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麼當爹,他還驕傲上了?,歡迎閱讀。
編輯:fifi
翻車了。
但沒想到是陶勇 …
因為一條微博,一夜之間口碑逆轉。⬇️
按理來說,為 12 歲的女兒過生日發文慶祝,沒什麼毛病。
但代入女兒視角,似乎怎麼都開心不起來。
自己 12 歲生日當天,先是被批評拍照不配合。
" 往好了說,是有個性;往實在了說,是臭脾氣。" ⬇️
接着在父親的安排下,乖乖給長輩盛飯、卷烤鴨、夾菜 … ⬇️
一大家子人吃完飯後,壽星已經回到房間休息,又在父親的百般勸說下,不得不出來洗碗。⬇️
而對于這一系列的安排,陶勇的解釋是女兒處在 " 成為魔女和淑女的分岔路口 ",他一點不敢懈怠。⬇️
結果評論區翻車了。
指責他讓女兒在生日當天,經歷一整天的服從性訓練⬇️
一年 365 天,非要在生日這天出來教孩子做人⬇️
因為生日不想洗碗,就給女兒扣上 " 魔女 " 的帽子⬇️
有一說一,培養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問題。
讓人不适的,是孩子在過生日當天,被迫成為父親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工具。
而陶勇讓人幻滅的地方在于,本以為以他的經歷和資歷,至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能夠擺脫洗衣做飯、相夫教子等陳舊觀念。
事件發酵起來後,陶勇的師妹發了一條微博。
她表示,陶勇和父母、妻女住的地方相隔甚遠,一家人難得相聚。
陶勇身為孩子的父親,想借着女兒生日在親友面前顯擺女兒懂事貼心,結果用力過猛翻了車。⬇️
但在對女兒的教育上,陶勇采取的是很開明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賦,而不是以自身的學歷迫使女兒成為另一個學霸。⬇️
師妹後續還在評論區裡透露了一個信息,陶勇女兒高中要出國讀書,也許陶勇是想提前培養女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面對這起風波,陶勇于今日也出來回應。
他表示,本意是想在女兒的生日宴上,讓她意識到自己又長大了一歲,要學會承擔更多的責任感。⬇️
承認在這個過程中,他忽略了女兒身為壽星的感受。
對于自己調侃發文的用詞不當和教育方式,也表示了歉意和反思,以後會不斷修正,努力向好。
這番回應給陶勇拉回了不少好感。⬇️
在女兒生日當天,忽略壽星的感受,安排一系列家務這件事固然不對。
對于陶勇女兒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掃興。
不過要說陶勇刻意去發散 " 爹味 ",打壓女兒,倒也不見得。
只是被賦予父親身份後,對管束、教育子女一事習以為常,不跳脫出父女關系,很難意識到自己在行使特權。
父母天然地認為自己有權力支配子女的生活,而孩子也深陷在為人子女的身份裡,以聽話懂事當準則。
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或許是大家或多或少都被這樣的 " 權威 " 傷害過,但又無法忽視其中的愛。
就像《鳴龍少年》裡禹洋的媽媽,和丈夫離婚之後,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在照顧兒子這件事上,禹洋媽媽的确很稱職。
比如為了縮短物理距離方便她照顧孩子,直接在禹洋學校食堂任職⬇️
和禹洋保持密切聯系,時刻擔心他的人身安全⬇️
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恨不得把自己拴在禹洋周圍⬇️
但也恰恰是這份毫無邊界的 " 稱職 ",讓禹洋始終抬不起頭。
在食堂裡被張羅着插隊打飯是羞恥的⬇️
由于沒有及時回消息,媽媽在上課期間直奔課堂也讓他羞愧不已⬇️
更不用說禹洋媽媽為了讓禹洋有更多的學習時間,直接在校職工的宿舍幫他洗澡,任由學校其他職工來來往往,有多難堪⬇️
在讀書還是就業的問題上,明明禹洋才是當事人,他卻無法為自己做主。
父親希望禹洋,如果沒有考上大學,可以跟他一起去開車。⬇️
而禹洋媽媽卻表示,不管復讀幾次,禹洋一定要坐在辦公室吹空調賺大錢。
父母争吵不休的怒火逐漸燒到了禹洋身上,兩個人争不出答案,便開始逼問禹洋,到底要選擇誰的決定。
被指着的禹洋在一旁縮着頭慫着肩,端起飯碗不敢說話。
随後拿吃飽了當借口,迅速躲進房間。
但門外的媽媽絲毫沒有放過他的打算,不斷重錘着房門,情緒崩潰地一遍遍質問着:
" 你鎖門是不是!"
" 不想說話是不是!"
" 要氣死我是不是!"
房間裡的禹洋,被這樣的敲打逼得捂住耳朵,忍不住痛哭。
房門外的母親依舊不依不饒,最後從廚房操着刀走出來,砍向禹洋房間的門把手。
這就是禹洋的家庭。
對于禹洋來說,他無法否認媽媽的愛,但這樣的愛又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而對于禹洋媽媽而言,她始終無法意識到,自己毫無邊界的愛對于孩子是何其窒息的束縛。
禹洋不敢反抗,媽媽又沉浸在自己的母親特權中,只會加劇彼此之間的隔閡。
因此才會出現禹洋違背母親的意願後,她一次次崩潰質問 " 我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 " 的場面。
綜藝《少年說》裡,也有同樣的故事。
初一女孩塗思睿,從小學三年級起,就以寫小說的方式記錄生活。
直至初一,整整寫了 56 本,一共 30 多萬字。
同時也因為寫小說,她的文科成績都還不錯。
相比之下,理科成績不太拿得出手,學起來特别吃力
父親為了讓塗思睿把學習重心放在數學上,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
在塗思睿放學的路上,主動幫她拎書包,結果發現書包很沉。
于是他打開了塗思睿的書包,從裡面翻出了小說。
得知女兒經常把小說帶到學校後,他回到家裡又衝進女兒的房間,找出剩餘的 50 多本小說全給撕了。
還把女兒的課外書,用膠帶封了起來。
50 多本小說被毀以後,塗思睿形容自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
盡管她已經盡力在用诙諧的語言去描述這段故事,但依舊難掩内心的痛苦。
但對于女兒這樣的表達,父親卻沒有一點心疼和反思,反倒為自己的行為開解。
他看不見女兒對于寫作的熱愛,而是粗暴地撕毀了她的小說。
把女兒偏科的原因全部歸結于小說,絲毫沒有考慮到人的天賦點亦有不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不可能盡善盡美。
盡管女兒幾次重申,自己在學數學這件事上存在短板。
并且寫小說能更好的幫助自己提升語文成績。
父親依然不肯承認在這方面存在優勢,而是一次次使用拖延戰術,試圖捂上女兒表達的嘴巴。
最後用一句輕飄飄的 " 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 結束了這段對話。
看似是個溫柔體貼的好爸爸,但站在天台上的女兒卻被這句 " 我相信 " 徹底擊垮。
手緊緊揪着校褲,強忍着眼淚,無力地面對着這個看不見自己優勢,也不願意接受自己不足的父親。
訪談節目《不好說 特想聽》裡,北漂創業青年唐向末,和母親相處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款難題。
得知唐向末想要創業的母親,第一反應不是支持,而是非常生氣,甚至要斷絕母子關系。
面對兒子的大膽追夢,她送上了否決三連:
沒有能力,沒有經驗,沒有人脈,憑什麼創業?
而唐向末始終在這樣不斷被打壓的環境下長大。
穿闊腿褲。
太像女生,不行!
努力創業。
太辛苦,不好!
比打壓更可怕的,是母親習慣性的比較和遺忘。
當得知兒子創業月收入只有一萬出頭以後,她表示了自己的不滿。
朋友的女兒可以做到一萬多塊錢一個月,為什麼自己兒子就不可以?
對于唐向末而言,這種對比卻是一種實在的傷害,是母親的不信任和不看好。
而當他提及小時候的傷心事,因為惹了媽媽生氣,牙齒都被打掉了。
在他哭得滿地找牙的時候,母親在一旁也哭了。
而當他詢問母親是否還記得這件事的時候,得到的回復卻是一句平淡的 " 忘了 "。
所有的記憶缺失都被她濃縮成一句 " 都是小事,等你以後做了父親,你就會知道。"
面對兒子不快樂的童年,她覺得自己沒有任何虧欠,認為父母對小孩沒有對不起的。
把自己所有的嚴厲、打壓美化成了 " 為你好 ",就像那顆掉在地上找不到的牙,慢慢在歲月裡被她遺忘了。
但又不能否認她對唐向未的愛。
剛做完手術,收到兒子要錢的信息,拖着病體找銀行給兒子打錢。⬇️
在兒子創業的事上雖然反對,但在他需要幫助時又會給予财力上的支持。⬇️
只是在長久的相處中,習慣性站在高位去點評、指揮乃至打壓,造成了彼此互不理解的局面,也消解了其中愛的濃度。
橘願意相信,上述的幾位父母,對子女有着沉甸甸的愛,但在給予愛的同時,不自覺添加了幾分束縛與壓迫,以致于每一個場景,都能喚起螢幕外觀眾們強烈的共鳴。
多數家長天然地把子女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認為自己能夠站在父母這一高位上,理所應當地行使自己的特權,即使自己提出的要求不夠明智、不夠得體,子女也應當無條件聽之任之,殊不知這是一種情感勒索。
但作為子女,似乎也沒有責怪他們的資格。
父母或許也沒能從自己的父輩那裡習得愛人的能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自顧不暇,于是照貓畫虎般沿用父輩育人的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後代,而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最後一句
韓劇《能成為陌生人嗎》裡,一位媽媽對女兒說的一番話至今讓橘印象深刻,她說:" 父母是坐在副駕駛的人,你的人生的駕駛員是你自己。盡管媽媽在中途下車,爸爸還在旁邊一直吵你,妨礙你,你也絕對不要松開方向盤,要以你自己的能力,開到你想去的目的地。"
也許我們在人生的前半程,因為各種因素迷了路,但你的人生的駕駛員是你自己,要開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