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10元管飽的“窮鬼餐廳”,成了北京新地頭蛇,歡迎閱讀。
自古至今,年輕人的爆款密碼就一個:
要麼夠便宜,要麼讓他們足夠爽。
這句話放在餐飲界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當大牌網紅店還在嘗試推出 99 團購套餐,一些同行已經殺到了下一個 level ——10 元快餐。
價格低到什麼離譜程度?要知道,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一份把子肉 8 元加碗米飯,還有不限量的小米粥,最低只賣十元。
素菜就更便宜了,土豆絲 3 元,西紅柿雞蛋 6 元,比社區的養老自助餐還便宜。
再大飯量的男生,20 多元都能吃到飽,一份招牌把子肉、一碗米飯還有免費不限量的小米粥。
這物價聽起來在小縣城都不太可能,但北上廣地方卻率先掀起了一波風口。
根據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25 年中式快餐市場規模高達近 1 萬億。如今的10 元快餐店已經蔓延到北京、濟南、天津、長沙等多個城市,最猛的小店月入十幾萬。
連大牌都忍不住下場。海底撈也瞄準了快餐品類,在深圳開了一家快餐店,名為五谷三餐,主打現炒自選,10 元吃好。
一夜之間,北上廣為何被 10 元快餐店席卷了?
快餐小弟們,追着南城香打
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曾說,因為生意太火爆,南城香的選址并不好選,很多餐飲店和房東籤合同時,會特意标注 " 不許南城香來開店 "。
沒想到短短幾年,這個魔咒就被打破了。
不少快餐小弟們如超意興、紅功夫在北京開出 20 多家店,還幾乎都是 " 貼着 " 南城香打。
另一個快餐品牌陽陽中國飯,更是全套模仿南城香的戰略,在選址上也采取了貼着南城香開店的策略,扎根社區 + 極致性價比。
過去,大社區集中的地段,比如宋家莊、西羅園、西城廣外等居民區聚集、人口密集的地區,紅功夫刷足了存在感。
南城香或許想不到,除了門店優勢被圍攻,早餐這個法寶也不再是獨家專屬。
都知道最開始南城香推出 3 元早餐成了客流神器。但這幾年,小弟們也沒閒着。紅功夫推出了 "1 塊 9 毛 " 的皮蛋瘦肉粥和八寶粥;嘉和一品一度打出 " 任意粥品 2.8 元 " 的旗号參戰。
西少爺更誇張,曾推出一項 "0 元領早餐 " 活動,即每天早上 10 點進店的顧客,只要關注就能獲得咖啡、油條等產品的免費兌換券。
有的快餐店直接挂出标語:1 元早餐吃飽。我就是窮鬼套餐徹底不裝了。
早餐還只是引流小菜,小弟們另一個拿手絕招才是關鍵:低價自助。
為了生存下去,快餐店們也并不只打便宜的噱頭。在 " 十元管飽 " 的招牌下,是用星巴克的動線設計,素菜區、葷菜區與滷味區。
超意興、紅功夫等快餐館主打 " 中式自助 "。SKU 拉滿,消滅選擇困難症,而且像食堂一樣的模式直接省去了傳菜、做菜的等待時間,還大大提高了效率。
這種超市化改造,光看着就讓人一面不由得為老板捏上一把冷汗,另一面身體卻很誠實,就想往盤子裡盛滿更多的菜薅羊毛。
一份肉菜不超過 10 元,人均 14 元就能量大管飽,網友戲稱這是 " 快餐菩薩進了北京 "。
因為太過接地氣,這些店還被人貼了個标籤:" 中國版薩莉亞 "。
這股熱有多誇張?開一家火一家而且越土越火,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進擊北上廣,一己之力拉低當地的快餐均價。
看似卷無可卷的快餐市場,也能殺出血路
一提起中式快餐,很多人的下意識反應是:不好幹。
畢竟,快餐這行在中國早已卷到白熱化。早有中式快餐鼻祖真功夫、永和豆漿等靠模仿西式快餐起家,主打的就是快速出餐和标準化;後有南城香、薩莉亞等靠着極致效率成為同行的兩座大山。
後面更是連便利店、超市甚至連互聯網大廠都開始推出便利快餐,紛紛搶占快餐店的用戶。
雪上加霜的是自己人還在拖後腿。沙縣被爆出速凍餃子和料理包,連國民快餐小吃都跌下神壇。
很多人一度質疑,快餐店的天要塌了?
但誰也沒想到,這些年中式快餐店不僅活下來,還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跑出無數黑馬。
鄉村基、大米先生、紅功夫等有一個算一個都成了打工人最鍾愛的食堂。老鄉雞在北京、上海等地區已經把團購套餐做到最低 13.1 元,鄉村基會員價 15.9 妥妥的打骨折。有人說,這價格比自己在家買食材做飯都便宜。
但僅僅以為 10 元快餐店的爆紅是靠低價,也是太低估它們了。
1. 鑽同行的空子,暴打預制菜
過去,很多人對快餐的刻板印象就是預制菜。
但随着各種黑外賣負面新聞曝光,人們對食物最大的要求不是夠便宜,而是夠健康衛生。
這也有了大學生跑去工地搶便當吃,現在還流行起了一個新趨勢:打工人跑到國企花個 10 多塊錢就能吃到局長同款。
儀式感倒還是其次,最重要是吃個心安。
人們 " 聽預制菜色變 ",也是新一代快餐店們的機會。為了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新快餐們紛紛開始用 " 健康 "、" 現炒 "、" 自助 " 等構建新話語體系。
健康不是光嘴說說,有些店會特意把所有食材來源透明公示,還有的甚至在菜單還會标注 " 非轉基因油 "。
為了徹底跟預制菜劃清界限,鄉村基特意官宣公司在 2024 年關閉了位于重慶的中央工廠,全面堅持門店現炒。
現實證明,這一步棋看似大膽但卻回報不菲。一到飯點排隊坐滿的桌席就是最好的證明。
2. 重新定義 " 标準化鍋氣 ",兩頭通吃
不僅要現炒,還要最大程度的保留鍋氣和特色。
畢竟,很多年輕人已經苦難吃的外賣已久,甚至直接把号稱 " 健康 " 的食物定義為難吃。
但快餐店們也很懂人們的口味。比如超意興以把子肉為招牌,大力宣揚山東特色;來自重慶的鄉村基則以其地道的川菜口味,改變很多人對快餐難吃的偏見。
價格比沙縣還低,但口感又不輸于大飯店。
在這背後," 按照家庭裡的做法還原,倒逼所有的流程、标準,都必須在門店裡面完成。" 鄉村基的創始人曾說。
這些年人們一個默認的潛規則是:一份飯如果外賣員都搖頭,說明它已經差到極致。
但這些快餐店還是外賣快遞小哥的聚集地。比如紅功夫會發代金券給騎手,旁邊就是外賣檔口,小哥吃完正好就去送餐,完全不會耽誤時間。就這樣搞定兩波人兩頭通吃。
當然,跟很多網紅店一樣,這些快餐店也避免不了同質化、人工成本等問題。但以克為部門的快餐戰本質是對用戶痛點的精準匹配:
性價比、品質與口味就是 " 我全都要 ",這其實也是回歸到打工人、學生黨、老年人日常對快餐最本質的需求。
如此來看,10 元快餐能無條件通殺也是情理之中。
暴打網紅店背後,藏着快餐的新風口
如今," 現炒 " 成了妥妥的大風口。
不光是帶火了快餐店們,甚至代炒本身都能成為一門大生意。
這些年,菜市場出現了代炒菜生意,原本是發源于深圳、浙江等地。顧名思義只要在 " 代炒菜 " 檔口付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加工費,就可以把剛買到的新鮮食材,變成一份熱乎飯菜,一度從南方火到全國。
還有不少跨界玩家意外找到了 " 第二副業 "。
物美超市就開起大食堂,采取的是自助餐模式,19.9 元炒菜類自助,包括熱菜、涼菜、主食、小吃、甜品等。均可以無限暢吃,一推出就爆火。
江西、福建等地高鐵站,也在陸續開設以 " 現炒 " 為特色的餐廳。門店主打地方特色菜品,均為現炒現做,價格在 20-30 元之間。除了快餐,許多定位正餐和便餐的品牌也開始入局現炒現做如湘菜、江西小炒等,訂單預定也很火爆。
但縱觀市面上更多的玩家,現炒的噱頭有了。但價格的噱頭卻遠沒有如此之 " 變态 ",更達不到 10 元就能吃飽吃爽的水平。
這也讓很多人好奇,都知道現炒就等于成本,那這些 10 元快餐店還怎麼賺錢?
其實,一方面是現炒的成本已經沒有人們想象的高。曾經,中式快餐現炒 " 卡脖子 " 的點在于标準化。
但這一問題随着 AI 智能的出現被打破。許多中式快餐開始引入智能化設備,如炒菜機器人、智能炒鍋等。智能炒菜機和食材形成 " 人機協同 " 生產線。
這些設備不光能夠精确控制火候和烹饪的全流程,還提升了菜品的标準化水平,訂單越多成本越能攤薄。
另一方面,是搞定年輕人的胃,不如成為年輕人的剛需食堂。
不得不說,對于打工人來說,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比不過能有一個穩定的食堂。
畢竟,貴價餐廳、狠活黑外賣偶爾吃吃還可以,但不可能成為常态,而過去的快餐也被認為是糊弄 " 不好好吃飯 "。
想要打破 " 非剛需 " 魔咒,更多快餐店開始發力:讓快餐 " 正餐化 "。許多快餐品牌開始探索鮮配、熱鏈等模式,即采用鮮配食材進行即時加工。
關于快餐這件事上,人們也發生了心态上的根本變化——不再是所謂的 " 充飢便當 ",而是堪比大學食堂或家庭下廚的替代品。很多人吃完一次就辦年卡或會員,擁有超級忠實的老顧客薄利多銷,才是快餐店們賺錢的終極密碼。
這一新玩法還刮向了更多的地方。2025 年初,福州南站、廈門北站将投入運營熱鏈模式的餐廳。此外在上饒、贛州等地的車站,也會推出熱鏈餐食供應點。快餐的花樣越來越多,與人們認知中的正餐界限越來越模糊。
不得不說,從 2 元面包到 10 元快餐,一時爆火靠的是價格的降維打擊,但想長紅實則還是拼行業供應鏈更新和自己人的用心。
對于快餐來說,性價比只是最不值一提的優勢,本質的殺手锏還是标準化與鍋氣兼得。
不給自己留後路,看似很傻,實則是地頭蛇的根本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