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廣西北海浴場咬傷多人的“不明生物”,可能是什麼?,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海錯拾遺 ,作者閃光鱵,洛瀾
注:本文存在大量傷口圖片,已做左滑處理,請謹慎閱讀。
最近,廣西北海不明魚類連續咬傷多人的新聞忽然引爆網絡。
8 月 16 日,廣西北海僑港海灘有遊客下海遊玩時,疑被不明生物咬傷;還有傷者表示,自己是踩到軟軟滑滑的物體後被攻擊的。17 日,當地發布通告,暫停浴場涉水活動。
震驚之餘,許多人開始對 " 不明魚類 " 的身份進行推測。網絡上的各種猜想有的靠譜,有的則天馬行空。此次事件的幕後真兇究竟是誰呢?我與好友們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讨論,希望能從傷口、地區等信息中,挖出些許蛛絲馬迹。
是鲨魚嗎 ?
鲨魚自然是最先被懷疑的對象。軟骨魚愛好者洛瀾曾對北部灣的鲨魚進行專業的調查,對當地的鲨魚十分熟悉,以下部分是他的觀點:
在有能力咬人的掠食性魚類中,鲨魚可謂最 " 臭名昭著 " 的一類了,在全球範圍内的熱帶至亞熱帶海網域,每年都會有諸多小型鲨魚咬傷遊客的案例。這些中上層的掠食性鲨魚牙齒切割性能較好,加上常常會将人的肢體誤判為獵物,因此對于在未安裝防鲨網的近岸海灘遊泳的遊客來說,小型掠食性鲨魚确實是頗令人頭疼的 " 麻煩制造者 "。但它們很可能不是此次事件的 " 兇手 "。
這個結論,要先從鲨魚的咬痕形态說起。
在捕食時,鲨魚往往會直接咬向獵物,這使得鲨魚的咬痕多呈規整的半圓形——在被小型鲨魚咬傷的人類傷口處,這樣的咬痕尤為明顯,因為小型鲨魚的口徑太小,面對大個頭的獵物時必須整口咬下才能發揮最大的殺傷力。此外,在進食時,一些鲨魚還會通過扭動軀幹撕下大塊的肉,配合切割性能極佳的颌齒,它們往往能将獵物的肉高效的撕裂下來,這也使得鲨魚襲擊造成的傷口大都具有嚴重的撕裂傷,咬合範圍内的肌肉組織近乎被撕下或完全撕下。
但綜合目前有關的圖片來說,幾乎所有的圖片都是被撕裂的貫穿傷,且沒有呈現出标準的半圓形,顯然不符合在廣西近海有分布的、具攻擊人嫌疑的大型鲨魚的攻擊模式。
上圖的咬痕由一條低鳍真鲨 Carcharhinus leucas 造成,在這裡可以看到鲨魚咬痕的一大顯著特征——傷口大致呈半圓形 | floridatoday.com
我曾對廣西北海海網域上岸的鲨魚物種進行過為期兩年的調查統計,期間共記錄到 17 種鲨魚,其中襲人可能性最大的為低鳍真鲨 Carcharhinus leucas。
低鳍真鲨是一種頗為著名的大型掠食性鲨魚,有多起在案襲人甚至是致死記錄。廣西北海近海雖然有過低鳍真鲨的目擊記錄,但這樣的案例卻相當罕見;我們的實地調查調查也證明低鳍真鲨在廣西并不多見,且多為較大的個體,圖中傷口的走向也多于低鳍真鲨咬傷不同。在海灘上,大型的真鲨一旦現身必定十分顯眼,而若是幼年的低鳍真鲨所為,其牙齒低矮,也不足以形成這樣的傷口。
幼年低鳍真鲨的颌骨 | Florida Museum
廣西近海漁業作業的漁獲物中唯一一種可以形成產量的鲨魚,是大吻斜齒鲨 Scoliodon macrorhynchos ——一種對人類幾乎構不成任何威脅的小型鲨魚。
綜合目前掌握的信息,這次襲人事件所發生的地點水深并不大,且多為遊人稠密的海水浴場,一般情況下鲨魚會選擇盡量避開這些水網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造成連續傷人案件的可能性并不大。這似乎也在說明,這次連鎖襲人案件的背後可能另有兇手。
大吻斜齒鲨是一種體型極小的鲨魚 | fishider.org
還有不少人聲稱這次的襲人事件是由巴西達摩鲨 Isistius brasiliensis 造成的,這樣的說辭顯然是無稽之談。
達摩鲨的咬痕呈規整的圓洞狀,切口非常整齊,幾乎不會被認錯,與此次襲擊事件曝出的傷口圖片大相徑庭。此外,達摩鲨主要栖息于大陸架外緣的深層水網域,只有晚上才會浮至較淺的水網域覓食。已知的達摩鲨襲人記錄僅有 4 起,且所有案例都符合以下兩個特征:一是事發地水網域距離大陸架外緣較近或是附近有較深水網域;二是受害者都是在夜間下到開闊水網域進行長距離遊泳。
很顯然,這些特征與北海的襲人事件并不相符,因此這起襲人事件并不是達摩鲨幹的。
達摩鲨襲擊造成的傷口,呈規則的圓坑狀,切面整齊 | Randy Honebrink et al.
不是鲨魚,那是它們嗎 ?
從傷口照片來看,造成此次咬人事件,更可能是鲨魚之外的某種生物,或許是一種硬骨魚。我們再來仔細觀察照片中的傷口——貫穿、撕裂,并伴有整齊的牙印。在一張照片中,大腿甚至某個利器被洞穿了。這顯然是處于某種生物的撕咬,如果是被海底的玻璃、牡蛎殼的物體劃傷,不足以造成這樣的傷口。
有可能是河豚或鱗鲀嗎?絕無可能。
河豚與鱗鲀是著名的生物開瓶器,它們的牙齒鋒利無比,襲人案例不在少數,無論是河豚還是鱗鲀都有咬斷人類手指的案例。然而,河豚的牙齒是相互愈合的,只有上下各兩對,它們可以造成平整的切割傷,卻無法制造成排的牙印。河豚嘴小,即使是切割傷,哪怕是體型最大的星斑叉鼻鲀(Arothron stellatus)也無法造成圖中這種規模的傷口——河豚咬傷通常是圓形的,從切口内平整地挖去一塊肉。
類似的,性情暴躁的鱗鲀雖然也常襲擊過于靠近巢穴的人類,但鱗鲀的嘴更小,牙也更小更尖,造成的也是較小的傷口,牙印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從下圖可以看到,無論是河豚還是鱗鲀,它們造成的傷口都是小而深的,像此次傳播的圖片中那樣的大型創傷不像是鲀類所為。
兇兔頭鲀(Lagocephalus sceleratus)将人的一截手指齊齊切去
這是由體長約 70 厘米的褐拟鱗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造成的傷口,地球上最大的鱗鲀所咬出的傷口大小也就如此 | tonyjamesslater.com
會是颌針魚嗎?這種形如雀鳝的魚類在南海到處都是,基于成排的牙印,有人提出過此次襲擊可能是颌針魚所為,我最初也短暫地考慮過它的可能。不過,颌針魚的可能性很容易排除:
它吃小魚,除非被逮住了,否則并不會咬比自己更大的動物。再者,颌針魚膽子很小,一有風吹草動跑得比誰都快,它們理應回避這樣的場所。颌針魚确實是能傷人的,但并不是咬傷,而是颌針魚受驚慌不擇路,一頭扎入人的體内。颌針魚是表層魚,受驚亂竄的颌針魚在遊人如織的海邊出現确實十足危險,很容易扎進人的胸腔、脖子甚至頭部,但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北海常見的颌針魚:鳄形圓颌針魚(Tylosurus crocodilus) | reeflifesurvey.com
一個極其倒黴的案例:這位年輕人在海裡捕魚,忽然一條颌針魚騰空而起,刺穿了他的脖子 | strangesounds.org
笛鲷是另一懷疑對象,北部灣海網域常見的紫紅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體長可達 1.5 米,是一種兇蠻的大魚。紫紅笛鲷的幼魚常出現在海濱浴場,不可否認更深處遊曳着成年的紫紅笛鲷的可能性。
不過,笛鲷的牙齒能造成較大的穿刺傷,卻難以造成大型的切割傷,它們的牙齒更沒有長到能洞穿肌肉。此外,有關笛鲷主動襲人的案例也十分稀少,笛鲷咬人不是沒有可能,但至少就現有的證據來看,不足以将鍋推到紫紅笛鲷身上。
海濱浴場中的淺水區是紫紅笛鲷幼魚的樂園 | 達達
當紫紅笛鲷完全成年之後,它們将成為稱霸一方的捕食者 | reeflifesurvey.com
也有人懷疑這是珍鲹(Caranx ignobilis)的傑作。體長可達 1.7 米的珍鲹也是臭名昭著的近海惡魔,它們能在淺灘敏捷地捕食小魚、小海龜及貼近水面的海鳥,鋒利的牙齒甚至能夠切開防鲨手套。
不過,珍鲹也甚少攻擊比自己更大的動物,它們的牙齒小而密,所造成的傷口應是淺、小而排列密集的穿刺傷或拉扯帶來的撕裂傷,與照片中所呈現的穿刺傷乃至貫穿傷所不同。
珍鲹(Caranx ignobilis) | reeflifesurvey.com
珍鲹的牙齒 | newwavetaxidermy.com
裸胸鳝(Gymnothorax spp.)可以造成這樣大範圍的撕裂傷,它們在咬住對手後便會朝洞中拖拽,同時旋轉身體以求撕下血肉;裸胸鳝的咽部還有 " 第二對嘴 ":咽颌,在捕食時能向前伸出,将獵物拖入口腔深處,故而一旦被咬住就很難脫身。
作為一個曾被裸胸鳝咬去縫針的人,我深知裸胸鳝的威力。理論上來說,裸胸鳝栖息在礁岩海網域,沙質的海濱浴場一般很少有裸胸鳝出沒。但如今,裸胸鳝已經成了放生的重災區,在深圳已有信徒放生裸胸鳝致人被咬傷的案例,不能排除有人曾向僑港放生裸胸鳝的可能。
然而,這并不能說明裸胸鳝就是兇手,因為它們的小牙齒并不能制造貫穿腿部的傷口,另一懷疑對象——海鳗也是如此。它們的牙齒小而密,齒痕也會比圖中更密,因此裸胸鳝和海鳗都可以被排除。
被放生的裸胸鳝,多是市場上最常見的勻斑裸胸鳝(Gymnothorax reevesi) | 達達
裸胸鳝造成的傷口極其血腥 | ScienceDirect.com
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 | tonysharks.com
可能是大舒或斑條舒
眾多的傷口特征将矛頭指向大魣(Sphyraena barracuda)及其近親斑條魣(Sphyraena jello),目前來看這兩種大型的魣是我們最傾向于認為的兇手。
《海底總動員》中開頭吃掉尼莫媽媽的就是大魣,看過卡通片的朋友們想必對這種魚的兇猛都印象深刻。無論是大魣還是斑條魣,體長都能超過 1.5 米,除了鲨魚和大型石斑魚等少數狠角色外它們少有對手。在北部灣近海,大魣和斑條魣的數量很多,其中不乏體長一米以上的個體,這已能造成如圖所示的傷害。
大魣(Sphyraena barracuda),中央黑、兩頭淺的尾鳍是它的特征 | cff2.earth.com
斑條魣(Sphyraena jello),無論是大魣還是斑條魣都具有一定的群遊性,但大魣更傾向于獨行 | chaloklum-diving.com
北海市場上的斑條魣,體長約一米,這一大小的斑條魣已能造成可觀的傷害。據漁民聲稱,這條斑條魣捕獲自北海近海,且這種魚在北海沿海并不少見 | 洛瀾
深圳市場上的斑條魣 | 達達
大魣和斑條魣(下文簡稱 " 魣 ",雖然魣屬有許多溫和的小魚)都是伏擊性的魚類,它們習慣在隐蔽處潛伏,然後一躍而起,撕碎獵物。魣颌骨末端的尖銳獠牙能将獵物刺穿固定,然後後方鋒利的腭骨齒便能配合啃咬、甩頭等動作将獵物撕開。
已有報道顯示,長達 2 米的大魣可以将體長 1 米的高體鰤(Seriola dumerili)切成兩截,可想而知這樣的牙齒咬在人身上是什麼樣的後果。
大魣口中的牙齒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 fishipedia.fr
大魣在明膠模具上留下的咬痕,可見其牙齒是具有極強的切割能力的。
雖然魣總體而言依然是一種不愛招惹人類的魚,但其襲人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它們常常在近岸的淺水中活動,大魣甚至會為了捕食而幾乎衝上海灘,這樣一來它們便可能與戲水的人們碰面。
性情兇猛的魣并不忌憚向水中的人類等大型動物發起進攻,大魣尤其以其脾氣暴躁而聞名。在 2008 年,一尾内地贈港的中華鲟在香港海洋公園内飼養三天後就被咬傷致死,後來發現兇手正是同處一缸的大魣;後來餘下的中華鲟被移出,這才有了如今的中華鲟館。
香港海洋公園的大缸中,中華鲟與兇手大魣同框 | 河南商報
再回來看傷者的照片——整齊的牙印,恰似大魣的腭骨齒所為,腿上完全貫穿的傷口,顯然是被一根細長的獠牙所穿透,這不符合鲨魚的咬傷,更像是大魣的獠牙所為。而傷者身上大塊的撕裂傷,更是印證了大魣切割大型獵物的行為。比對被大魣捕食的獵物及傷者身上的傷口,可見它們是十分類似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灣沿海地區,斑條魣和大魣都是相當常見的魚類,當地漁民在近海捕撈作業時就能捕獲不少魣,其中不乏體長超過一米,足以有能力傷人的大個體。由此可見,魣似乎更可能是此次襲擊事件的 " 頭号嫌犯 "。
被大魣撕開的馬鲛 | brobible.com
大魣造成的咬傷 | daily mail
但一定是魣嗎?這也未必,在最終水落石出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想,而真正的兇手如今可能已返回開闊海網域,難以再被人所發現。魣這一答案,是我們目前的讨論中看起來最合理的,無論是分布、習性還是傷口特征都能相互印證。
至于魚類為什麼會咬人,此次事件調查組的專家表示:魚類可能是因為防鲨網破損處進入浴場,咬人也并非為了捕食,而更可能是受到了驚吓。這次的海灘咬人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提醒我們在未有防護的海邊,深邃的大海是如此充滿未知和危險。
無論是魣、笛鲷還是珍鲹,它們通常都能與人類和平共處,這次的事件更像是一場偶然。通常而言,大個體的大魣不會過分貼近海岸,但我們也不得不多加小心。希望出事的海灘能盡快恢復秩序,願涉事的大魚有點好歹,遊得越遠越好。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