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通脹的“iPhone時刻”,歡迎閱讀。
陳白 / 文 如果翻看近期的科技新聞,會恍然有回到 90 年代末的錯覺。站在科技創新最前沿的公司名字,居然還是當年的那些玩家們——微軟、英偉達、蘋果。
自今年開年 ChatGPT 浪潮席卷全球以來,因為投資了 OpenAI,微軟再次回到了浪潮之巅的王座之上;蘋果也并未喪失光芒,在剛剛過去這一周裡,蘋果的萬元級頭顯發布,成功将幾經跌宕的 VR 產業重新帶回聚光燈中央。
看起來,巨頭的技術路線選擇正在出現巨大分野:或許人們對于前方的美麗新世界有類似的想象,但通往人工智能世界的路徑究竟由生成式 AI 開啟,還是有賴于混合現實技術,甚至是不是還存在着第三條道路?沒有人有确切的答案。
唯一能夠确認的是,在兩條具有代表性的技術路線上狂奔的人們,都把當下的變化定義為 "iPhone 時刻 "。就連庫克自己在發布新頭顯時,大家引用最多的定位還是他把這款頭顯類比為 iPhone 第一代發布。
可以理解大家對于颠覆式創新的渴望,而距離當下的我們最近的那一刻,确實是 iPhone 這款劃時代的產品發布之時。彼時與當下也極為類似:2008 年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艱難穿越危機的人們不會想到,短短幾年時間,新技術的紅利能夠勃發如此巨大的增長能量,它不僅成功治愈了危機的創傷後遺症,甚至推動全人類快步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新世界,過去這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已經沒有數字移民可言,預言家尼葛洛 · 龐帝恐怕也想象不到當下的情境:這座星球上的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螢幕連接的數字化生存之中。
而當下這一刻,我們似乎又站在了相似的路口:全球經濟進入上一輪技術紅利周期的尾部已經成為共識,危機和衰退困擾着大多數經濟體;所有人都在渴望着新的像 iPhone 那樣的現象級產品,能夠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技術紅利的大爆炸時刻。
我們對于這一紅利是如此渴望,以至于能夠看到,過去十餘年間每一次技術的一小步,都往往被全球寄予熱望。從區塊鏈、比特币再到虛拟現實、元宇宙,無數的風口和概念風起雲湧又風流雲散,這一次,在人工智能再次成為全球新聞頭條時,許多公司砍掉元宇宙業務的新聞,在這種風潮中顯得格外諷刺。
當然這一次,看起來似乎确實不一樣了。當 AI 開始通過圖靈測試、具備邏輯推理能力,當蘋果的頭顯展示的世界宛如《黑鏡》走進現實,我們似乎離那一刻确實更近了。
我們不能否認,自蒸汽機被發明以來,兩百年時間我們的技術創新速度超過了過去數千年的進展,并且這種加速度還在持續。我在采訪國内一位人工智能產業知名投資人時,他說他們的共識是地球的時間正在加速。
技術的迭代究竟是否到了劃時代的時刻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歷史的後視鏡中來看,當 iPhone 和安卓真正意義上開啟移動互聯新時代時,能夠看到的是上一個世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抵抗與争奪。用戶層面也存在一個滲透與反滲透的過程——當年不是沒有執着于塞班系統才是正道的人們,其中也不乏技術大牛。而且,在喬布斯帶着 iPhone 站在發布會台前時,蘋果甚至都沒有完全準備好,驕傲如喬布斯也沒有宣傳這一刻是内燃機被發明,而台下的觀眾們更是懷疑大于看好。
再往前倒推,當汽車開始剛剛出現的時刻,馬車同樣也是反對的。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一項足以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技術創新以及其擴散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激烈的争議乃至是產業的衝突,因為它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分配。
不過,遺憾的是,當下并不能看到類似的迹象——盡管所有人都宣稱,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是新的 iPhone 時刻的到來。這甚至使得 "iPhone 時刻 " 開始顯得廉價起來,當一個劃時代的詞語被濫用之後,它的标識意義也在這種濫用中被不斷消解。
當下更為稀缺的,恰恰是長期主義者。哪怕時間是在不斷加速,但按照規律,真正的創新依然還是需要機會和時間的。在此之前,我們可能還是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恒心,以及确保自己擁有能夠穿越寒冬、抵達下一個春天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