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裡程碑式突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創下20.1萬億元新高點,為歷史同期第一次,歡迎閱讀。
7 月 13 日,國新辦舉行 2023 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20.1 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2.1%。其中,出口 11.46 萬億元,同比增長 3.7%;進口 8.64 萬億元,同比下降 0.1%。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介紹,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 20 萬億元。其中,一季度、二季度分别達到 9.76 萬億和 10.34 萬億元,同比均實現正增長。從環比來看,二季度進出口比一季度增長 6%,5 月份、6 月份均環比增長 1.2%。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快于整體
上半年我國外貿整體運行情況如何,具體有哪些亮點和積極變化?
對此,呂大良表示,上半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确定、難預料因素較多,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外貿進出口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提升了質量,總體是符合預期的。具體有三個方面的積極變化:
一是外貿活力走強。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 54 萬家,同比增加 6.9%。其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不斷擴容,同比增加 8.3%,外貿經營主體活躍度明顯增強。同時,民營企業也是外貿穩增長的主力軍,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 6.8 個百分點,規模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 52.7%,拉動整體增長 4.4 個百分點。
二是外貿結構更優。從貿易方式看,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快于整體,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 1.2 個百分點,達到 65.5%,貿易自主發展能力穩步增強。從區網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區、東北三省開放發展步伐加快,上半年進出口分别增長 2.8%、4.5%,分别高出整體增速 0.7 個和 2.4 個百分點,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 21%,區網域發展更趨平衡。
三是外貿動能匯聚。在外貿承壓的态勢下,我國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培育壯大優勢產業,不斷匯聚外貿新動能。上半年,我國對 "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占進出口總值比重提升至 34.3%;同期,對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分别增長 7% 和 10.5%,國際市場更加多元。
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别增長 8.6% 和 26.4%,開放平台作用發揮明顯。" 新三樣 " 產品,也就是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 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 1.8 個百分點,綠色產業動能充沛。
進入二季度進口、出口數量同比轉為 " 雙增 "
近兩個月外貿增速出現了明顯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網上也有一些表示擔憂的聲音。
呂大良說:"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總體是平穩的,同比看起來似乎走得‘慢’了一點,但環比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二季度環比增長,最近連續兩個月的環比也是增長的,平穩發展是有支撐的。"
從規模看,保持了增長,而且增量可觀。上半年我國進出口保持增長,規模創下了 20.1 萬億元的新高點,這在歷史同期上是第一次,是裡程碑式的新突破。這一突破,是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也是在防疫物資和 " 宅經濟 " 產品等前期 " 一次性拉動因素 " 消退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
" 從增量上看,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加了 4000 多億元,形象地說,這就相當于我們國家去年一整年 300 多萬輛汽車出口的總值。"
從支撐來看,數量在增加,增長更扎實。價格和數量是影響貿易規模的兩大表觀因素,經測算,一季度,我國進口、出口數量較去年同期均有所減少。進入二季度,進口、出口數量同比轉為 " 雙增 ",當季進口數量增加了 5.9%,出口數量增加了 2%。
能源產品等進口量、汽車等出口量同比增速均超過兩位數。貿易量的增加帶動貿易規模的增長,意味着我國外貿進出口基礎堅實,是實實在在的增長。
從全球看,優勢鞏固,份額有升。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 1.7%,明顯低于過去 12 年 2.6% 的平均水平,貿易放緩是各個經濟體面臨的共同挑戰,困難更多是全球性的。
與周邊已公布數據的經濟體相比,我國外貿仍然展現出了較強韌性,競争優勢穩中加固。根據 WTO 公布的最新國際數據進行測算,前 4 個月,我國出口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實現了小幅提升,可見我國外貿表現出更強的競争力。
"2023 年全年我們有信心繼續鞏固市場份額,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 呂大良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