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去“械”轉“化”後,敷爾佳神話難續,歡迎閱讀。
憑借醫美面膜的走紅,成立僅幾年的敷爾佳,業績飙升,淨利率接近 50%,盈利能力堪比茅台。
但是,一場醫美面膜的監管祛魅之後,敷爾佳不得不轉向,進軍化妝品業務,繼續高毛利、高費用的品牌運作。
敷爾佳能否在化妝品市場續寫自己的業務神話?玻尿酸轉型功能性護膚的華熙生物,以及很早就去 " 藥 " 轉 " 妝 " 貝泰妮,或許正是前車之鑑。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敷爾佳是伴随着醫美行業的風口成長起來的。
2014 年,張立國創立的華信藥業,與合作夥伴哈三聯研發了 " 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 ",較早進入專業皮膚護理市場。
具體分工中,哈三聯手握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和醫用修復貼的產品注冊證,主要負責產品研發和生產,華信藥業負責銷售。
眼看着國内醫療美容市場逐漸升溫,醫美面膜生意還不錯,張立國于 2017 年 11 月注冊成立了敷爾佳。
2019 年前後,國内醫美市場開啟井噴式發展。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敷爾佳擁有醫療器械許可證壁壘,醫美面膜產品溢價明顯,公司還豪賭般砸下過億元的營銷費用,業績神話由此締造。
2019 年,敷爾佳營業收入從上年的 3.7 億元暴增至 13.4 億元。之後保持了相對穩健的增長,2020 年 -2022 年營業收入分别為 15.85 億元、16.50 億元、17.69 億元。
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敷爾佳的業績也非常可觀。2020 年至 2022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别為 6.48 億元、8.06 億元、8.47 億元,淨利率分别為 40.88%、48.85%、47.89%。
在亮眼業績的支撐下,2021 年 3 月,敷爾佳便開啟上市輔導,同年 9 月向深交所遞交 IPO 招股書,拟在創業板上市。
不過,敷爾佳的上市之路,卻走得磕磕絆絆。遞交招股書三個多月後,其在創業板的 IPO 審核狀态變更為 " 中止 "。
2022 年,公司歷經多輪問詢,數次更新招股書,終于在 9 月份成功過會。但是,此後又因為遲遲拿不到證監會許可證導致 IPO 進度緩慢。
直到 2022 年 6 月,證監會網站發布公告,同意敷爾佳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敷爾佳終于 " 守得雲開見月明 "。
事實上,監管層對醫美類公司的态度,相對謹慎。除了敷爾佳,創爾生物、錦波生物等醫美相關企業的上市之路,也都異常波折。
錦波生物 2016 年便開始衝刺 A 股 IPO,創爾生物則是從 2020 年開始向科創板發起衝刺。但幾經周折後,均沒了下文。夢碎科創板後,二者又紛紛轉戰北交所,目前,錦波生物即将挂牌,創爾生物則仍在排隊中。
商業模式遭遇挑戰
敷爾佳等醫美類公司的上市之路為何如此曲折?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以高費用換來的高增長和高盈利,在監管等因素的影響下,恐怕無法持續。
2020 年至 2022 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分别為 2.65 億元、2.64 億元和 3.9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别為 16.75%、16.01% 和 22.06%。
與高額營銷費用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研發費用。同期,公司研發投入分别為 147.97 萬元、524.29 萬元和 1542.61 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别為 0.09%、0.32% 和 0.87%。
并且,在少得可憐的研發費用中,增長較快且占比最大的,還是第三方服務費。也就是說,敷爾佳相當一部分核心研發項目,并非自主研發,而是委托第三方完成。
機會主義的因,自然不會長出長期主義的果。
時至今日,盡管敷爾佳已擁有 51 種產品,但其核心大單品仍然是醫療器械類敷料中的白膜、黑膜。這兩大單品,合力撐起了公司規模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醫美亂象頻發、監管日益收緊的當下,過度依賴 " 械字号面膜 ",并不是好事。2020 年,國家藥監局明确提出不存在 " 械字号面膜 " 和 " 醫美面膜 " 時,相關企業便大受打擊。
當年,便直接影響了敷爾佳的業務表現。2020 年,公司旗下白膜收入下滑,黑膜及修復液的收入僅微增。從 2020 年到 2022 年,這兩大單品的增長瓶頸,非常明顯。
創爾生物 2021 年底主動撤回科創板 IPO 申請,也正是因為,行業新規重創醫美面膜,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
去 " 械 " 轉 " 化 "
為了能夠繼續發展、順利上市,敷爾佳及時轉向,去 " 械 " 轉 " 化 "。經過類似的運作,其化妝品業務已經超過醫療器械類產品,成為公司第一大營收來源。
由于主營業務發生變化,公司所處行業已從 "C35 專用設備制造業 ",變更為 "C26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
只是,從藍海市場的領先者,奔向紅海市場後,敷爾佳又能走多遠呢?華熙生物是前車之鑑。
3 年時間,華熙生物将化妝品業務從 3 億元做到了 30 億元,2022 年占到了公司大盤的近四分之三。但是,增長率大幅下滑,而且,現有的增長,還是用 47.95% 的銷售費用率 " 砸 " 出來的。
2022 年,敷爾佳的化妝品業務大幅提升,但這并非是產品力受到認可。很大程度上,是與這些產品擦邊講 " 械字号 " 面膜故事帶來的。
敷爾佳的很多 " 妝字号 " 產品,無論是名稱還是包裝,都與其 " 械字号 " 的 " 醫用透明質酸鈉修護貼 " 高度雷同,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随着監管加強,敷爾佳想要在巨頭林立的化妝品行業擁有一席之地,基本只有兩條路:長期主義,強化研發,依靠產品實力殺出一條血路;短平快模式,繼續加大營銷投入,高舉高打。
從公司 IPO 募資計劃來看,敷爾佳的方向,仍然是投入營銷。18.97 億元的募集資金中,8.85 億元将用于品牌營銷推廣項目,占比高達 46.67%,科研投入占比僅為 3%。
然而,以營銷投入拉動規模增長的做法,已經遭遇到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2022 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增長了 47.7%,達到 3.9 億,但營業收入只增長了 7.25%。
因為業績增速放緩,華熙生物和貝泰妮的市值神話紛紛崩塌。已經過去的行業故事,會完全照進敷爾佳的未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