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些三四線城市,春節樓市成交量亮了!,歡迎閱讀。
2 月 18 日,各大機構公布了春節期間(2 月 10 日至 17 日)重點城市新房及二手房成交數據。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對網籤數據的監測顯示,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蘇州等在内的 10 個重點城市,整體來看長假日均成交量探至 5 年新低:10 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 240 套,日均成交 30 套,日均成交量較去年春節假期下降 13.58%。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一線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面積增長 108%、二線城市下滑 46%、三四線城市下滑 29%。
深圳某項目售樓處 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指出,盡管各地節前便已開展促銷活動,多數樓盤 " 春節不打烊 ",但房企營銷力度多是延續此前水平。春節期間部分城市售樓處到訪量有所提升,但實際成交較為平淡,僅部分熱點及受返鄉置業帶動的城市表現尚可。
一線城市有點火
萬科深業 " 灣中新城 " 項目公布的一張海報顯示,春節期間(2 月 9 日至 2 月 17 日)累計接待 1200 組客戶來訪、銷售 40 套;越秀地產廣州區網域則接待了超過 3000 組來訪、完成 5 億元銷售業績。
但整體看,部分項目的局部回暖未能帶動區網域城市成交,廣州仍然是四個一線城市中日均成交面積最低的城市。
除一線城市外,中指研究院監測的 9 個二線城市中,僅合肥出現同比增長,增幅為 15%。
值得注意的是,三四線城市中的鄂州、淮北、德陽同比正增長,并且德陽、汕頭、徐州、茂名出現了返鄉置業行情,其中徐州、德陽成交面積位居前列。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 年春節假期,25 個代表城市新房日均成交面積較上年春節假期(2023 年 1 月 21 日至 1 月 27 日)下降約 27%。
根據中指研究院《2024 年春節置業調查》數據,近半數受訪者表示在春節期間看房但未購房,觀望情緒仍較重。另一方面,房企推盤積極性普遍不高,多以順銷平銷、去庫存為主。
據克而瑞 CRIC 數據監測,多數城市春節周(2024 年 2 月 9 日 -2 月 15 日)近乎于 0 供應 , 50 個重點城市在春節兩周(2024 年 2 月 2 日 -2 月 15 日)的新增供應量僅 396.44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 11%,較 2022 年同期下降 53%。
此外,據 58 安居客分析,今年春節返鄉客流恢復正常,前期受壓抑的娛樂消費、出入境旅遊等恢復常态并且呈增長趨勢,團圓和娛樂的熱情高漲,這也使得 2024 年春節整體看房熱情較過往幾年遜色,節後一周的新房找房熱度漲勢表現落後于往年。
數據來源:58 安居客研究院
不僅如此,返鄉置業的需求結構也在近幾年悄然發生了變化。
58 同城、安居客發布的《2024 春節置業意向調查》顯示,想在工作城市買房的比例達到 46.0%,想在工作城市周邊置業的比例為 23.1%,想在老家省會 / 周邊城市買房的比例持續下降至 16.9%,而這一比例在 2019 年春節期間達到 5 成以上,返鄉置業需求結構明顯改變,這也是春節返鄉置業熱度較往年下滑的重要原因。
" 短期看,北京、深圳在政策帶動下市場情緒出現回升,但成交端表現尚不明顯;上海、成都受出遊及返鄉影響,假期市場活躍度不足,預計節後逐漸回升,而青島、鄭州等地樓市短期仍處市場調整期。" 陳文靜表示。
二手房交易量同比增超七成
不同于假日新房市場的表現平平,二手房成交在連續兩年回落之後首次出現上升。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重點 6 城二手住宅成交 47 套,日均成交 6 套,日均成交量較去年春節假期上漲 11.15%。
除東莞、佛山出現下滑外,其餘 4 城日均成交量均較 2023 年有小幅增加,其中北京、蘇州二手住宅成交量由去年春節 "0" 網籤分别上升至 9 套、2 套,深圳、青島也有較大幅度上升。
貝殼研究院監測顯示,2024 年春節假期重點 50 城市二手房看房量和交易量水平比 2023 年有大幅回升。
2024 年春節假期共有 8 天,按日均統計,分能級來看,一線城市二手房看房量比去年春節增加 90%,僅略低于 2021 年;二線城市增加 180%,三線城市增加 140%,均大幅超過 2023 年及 2021 年。
二手房日均看房量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一般春節期間二手房交易量較低,但今年的交易量水平比去年仍然有明顯增加,同比增加超七成。一線城市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微降 3%,二線城市增加 98%,三線城市增加 65%。
二手房日均交易量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58 安居客研究院研究總監陸騎麟分析指出:"2024 年春節全國二手房找房熱度全面回升,說明在連續兩年救市後,購房者信心有所恢復,預計今年樓市會探底回暖。"
記者| 包晶晶 編輯|盧祥勇 陳夢妤 易啟江
校對 |劉小英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