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3,大廠“瘦”在哪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定焦,作者 | 黎明,編輯 | 魏佳
站在 2023 年的尾巴上,回望這一年,我們發現很多互聯網大廠 " 瘦 " 了。
字節跳動将 Pico 團隊大幅裁撤,關停、出售部分遊戲項目;騰訊精簡 XR 業務線,變更硬體發展路徑;美團放棄自營打車,全面轉向聚合模式;小紅書關閉自營電商平台小綠洲,京東關閉印尼和泰國站點……
「定焦」統計了頭部大廠在 2023 年的 " 瘦身 " 動作,請看下表:
瘦不代表不健康,或許是為了更好地保持體型,走起來更穩健。更值得探讨的是,2023 年大廠為什麼要 " 瘦身 "?這些行為背後,有哪些共同的邏輯?
我們将之總結為三個方面:聚焦主業、收縮副業、接受現實。這能讓大廠實現:做好能做好的、放棄不擅長的、裁撤不賺錢的,最終降本增效,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聚焦主業,做好能做好的
大廠 " 瘦身 ",第一步通常是聚焦主業。
前幾年,互聯網行業機會很多,幾乎所有大廠都擺出一副擴張姿态,争帝國、搶地盤、建城牆,導致資源和人員非常分散。比如滴滴,三年前的社區團購大戰,頭部幾個大廠都下場做 " 買菜 " 業務,沒有直接關聯的滴滴也加入混戰,沒多久就撤退關停了。
滴滴在美股 IPO 之後,APP 下架了 18 個月,公司内部一直在整改。2023 年 1 月滴滴 APP 恢復上架,一整年持續投入主營業務——網約車。
網約車是滴滴的基本盤,APP 下架期間市場被對手搶得厲害。高德、美團、T3 出行 " 趁火打劫 ",一度讓外界覺得滴滴危險了。滴滴歸來之後,集中力量拉新、促活,重回增長軌道。最新數據顯示,滴滴中國出行業務三季度日均單量 3130 萬單,突破了單季度歷史峰值。
在打車業務向日均 4000 萬單進擊的同時,除了自動駕駛,滴滴不再重兵投入其他業務。
一位投資人對「定焦」說,滴滴已經過了講故事的階段,當年滴滴做橙心優選是為了 IPO 講故事,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夯實打車基本盤。
如果說滴滴的案例有點特殊,那騰訊和阿裡則更具代表性。
2022 年底騰訊内部的一場員工大會上,馬化騰的講話奠定了騰訊整個 2023 年的戰略走向。當時他說,很多業務該砍就砍掉,非核心業務鋪得太多并不劃算,被友商帶偏了方向。基于此,騰訊在 2023 年裁撤了很多存在感不高的業務部門,關停了一些重復造輪子的產品。
馬化騰當時還說,視頻号基本上是全公司的希望,視頻号已經立住了,後面希望能更貼近交易,把電商閉環做好。
視頻号誕生在 13 億用戶的微信生态裡,可以說是抱着金飯碗出生,但相比抖音、快手,一直不溫不火。2023 年,騰訊在視頻号上繼續投入,并且加速商業化。一個直觀的指标是,視頻号廣告和直播帶貨服務費起來了,為騰訊貢獻了更高的毛利率。
11 月 15 日騰訊發布三季度财報,其中一大亮點是,其收入結構正從音樂、遊戲直播這類低毛利率項目,向小遊戲平台服務費、視頻号廣告和直播帶貨服務費等高毛利率項目遷移。騰訊總裁劉熾平稱騰訊已進入高質量的收入增長模式,可以提供比過去更大的運營杠杆。
把那些具有戰略意義且能做好的項目抓住,公司業績通常都不會太差。
2023 年 , 阿裡全方面聚焦主業,它的調整不只是產品層面,而是在集團架構層面,堪稱 " 天翻地覆 "。
在 3 月的那次 " 分家 " 行動中,阿裡啟動 "1+6+N" 組織變革,成立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各業務管理權相對獨立。這背後的邏輯是,阿裡對既有業務進行優先級排序,定義了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
阿裡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在三季度财報電話會上說,對于核心業務,阿裡将保持高強度的資源和研發投入;對于非核心業務,将通過盡快盈利或其它多種資本化方式,實現資產價值。
這意味着,阿裡會把整個集團最優質的資源,都投入到核心業務上。
如果說過去互聯網大廠是在 " 攻 ",那 2023 年就是在 " 守 ",守住核心業務,就是成功。畢竟,找準邊界很重要。
收縮副業,放棄不擅長的
大廠過去幾年瘋狂擴張的結果,是產生了一堆 " 副業 "。滴滴買菜、美團打車、字節遊戲,都可以被認為是 " 不務正業 "。如今,随着大廠聚焦主業,一些業務不得不被放棄。
字節跳動是所有大廠中邊界最模糊的公司,它曾經就像一個 APP 工廠,用各種各樣的應用闖進别人的領地——教育、遊戲、證券、房產、VR ……手握今日頭條、抖音這兩款超級應用,它試圖改造一切。
事實上,很多 " 副業 " 字節跳動做得并不好,比如證券、房產、遊戲,其中證券業務在 2022 年被徹底剝離、關停,遊戲業務在 2023 年經歷了大幅收縮。
字節旗下的遊戲品牌叫朝夕光年,由字節花了幾百億收購好幾家遊戲公司組成,曾位列字節六大事業板塊之一,與抖音并列。朝夕光年在 2022 年投入自研精品遊戲賽道,和騰訊、網易叫板。
但做遊戲開發,字節一直不擅長,尤其是中重度遊戲。11 月底,朝夕光年開始調整方向,業務全面收縮,逐步關停未上線的項目,已上線項目只保留部分員工維持運營。相當于,字節花費幾百億元買了個教訓。
類似的情形也在小紅書發生。小紅書是一個線上社區,以 " 種草 " 起家。從產品形态來看,小紅書距離交易非常近——用戶被種完草,下一步就是購買,所以小紅書很早就想做電商。
小紅書在 2014 年推出自營店鋪 " 福利社 ",2022 年上線自營電商平台 " 小綠洲 ",都沒做起來,它們分别在 2023 年 10 月、11 月被關閉。
擺在小紅書面前的矛盾是,用戶總是在小紅書種草,然後跑到别的電商平台下單。小紅書上有海量的商品信息,用戶很信任博主創作的内容,但就是不認小紅書的自營產品。
小紅書也想明白了,與其陷在坑裡做自己不擅長的,不如果斷放棄。
美團放棄自營打車,則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作為一個 " 吃喝玩樂 " 平台,美團最大的價值在于鏈接。在打車這件事上,運力是否由美團調度,對于用戶而言區别并不大。更何況已經存在滴滴這樣一個超級巨頭,美團再做一個自營打車平台,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2018 年美團進軍網約車賽道,憑借補貼在上海、南京等城市拿下不少市場份額,但很快又被滴滴搶了回去。因為成本、競争、合規等多方面原因,美團自營打車業務一直不成氣候,直到 2023 年 3 月,美團才正式宣布徹底放棄自營打車,全面轉向聚合模式。
美團已經停止了對自營側的司機補貼,并逐步減少資源和人力投入。對于美團而言,在打車業務上輕裝上陣,更符合當下的競争環境。
從以上三個案例可以看出,大廠的一項業務能不能做起來,一方面取決于能力邊界,另一方面在于持續投入的耐心。美團、小紅書都是有耐心的公司,但優勢和特色很明顯,而且競争對手很強;字節跳動的打法一向是快進快出,快速試錯、快速止損。在擴張期,大廠有決心也有能力對新業務進行投入;在收縮期,一切要向核心能力靠攏。
京東的新業務在 2023 年持續收縮,其中尤以京喜和海外業務為甚。京東在 2023 年徹底從東南亞電商戰場撤出,關閉運營了七年的印度尼西亞站,以及運營了五年的泰國站,只保留了一些倉儲業務。由于海外業務規模縮減,京東新業務的收入持續下滑,對集團的收入貢獻也越來越低。
京東的收縮不代表整個行業,僅僅是因為它的自身原因。出海在 2023 年是熱門方向,拼多多、阿裡、抖音電商,都在海外跑馬圈地。一退一進,大廠戰略和能力的差異都體現了。
接受現實,裁撤不賺錢的
2023 年對很多公司的 " 畫餅能力 " 提出了巨大挑戰。餅畫得再好,吃不到嘴裡終究沒有意義,比如大廠曾追捧的 XR(擴展現實)。
騰訊、字節跳動、愛奇藝都曾大力投入 XR 業務,然後都在 2023 年大幅收縮。這是一個夢想破滅、接受現實的過程。
騰訊的 XR 部門正式組建于 2022 年,它承載着騰訊在元宇宙上的探索,一度想收購遊戲手機品牌黑鲨。因為馬化騰提出了 " 全真互聯網 " 的概念,認為這是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波機會——線上線下一體化,虛拟世界和真實世界融合。
字節耗資近 100 億元收購 VR 硬體公司 Pico,在 2021 年底進軍 VR 賽道,随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想要 " 大力出奇迹 "。2022 年它曾推出一個返現策略,用戶每天使用 30 分鍾、連續打卡 180 天就可以返還一半購機款。它還在 "Pico 視頻 " 推出了王晰、鄭鈞、汪峰的 VR 演唱會,幾乎是不計成本的投入。不到一年時間,Pico 團隊從 300 人擴張到了 2000 人。
愛奇藝内部孵化了獨立運營的 VR 硬體品牌奇遇 VR,走 " 硬體 + 内容 " 的路線,推出過多款 VR 一體機,2023 年 1 月還在發新產品。
這些互聯網大廠都很重視内容,想抓住下一個十年的機會,他們以為 VR 是未來,但結果不僅短期看不到成績,還拖累了既有業務,加大了公司虧損。
整個行業的熱情在 2023 年快速消退。騰訊在 2 月變更硬體發展路徑,收縮 XR 團隊,只保留小部分團隊進行業務探索;奇遇 VR 在各大電商平台的產品全線下架,有員工反映被拖欠數月工資;字節跳動也在 11 月上旬對 Pico 進行架構調整,縮減團隊規模,大量員工被辭退或轉崗。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探索,就此按下暫停鍵。
一切都有迹可循。早在 2023 年 3 月,字節跳動 CEO 梁汝波就将信息平台和電商列為主幹業務,Pico、遊戲、教育等屬于早期階段可以随時縮減投入的業務。當時的定調是:聚焦投入并加強基本功。
同樣在 2023 年收縮的還有自動駕駛。眾所周知,自動駕駛一直以來就是個虧錢的生意,尤其在大廠,屬于短期難盈利的成本中心。
阿裡啟動 "1+6+N" 後,達摩院被劃進了非核心的 "N",沒多久達摩院就宣布放棄自動駕駛業務,一部分人員被轉入菜鳥集團,剩下的人被轉崗或裁員。11 月,達摩院将量子實驗室及儀器設備捐給了浙江大學。
現在,沒有幾個大廠還在全方位大力押注自動駕駛,畢竟,投入了這麼多年,技術也還沒有完全成熟,商業變現的壓力依然很大。尤其是 AI 大模型在 2023 年成為熱點之後,幾乎所有大廠都集中力量做大模型,分散了應該投入到其他業務的資源。
不過,AI 大模型是否會像元宇宙一樣昙花一現,最後 " 騙 " 走大廠們的子彈,目前還有待觀察。
另外還有一些燒錢的項目,如造車,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收縮。滴滴在 2023 年全面聚焦主營業務後,收緊對 " 達文西 " 造車項目的投入,8 月作價 58 億港元賣給了小鵬汽車。根據交易公告,滴滴造車項目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别虧損 7.63 億元和 26.38 億元。
對于這些需要持續投入、短期難見成效的項目,大廠開始主動止損。有些大廠是徹底放棄,有些是保留少部分人馬等待時機。
在產品層面,2023 年大廠關停了一些存在感不強、發展空間不大的項目。騰訊旗下在線音頻平台 " 企鵝 FM"、日程管理工具 " 騰訊待辦 "、視頻語音直播平台 "NOW 直播 ",都已經或即将下架關閉;網易旗下短視頻平台 " 知識公路 " 停止運營;快手關閉旗下圖文資訊 APP" 快看點 " ……
存量競争的時代,重復造輪子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在非核心領網域,既然對手已經做得很好,那就把市場讓給對手好了。
結語
任何行業都有周期,互聯網也不例外。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持續了大概十年,2019 年本來已經接近尾聲,很多大廠進入了降本增效的下行通道。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節奏,讓線上需求爆發,拉動了一波新的增長。
小紅書、B 站、拼多多等互聯網公司,在疫情期間不論是用戶量、員工數量還是公司營收,都獲得了巨大的增長。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急速擴張,争搶為數不多僅存的流量紅利。
然而大的周期不可逆,互聯網的衰退沒有結束,只是被推遲,這一輪大擴張在 2022 年下半年結束。随着疫情成為過去式,線下業态回歸正常,互聯網大廠再次開啟降本增效。這是 2023 年大廠 " 瘦身 " 的大背景。
從外延式擴張,到内生式增長,大廠的發展方式變了。不賺錢的項目果斷放棄,能砍的產品都砍掉,冗餘的部門和人員裁撤掉,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長遠來看,這是為了生存和發展。
或許大廠還有機會再 " 胖 " 起來,在未來某個新的浪潮裡,催化劑也許是 AI,也許是 VR,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