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為什麼我們應該感謝國產車賣高價?,歡迎閱讀。
「國產車越來越貴,把消費者當韭菜!」
「國產車太貴,不如買合資車!」
「國產車憑什麼賣得這麼貴?」
新能源汽車行業崛起後,此類聲音此起彼伏,不少人抨擊國内新能源汽車價格過高 ……
以上論調在各大媒體平台發酵,無數網友為此展開讨論,可國產車真的不應該賣高價嗎?
讨論一款產品該不該賣到高價,我們不能只把視線放到品牌上,也應該關注配置。
在 BBA 統治汽車市場的年代,其實他們的產品就是靠超高的配置賣上高價。
早在 90 年代,奔馳旗下的高端車型就已經配備 AEB、車道保持等技術,而在同等級的豪華車中 CD 播放器、電調座椅等「高科技」配置更是數見不鮮。
只不過風水輪流轉,如今對比中外車企的車型,的确國產車的配置要高很多。
在 20 萬元左右的價位,國產車有比亞迪漢、海豹、小鵬 G6、哪吒 S 等 B/B+ 級車可選。單純對比設計的話,國產車型有着更大的整車尺寸,而過去一向弱勢的外觀設計也在海内外知名設計師的操刀下變得精雕細琢,不說「經典流傳」也是經得起推敲。
車身結構方面,比亞迪的 CTB 技術、小鵬的扶搖架構等,都在普及一體化壓鑄,以增強車身整體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讓利消費者。智能化配置方面,20 萬元價位的國產車标配毫米波雷達 + 超聲波雷達 + 多顆攝像頭,部分車型甚至有激光雷達,支持高階輔助駕駛。
再說智能座艙,國產車普遍用上了超大屏、多屏設計,零重力座椅、座椅通風 / 加熱、遠程控制、定制多揚聲器、高通旗艦車及芯片等配置與功能。近幾年合資車也開始逐漸有性價比,但目前同價位配置依然很難與國產車相比。
性價比是國產車刻在骨子裡的傳承,哪怕到了豪車領網域,依然秉承着遠超合資車、進口車的性價比。更高價位的產品,如比亞迪仰望 U8/U9、廣汽埃安昊鉑 SSR 等,等百萬級豪車,更是直接将配置堆滿。
現在國内車企的宣傳語,可是一個比一個「炸裂」。理想 L9 号稱「500 萬以内最好的 SUV」,問界 M9 則号稱「1000 萬以内最好的 SUV」,從「XX 天花板」到「XXX 元以内最好的 XXX」,有人認為是「自吹自擂」,我卻認為這是國產車品質提升從而讓他們越來越自信。
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是中國車企的轉捩點,擁有完備工業基礎的中國,成為了電動汽車發展的最好土壤。哪怕是全球巨頭特斯拉,也是依靠上海工廠才避免了破產倒閉的命運。
自主品牌車企心中本就憋着一口氣,遇到了屬于自己的機遇,自然全力争取。海外老牌車企舒适區待的時間太長,轉型較為困難。适應了長期高利潤模式,很難甘心降價與國内車企競争,給了自主品牌衝擊高端的機會。
2023 年國内汽車市場自主品牌份額已達 52%,其中 12 月份額達到了 58.2%,距離突破六成只有一步之遙。國内不少網友常說「真有能力就去掙外國人的錢」,汽車行業這句話還真的實現了,2023 年中國超越日德,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中國汽車逐漸得到全球消費者認可,一方面幫助國内車企樹立了品牌自信,并将中國的工業實力向海外傳播;另一方面國内車企的品牌與產品輸出,能夠帶動技術輸出,讓國内車企從行業跟随者逐漸成長為行業領導者、标準制定者。
豐田使用比亞迪技術、大眾與小鵬反向合資,便是最好的證明,中國電動車技術不在落後于傳統老牌車企。因種種原因電動車研發進度緩慢的傳統車企,甚至需要通過與自主品牌反向合資,獲取先進技術,以快速布局電動車行業。
對于每一個普通國人,國產車的崛起也顯而易見。
第一,國產車企提供了更多工作崗位和更好的待遇。各大車企不斷建設新工廠、招募工人,并且不斷提升待遇,如比亞迪年初曝光的 2024 年薪資計劃,部分部門底薪最高上漲 1.43 倍。
第二,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配置更高的產品。同級别國產豪車價格普遍低于合資、進口車,而且在國產車的衝擊下,BBA 紛紛降價促銷,近期唐山地區寶馬 X1 價格已經下降到 17.99 萬元起。德國 3.99 萬歐元(約合人民币 31 萬元)的大眾 ID.3,國内起售價僅 12.59 萬元,幾乎是把豪車當做中端車型賣。
可以說無論是想買國產豪車,還是打算買合資豪車,都享受到了國產豪車崛起的好處。
過去中國汽車產業落後海外老牌車企,不得不采用「市場換技術」的方案,與外國車企合資。今天國產車崛起,從低端到高端均良性發展,一方面确實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是過去種下的因,今日結出了果。
2015 年前後,國產車尚未崛起之時,不少人曾表示哪怕合資車停止發展十年,中國車企技術實力也追不上。就連工信部制定目标時,也認為 2035 年國内市場新能源汽車份額才能達到 50%,而我們真正實現這個目标的時間,可能比預測提前十年。
汽車及其生态鏈工業是全球最大產業,日德兩國更是以汽車工業為經濟支柱。汽車工業将會是未來中國 GDP 增長的重要依仗,相關部門也在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所幸國内雖然出現了一些騙補車企,但整體表現依然遠超預期。
從幹翻軒逸、雷凌、卡羅拉等低端車,到與雷克薩、BBA 競争,再到對标奔馳大 G、保時捷 718 等車型,國產車從低端邁向高端。
未來國產車能夠走到哪一步,現在誰都不敢打包票,但市場份額增長、消費口碑逆轉足以說明,國產車崛起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