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利好政策頻出,“新勢力”卻不給力,歡迎閱讀。
最近,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2023 年 6 月 15 日,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 2023 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實施時間為 2023 年 6 月 -12 月,制定促銷政策,建立完善售後服務體系,配合完善充電設施布局,推出充電優惠政策,以促進農村地區的新能源汽車購車活動。
6 月 20 日,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内容包括優化完善充電網絡布局、加快重點區網域建設、提升充電裝置運營服務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大支持保障力度,目标是到 2030 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規模适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形成城市面狀、公路線狀、鄉村點狀布局的充電網絡。
在端午假期前的 6 月 21 日,有關部門宣布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對購置日期在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征汽車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 3 萬元;對購置日期在 2026 年 1 月 1 日至 2027 年 12 月 31 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 1.5 萬元。
在短短不到七日,三大政策密集出台,推動新能源汽車下沉市場的拓展、充電基建設施的普及以及延長稅收優惠,肉眼可見都有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然而,在港股上市的 " 新勢力 ",包括蔚來-SW(09866.HK)、小鵬汽車-W(09868.HK)、理想汽車-W(02015.HK)以及零跑汽車(09863.HK),股價表現卻不給力。
在購置稅優惠政策延長的公告發布之後,同時在美股市場上市的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美股股價卻并沒有因此而造好,反而跟随整體中概股偏軟。
在 6 月 23 日港股開市後," 蔚小理 " 的 H 股股價低開低走。截至發稿前,蔚來、小鵬和理想的 H 股股價分别下跌 7.91%、10.69% 和 3.60%,零跑亦下跌 4.62%,表現比大盤還弱很多,此時的恒生指數下跌 2.12%,恒生科技指數下跌 2.81%。
歸結原因或許與上市新能源汽車企業今年以來交付量增長欠佳有關。
上市新能源車股交付量占比持續下降
這些年,我國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從電池、芯片和造車到充電裝置,均推出促進發展措施,進行產業布局和規範發展。
從最新的產業數據來看,2023 年前五個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1068.7 萬輛和 1061.7 萬輛,同比均增長 11.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300.5 萬輛和 294 萬輛,分别按年增長 45.1% 和 46.8%,增幅遠超全國汽車產銷量,市場占有率達到了 27.7%,已遠超 2022 年前五個月的 22.49%,以及 2022 年全年的占比 25.64%。
見下圖,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全國汽車總銷量的比重逐年跨步前進,從 2021 年開始增速更顯著加快。
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加快," 餅 " 攤大了,但是競争對手也在增加,最初的 " 新勢力 " 蔚來、小鵬和理想,優勢卻并未因此而提升,面對新新勢力的崛起,同時傳統油車品牌也紛紛搶灘新能源領網域," 新勢力 " 顯得後勁不足。
比亞迪(01211.HK)從去年開始終止油車,全情擁抱新能源,其包括混油在内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大幅提高,今年前五個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按年大增 97.56%,至 99.6 萬輛;廣汽旗下的埃安銷量亦跑赢同行,今年前五個月同比增速高達 118.44%,達到 16.63 萬輛,占全國新能源車銷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 4.16% 進一步上升至 5.66%。
來自外國車企的競争更趨激烈化,特斯拉中國今年前五個月銷量同比增速也達到了 77.4%,總銷量僅次于比亞迪,排名第二,為 38.3 萬輛,是蔚來、小鵬、理想和零跑前五個月交付量總和 17.97 萬輛的兩倍以上。
從 " 新勢力 " 提供的前五個月數據來看,其交付量遠低于頭部車企,增速更是遠遠落後,蔚來、小鵬和零跑的 2023 年前五個月汽車交付量增幅分别為 15.81%、-38.88% 和 -23.18%,只有理想因為有新車交付以及上年同期較低的基數而在今年實現成倍增長,但是從規模來看,仍遠遠落後,見下表。
從單月數據來看,四家港股上市公司零跑、蔚來、理想和小鵬,合計占全國新能源車的比重也從 2021 年的水平下降,由 2021 年 11 月的 10.68%,下降至 2023 年 5 月的 7.53%。見下圖。
總結
毋庸置疑,國家推出的多項利好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将有利于在港股上市的 " 新勢力們 ",但是 " 打鐵還需自身硬 ",要回到它們 2020 年以及 2021 年的市值巅峰,除了美聯儲對全球資金流動狀況的影響外,關鍵還在于其自身的發展能否經得起同行競争以及時間的考驗。
今年,蔚來、小鵬、理想和零跑均推出以及即将推出更多新車型,并進行品牌、定價、軟體與服務的戰略優化,最終結果如何,消費者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