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馬化騰把卧榻之側留給梁文鋒,歡迎閱讀。
幾乎在梁文鋒坐到馬化騰旁邊同時,騰訊多款產品開始擁抱 DeepSeek。
近期,根據 " 智能湧現 " 報道,騰訊在微信等核心 APP 接入 DeepSeek 後,内部又完成了一次產品及團隊調整,将 QQ 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 等 C 端應用,正式從 PCG(平台與内容事業群)轉入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至此,包括騰訊元寶在内的一眾 AI 側產品,幾乎都匯聚到了騰訊的 CSIG,這被外界視為騰訊加碼 AI To C 的重要信号。在此之前,騰訊一度是國内科技大廠中,在 AI To C 上表現得最不着急的一家。
但在 DeepSeek 的連番暴擊之下,包括騰訊在内的一眾科技大廠,都不得不調整策略,以适應大模型行業的新變化。
在迎接 DeepSeek 式壓力的第一階段,科技大廠紛紛選擇将 DeepSeek 部署在自家雲服務上,主打一個先蹭一波熱度再說。如今,承壓的科技大廠,正先後進入迎接 DeepSeek 式壓力的第二階段,即在蹭熱度之外,真正将 DeepSeek 所帶來的變化,融入自家產品和組織之中。
與 DeepSeek 壓力時刻一同到來的,還有科技大廠在對未來預判上達成的新共識。在過去兩年的大模型發展中,百度對 C 端應用表現得最積極,阿裡直到去年 12 月才選擇重新重視 C 端應用,騰訊一度保持了觀望态度。
現在,DeepSeek 的鲶魚效應,使得科技大廠在 AI to C 上,達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騰訊某業務組產品經理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去年業務組和 AI 產品還是泾渭分明的兩條線,到年初返工,轉型 AI 產品經理已成為新的 OKR。
即便是對擁抱 DeepSeek 顯得不上心的字節,有接近字節的知情人士告訴字母榜,其内部很多業務也都已經接入 DeepSeek,只是暫未對外開放使用,同時字節大模型團隊也在 " 加班研究能超越 DeepSeek-R1 的推理模型。"
對上述消息,字母榜向字節跳動發去求證。截至發稿,字節跳動未予回復。
當創新不再遵循 " 資源驅動 " 的舊邏輯,DeepSeek 所掀起的這波技術創新風暴,正在讓科技大廠意外加入一場全新的 AI 壓力測試。
科技大廠們終于體會到了 DeepSeek 的痛苦。
2 月 15 日,微信開始内測 AI 搜索,宣布接入 DeepSeek-R1。僅僅一天時間,騰訊就體會到了 DeepSeek 無法服務更多用戶需求的同款壓力。2 月 16 日,瘋狂湧入的用戶就讓 AI 搜索頻繁顯示 " 伺服器繁忙,請稍後再試 ",騰訊不得不緊急調用騰訊元寶資源來支持微信 AI 搜索。
圖注:感受到流量壓力的騰訊
圖源:字母榜截圖
此前科技大廠趕着将 DeepSeek-R1 滿血版接入自家雲服務,但由于這些服務更多面向專業開發者,後者有限的用戶群,使得大廠未能第一時間體驗到 DeepSeek 在流量面前的痛苦。
随着 DeepSeek 被大廠接入到自家更多的 C 端主力產品,如騰訊在微信之外,開始将 DeepSeek 陸續接入 QQ 音樂、騰訊地圖、騰訊文檔,百度在搜索之外,也開始将 DeepSeek 接入百度地圖、小度等。可以預見的是,随着用戶調用 DeepSeek 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廠将要面臨的服務繁忙痛苦,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劇。
但在 DeepSeek 上線 20 天狂攬超 3000 萬日活用戶的陡峭增長曲線面前,想要吸引用戶更多停留在自家 APP 内的科技大廠,已被架在了火上——盡管感到痛苦,但還得硬着頭皮挺下去。
并且,面對 DeepSeek 所掀起的用戶狂熱,科技大廠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起自家的 AI 策略。
騰訊一改緩慢姿态,通過将包括 QQ 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 等更多 to C 應用轉入 CSIG 的動作,對外展現着加碼 AI to C 的強烈信号。
騰訊之外,預感到 AI 應用即将爆發的阿裡,趕在去年 12 月底,将旗下 AI 應用 " 通義 " 從阿裡雲分拆,并入阿裡智能信息事業群,以此表露自己轉向 AI to C 的新策略。
一眾科技大廠中,對 AI to C 表現最上心的,當屬百度。在高調 AII in AI 後,百度幾乎付出了最多資源踏入 AI 應用的賽場,李彥宏在多個場合強調大模型時代,卷應用更有價值,并提出百度内部所有應用都需要用 AI 重構一遍。
不過,在 DeepSeek 異軍突起的爆發式增長面前,不管是百度,還是阿裡、騰訊,他們的AI to C 都需要直面新的拷問,即如何追趕上 DeepSeek 的速度,最起碼不要被 DeepSeek 落下太遠。
體會到 DeepSeek 痛苦的科技大廠,還有更多新的難題待解。
近日, DeepSeek 再度被媒體爆出融資消息,稱為了滿足更多用戶的接入需求,DeepSeek 希望能夠通過融資來擴建伺服器資源。
對于接入 DeepSeek 的科技大廠而言,他們同樣面臨着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以滿足用戶調用需求的新挑戰。
背靠雲服務的科技大廠,為什麼仍然無法徹底解決伺服器繁忙?這或許跟當前大模型產品的商業化有關,包括 ChatGPT 和 DeepSeek 在内,所有面向 C 端的 AI 應用,眼下都是賠本賺吆喝,且都在遭遇 " 增長陷阱 ",即湧入的用戶越多,平台反而越虧錢。
盡管騰訊們不缺雲資源,但他們也需要算一筆 ROI(投入產出比)賬。截至 2024 年底,微信月活用戶已經超過 13 億,哪怕只開放 1/10 的用戶内測,也是超 1 億的用戶量級,幾乎是當前 DeepSeek 月活用戶的三倍多,DeepSeek 的服務繁忙發生在微信身上,是一件并不太令人意外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在暫未看到明确商業化前景之下,騰訊也難以下決心調動更多資源來滿足用戶的 DeepSeek 需求。
随着用戶人數越來越多,詢問次數越來越高,用于維護的成本只升不降。
商業化前景不明,也一度是過去一年中部分科技大廠對發展 AI to C 興趣寥寥的核心原因所在。
哪怕 DeepSeek 爆火出圈,C 端應用的商業化難題依然沒有新的改變。通過接入 DeepSeek 求來新流量的科技大廠,在賺完一波 " 熱鬧 " 之餘,不免要被夾在長期高額投入和預期回報的夾縫裡,掙扎平衡。
實力不如科技大廠的一些大模型明星初創公司,在 C 端應用上也有了些新變化。
根據界面新聞報道,AI 六小龍之一的月之暗面,近期決定大幅收縮產品投放預算,包括暫停多個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廣告平台的合作,将更多重心轉向技術研發和創新。
某頭部大模型產品投放負責人員告訴字母榜,對 to C 的 AI 產品來說,第一波拉新階段其實已經結束了,2025 年,留存成了新的關注點。DeepSeek 擠出了泡沫,大模型廠商們開始探索投放效率更高的新方案。
随着越來越多產品接入 DeepSeek,科技大廠們在感受 DeepSeek 幸福的痛苦之餘,還勢必面對 " 左右互搏 " 的兩難處境。
對大廠内部的大模型研發團隊而言,一夕之間,就從親兒子變成了打工人。在自家研發的項目之外,還要分出不少的資源砸向接入 DeepSeek 的渠道維護。同時,對 DeepSeek 擁抱得越深,科技大廠就越會迎來外界對其自研能力的懷疑。
對科技大廠内部的大模型自研團隊而言,想要打消上述疑慮,最有力的方法就是盡快推出一款能夠超越 DeepSeek 的新模型。這方面,百度已經宣布了将在未來幾個月内發布文心 4.5 模型的消息,騰訊也開始内測 T1 推理模型。
圖注:騰訊内測 T1 推理大模型
圖源:字母榜截圖
但更大的壓力還在于,在科技大廠更新模型之際,DeepSeek 也在進步。
從 2024 年 5 月發布 DeepSeek-V2,到同年 12 月發布 V3,梁文峰團隊用了 7 個月,而從 V3 到 2025 年 1 月發布的 R1,模型的更新時間縮短到不足一個月。近期,梁文鋒還率領團隊更新了一篇技術論文,對外展示了 DeepSeek 在新架構 NSA(原生稀疏注意力)上的思考。
按照 DeepSeek 的模型更新速度,也許在 2025 年上半年,梁文鋒就有望帶領團隊推出新一代模型。
盡管一眾科技大廠都表示了在自研上要堅持到底的決心,但近期馬斯克在新模型 Grok 3 發布後的翻車,無疑向大廠們提了個醒,如果模型性能無法超越DeepSeek 太多,很難吸引用戶跳轉到自家產品。
Grok-3 發布之前,馬斯克在直播中評論 DeepSeek R1 時,曾表示 "xAI 将推出更優秀的 AI 模型 ",并将 Grok-3 描述為 " 地球上最聰明的 AI"。但據部分媒體實測體驗,用經典的 "9.11 與 9.9 哪個大?" 來測試 Grok-3 時,在不加任何标注的情況下,Grok-3 無法給出正确答案。
科技大廠随後推出的新模型,如果不能實現對 DeepSeek 的明顯趕超,一如馬斯克一般匆匆給用戶端上一個半成品,恐怕留待科技大廠經歷的陣痛,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