 " 懂王 " 都知乎内行的名稱應該少一點。難道中文博大精深的特點,不該在車名上體現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