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花 3 位數撿漏 2 台「過氣旗艦」,我竟然找回了「玩機」的快樂,歡迎閱讀。
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标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仔細想想,我似乎有挺長一段時間沒在閒魚「撿垃圾」了。
中學時代沒錢也沒閒,但硬是努力攢錢、擠時間,把各個「洋垃圾」品牌玩了個遍—— Pixel 、索尼、LG ,或許還能算上水貨三星、卡貼 iPhone 等……
圖源網絡
而當下的現實是,不再「撿垃圾」的不止我一個,「撿垃圾」這個詞也差不多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桶裡。還在锲而不舍的,除了發燒友,就只剩下情懷玩家了。
一方面,智能手機行業趨向成熟穩定。硬體上,近幾年确實鮮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軟體上,不論是安卓刷機還是 iOS 越獄都日漸式微。我們不得不接受,當年折騰手機的樂趣是一去不復返了。
LG 美國官網依然保留着自家末代手機產品的宣傳頁面
另一方面,疫情壓垮了「洋垃圾之神」 LG ,在留下 Velvet 和 Wing 兩款具有浪漫命名的產品後離去;三星、索尼在國產機面前不再形成硬體碾壓,甚至有「倒挂」之勢;卡貼 iPhone 曾經的高性價比,也被百億補貼、國補等衝擊。
「洋垃圾」曾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可如今也只能黯然離場。但最近不知為何又來了興致,遂重操「撿垃圾」之舊業,将一台 Pixel 5 與一台 iPhone 11 Pro 收入囊中。
再說億遍,一手掌握的感覺真的很爽很爽!
當年對這兩台手機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如今卻倍感滿足,愛不釋手,說來倒也是件怪事。
▍ Pixel 5: 實用得不像谷歌,無聊到「這也配叫 Pixel ?」
前代襯托之下,我認為 Pixel 5 是配不上它的名字的,這不像是一台 Pixel 旗艦該有的樣子。
Pixel 4 給了我一種谷歌這次成了的錯覺——谷歌相機的神話還未被終結,來自三星的 2K 90Hz 顯示屏素質尚可(僅 4 XL ),機身做工依然一流,還有 Soli 雷達等創新功能。如果說前兩代 Pixel 還在摸索,Pixel 3 初步奠定了早期 Pixel 的獨特風格,Pixel 4 則是集大成之作。按常人的邏輯,Pixel 5 應該會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吧?
但在 Pixel 5 身上,谷歌的操作哪怕比起微軟「砍刀部」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Soli 雷達與 Action Edge 從此入土,處理器只用了一枚摳摳搜搜的 765G ,長焦鏡頭也消失了,還有一個極具年代感的後置指紋。抛開(實則并不那麼原生的)原生安卓,這也配叫 Pixel ?
正因如此,前幾年我并沒怎麼考慮過這部小手機,始終把目光放在了上一代 Pixel 4 身上。今年為了圓滿自己的 Pixel 玩機之旅,我決定将 Pixel 5 收入囊中。
Pixel 5 采用覆蓋親膚塗層的鋁合金機身,手感柔軟細膩,僅 151g 的重量一時竟讓我不大适應,總會懷疑這是一個塑料模型。谷歌巧妙地通過後蓋開槽填充生物樹脂的方式,在金屬機身上也實現了無線充電功能。
Pixel 5: 小小的也很可愛
其實在我購入 Pixel 5 之前,受到其他朋友給出的好評影響,我對這款產品的看法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數碼圈向來有一條奇怪的規律,不那麼誘人的產品往往更加實用。Pixel 5 用對這樣一款小尺寸機型來說極其恐怖的 4080 mah 大電池和低功耗的骁龍 765G 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超長續航,另外還解決了前代 Pixel 4 上自動刷新率策略導致的「抹布屏」問題,後置指紋也要比人臉識别更适應 2020 年的形勢。
谷歌嘗到了實用主義的甜頭,然後……走上了未曾設想的道路。一年後的 Pixel 6 系列搭載了 Google Tensor 處理器,采用了全新的 Pixel Bar 設計語言,為接下來五年的 Pixel 產品定下了家族式設計。告别高通的 Pixel 在國内越發小眾,倒是在海外市場表現出色。
Pixel 5 或許是一款過渡產品吧——很無聊,但很穩重、很務實。
▍ iPhone 11 Pro: 「Pro」之開端,亦是「Pro」之終結
蘋果的「Pro」系列在 Mac 和 iPad 產品線上早已建立起專業、強大的品牌形象,18 年的 iPad Pro 和 19 年的 Mac Pro 更是将「Pro」的地位推上巅峰。
同樣的後綴來到 iPhone 身上,它配得上這皇冠嗎?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無縫變焦的三攝系統,無人能敵的 A13 芯片,無可媲美的螢幕素質,以及前所未有的續航體驗,造就了這台 4G 時代的收官之作。
前一年的 iPhone XS Max 與 iPhone X ʀ 終于支持了中國用戶呼喚已久的(實體)雙卡雙待,但小屏的 iPhone XS 卻只支持 eSIM 雙卡(國行除外)。到了 iPhone 11 Pro 身上,蘋果迅速補上了實體雙卡。另外,遭到口誅筆伐的英特爾基帶的确不太美好,但比起 iPhone XS 上疊加天線設計缺陷的徹底翻車,iPhone 11 Pro 的表現至少算是可以接受了。
不過我當時并不買賬,因為我曾是 3D Touch 的重度用戶,無法接受重壓變成長按——更抽象的是,iOS 13 讓那些具有 3D Touch 硬體的 iPhone 也兼容了長按操作,顯得十分滑稽。并且 iPhone 11 Pro 的邊框比 iPhone XS 更寬,機身更厚更重,這讓我甚是不快。
半年後的 Galaxy S20 有着更輕薄的機身,更強大的影像模組,和當時極具吸引力的 5G 網絡。我雖然依然認可「Pro」的實力,但還是選擇了轉投安卓陣營。
似乎有哪裡不對,前一年還是「廉價版」的 iPhone X ʀ 怎麼搖身一變成了「數字系列」的 iPhone 11 呢?蘋果的營銷手段實在是過于隐蔽,一款常規的旗艦 iPhone 就這樣莫名其妙成了「Pro」——專業級產品。張冠李戴之下,或許 iPhone 不會再有真正的「Pro」級產品了,iPhone 11 Pro 之出世亦是「Pro」之終結。不過既然其他廠商對待「Pro」一詞的态度大都很随意,咱們也沒什麼不好接受的了。
蘋果的產品總是一如既往的精致,亮面不鏽鋼折射出貴氣,化學蝕刻磨砂玻璃後蓋亦是質感滿滿。即使這是一部六年前的手機,再次拿起依然會深深愛上。
更讓我快樂的是,現在我們可以在百億補貼上買到相當于官網一折價格的原裝配件,包括但不限于矽膠殼、真皮殼、真皮翻蓋殼等。我還是挺喜歡蘋果官網矽膠殼的手感的,但新款動辄 300+ 的價格實在算不上友好,相比之下老款產品配件的價格就顯得良心多了(畢竟是當年沒賣出去的庫存)。
▍小屏旗艦,并不是個新概念
iPhone mini 之後,我不知道有多長時間,對各家的新產品毫無興趣了。無他,但求單手操作。
相比于前兩年手機市場沉迷于影像内卷的無趣,今年國内安卓廠商齊刷刷宣傳起了「小屏旗艦」,用上了幾乎是同一個模子裡出來的 6.3 英寸的直屏。暫且不論 6.3 英寸、72-73mm 寬度機身能不能稱作真正的小屏,相關產品總歸的确是給死氣沉沉的手機市場注入了一絲活力的。
全面屏時代 iPhone 的「小屏旗艦」從起初 iPhone X 的 5.8 寸,到 iPhone 12 Pro 的 6.1 寸,再到 iPhone 16 Pro 的 6.3 寸,單論螢幕對角線長度都快要趕上當年「大屏旗艦」iPhone XS Max 的 6.5 寸了。螢幕的增大主要得益于邊框的不斷縮窄,蘋果一直堅持着大約 71mm 的機身寬度,基本的握持體驗還是非常 OK 的,或許這也是目前市面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小屏旗艦產品線了。
而另一家國際大廠三星,則徹底開始了擺爛。S20 雖然與 Ultra 機型間存在着影像模組上的差距,但綜合實力還是能稱作旗艦的,而退化到塑料機身、1080p 顯示屏的 S21 則顯然是配不上旗艦之名了。此後的 S 系列标準版雖依然有着大約 6.1 寸的螢幕與 160+ 克的輕盈機身,但各方面配置早已落後,失去了與國内品牌同台競技的資格——比方說 S25 的影像實力還停留在三年前(的非頂尖水平)。
不是人人都像我一樣堅定使用小屏旗艦作為主力機,且能夠欣然接受 iPhone mini 機型這種「花瓶」產品的。但一個事實是,消費者們也開始對千篇一律的「奧利奧」鏡頭審美疲勞,并厭煩其帶來的災難手感了。國内廠商推動了小屏旗艦概念的再次火熱,至少我是非常高興的。我也真切希望市場能給予廠商們以認可,把相關產品線堅持下去。
我還記得,當年「十代先于時代」的 Galaxy S10 輕如蟬翼、溫潤如玉,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與享受。是啊,旗艦的配置與曼妙的身姿是可以并存的啊——可惜續航确實不太夠用。
對于小屏旗艦的堅定擁趸,那時我們有着極其豐富的選擇。想要穩定流暢的可以選 iPhone Pro ,追求安卓機皇的可以選 S 系列标準版,喜歡原生的可以買 Pixel 數字系列,張揚個(x ì n)性(y ǎ ng)的也能用上 Xperia 5 系列,更有 LG G 系列等超高性價比洋垃圾任君挑選。
可惜這些小屏旗艦都不便宜,當時的我也沒有條件去逐一品味,留下了許多遺憾。但好在高高在上的售價成了過去時,如今 Pixel 5 與 iPhone 11 Pro 在海鮮市場上早已經跌到了白菜價,我們只需要花上三位數的價格就可以把曾遙不可攀的快樂帶回家。
▍寫在結尾的文章開頭
夜深人靜之時,一時興起,想起了那些老朋友們。打開閒魚,下單付款,一氣呵成。
沒幾天我就等來了兩個快遞,一個裝着 Pixel 5 ,一個裝着 iPhone 11 Pro 。拆開包裝,激動不減,仿佛這一刻回到了我稚嫩的玩機時光,盒子裡裝着的是兩台最新款的旗艦。
同學問我:「當年你不是嫌棄這倆玩意,一個配置太低純純抽象,一個砍了 3D Touch 違背祖訓嗎?」但我只是拿來把玩,聊以回味,who cares?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喜歡數碼的人,看到心動的產品是會雙眼放光的。願你玩機半生,歸來仍是小屏旗艦。
https://sspai.com/post/97908?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YellowColr
責編: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