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京滬“中國大模型第一城”争奪戰爆發,歡迎閱讀。
今年 3 月的一天早上 9 點,上海 11 号線龍耀路地鐵口,很多人穿着厚厚的大衣,手裡拿着早餐和電腦快步行進。
就在前方不到兩公裡内,騰訊、阿裡、微軟、無問芯穹、出門問問、瀾碼科技等多家 AI 大模型初創公司和科技互巨頭就坐落于此。
盡管外面寒風凜冽,但當你走進上海模速空間、西岸智塔 AI Tower,裡面卻呈現 " 熱火朝天 " 的辦公景象。内外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距離模速空間 1200 多公裡外的海澱區成府路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譜 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生數科技等多家北京大模型公司亦坐落于此。而 " 五道口 " 這裡也被稱為中國大模型的 " 發祥地 "。
企業技術人員們每天熬夜、更新迭代,都鉚足了勁頭希望超越 OpenAI。
位于北京量子芯座的 AI 公司月之暗面產品經理松鵝形容,最近一年多,他們幾乎每天都要閱讀大量關于 AI、模型相關的公開技術論文,這也成為他們研發并迭代 Kimi 智能助手的核心原因之一。
過去近一年間,北京、上海兩城大模型產業競争已趨于白熱化。
多家北京 AI 公司負責人告訴钛媒體 App,上海開出了非常優渥的條件,不僅有人民币基金投資、產業鏈合作等,而且還有 " 算力券 " 的支持,他們希望北京 AI 公司能到上海模速空間等地設立辦公室,并落地大模型應用。
2023 年 9 月,全國首個生成式 AI 專業孵化和加速載體上海模速空間(上海 " 模速空間 " 創新生态社區)成立。
钛媒體 App 編輯實地走訪了解到,不到半年内,模速空間就有近 60 家企業入駐,确認入駐企業已超過 50 家,其中 86%(43 家)的企業來自垂類領網域應用企業,如成立不到一年的清華系 AI 模型算力公司無問芯穹,其在模塑空間旁邊設立了一個規模非常大的 " 總部 "。
據钛媒體 App 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海發布的大模型產品已超過 33 個,而北京大模型超過 115 個——全國排名第一。
如今,在 AI 大模型領網域,北京、上海兩城 " 并駕齊驅 ",加速搶灘布局,構建 AI 產業鏈,預計到 2025 年總規模目标将達到 7000 億元人民币。
那麼,這是否存在重復性建設?北京、上海 AI 產業是否将出現小而散的問題?而作為國内經濟最發達的兩座直轄市,北京、上海雙城 AI 大模型競争即将爆發,誰将能抓住先機,成為 " 中國大模型第一城 "?
起點比 ChatGPT 早,2025 年北京 AI 產業規模達 3000 億
北京市在 AI 大模型產業的布局最早起源于六年前,比 ChatGPT 的出現還要早。
2018 年 11 月,北京市政府聯合科技部成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以及北京智源行動計劃。成為北京市繼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之後,着力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的新型研發機構。
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致辭中指出,智源研究院将集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百度、字節跳動等機構,采用新的科研組織形式和人才引進培養模式,推動 AI 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的關鍵性突破。北京市将把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集合到這一平台上,建設新的開源 AI 工具,并将整合大學和大企業的計算能力,向各類 AI 研發機構開放,歡迎全球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參與使用。
智源研究院的核心包括四項任務:以共享數據、智能計算編程框架和算力基礎設施為核心,推動算法開源,構建創新生态,打造北京智源開放服務平台;推動原始創新,共建北京智源聯合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領網域重大核心基礎理論問題,布局研究團隊和項目,開展跨學科、大協同的創新突破瓶頸,服務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培養引進并舉,集聚高端人才。放眼國際,匯聚人工智能領網域基礎研究創新資源,引進和培養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團隊;加強產學研合作,舉辦全球 AI 峰會,把北京打造成為鏈接世界人工智能產業與學術資源的中心樞紐。
2021 年 3 月,智源研究院推出超大規模智能模型 " 悟道 1.0",這是國内首個超大規模智能模型系統,也是全球僅次于 OpenAI、谷歌的大型 AI 研究項目。
然而,這一切都被 ChatGPT 所改變了。
2023 年起,随着 ChatGPT 風靡全球,北京也開啟 AI 大模型 " 狂飙模式 ",全面支持 AI 大模型產業發展,并迎來項目 " 井噴期 "。
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截至目前,北京 AI 相關企業數量約達到 2200 家,占全國近 40%,現已擁有大模型創新團隊 122 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北京大模型、備案上線大模型數量均占全國近一半。同時,北京還計劃今年将建設運營超過 1000P(每秒 1000 萬億次的浮點運算)算力,到 2027 年将新增智能算力 3.6 萬 P,力争成為北方智能算力樞紐。
據钛媒體 App 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發布的大模型產品已超過 115 個,在全國排名第一。代表產品包括百度文心、抖音雲雀、京東言犀、智譜 AI ChatGLM、中科聞歌雅意、北京大學 ChatLaw、第四範式的 " 式說 " 等,覆蓋内容生成、智能問答、IT 支持、數據分析、智能識别等多個場景應用。
北京大模型代表產品一覽。钛媒體 App 通過公開報道整理
融資層面,據 IT 桔子統計,2023 年,總部位于北京的 AI 初創公司融資事件達 156 筆,占全國 AI 領網域融資的 29.4%,約等于 3 個杭州、7 個廣州、13 個成都;而上海占比 19%,屈居第二。
與此同時,這一年北京也陸續出台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和措施。
2023 年 5 月 30 日,北京一連發出兩項 AI 相關政策方案《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和《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幹措施》,對北京 AI 產業發展做出了部署和指導。
方案中提出,到 2025 年,北京 AI 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将進入新階段,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AI 創新策源地,而且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原始創新成果影響力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其中部分技術與應用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AI 產業規模持續提升,形成具有國際競争力和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2023 年 10 月,北京市經信局發布《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全面支持企業在工業、政務服務、醫療、金融、教育、法務、交通、文旅、科學研究、城市管理等領網域建立行業 AI 大模型訓練和應用,向相關企業提供算力補貼支持。
如今,無論是清華系、字節系、百度系出身的北京 AI 領網域創業公司,都已經進入到新一輪 AGI 浪潮中。
3 月 14 日,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 " 智譜 AI")宣布日前已完成新一輪融資,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參與投資。這是該基金成立以來投資的第一家 AI 大模型公司。
據悉,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是去年 9 月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基金)拟聯合社會資本組建設立的基金項目,基金總規模達 100 億元,其中引導基金出資不超過 30 億元。該基金致力于加快推動北京市 AI 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底層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适合首都定位的重大創新成果在京落地產業化,營造 AI 產業創新生态。
钛媒體 App 獨家了解到,除了智譜 AI 之外,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日前還參與投資了 AI 公司北京深勢科技有限公司新一輪融資。該基金核心訴求是投資北京本土 AI 企業,要求公司只能在北京本地進行發展,不然就會觸發回購操作。
今年 2 月 29 日的一場活動上,北京市經信部門負責人曾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23 年北京市 AI 相關產值規模有望突破 2500 億元。
根據規劃,預計到 2025 年,北京市 AI 核心產業規模有望達到 3000 億元,持續保持 10% 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 1 萬億元。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 CEO,零一萬物 CEO 李開復博士在 2023 中關村論壇上對钛媒體 App 等表示,北京是在 AI 大模型和 AI 2.0 層面政策幫扶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政策中包括對人才的幫助、算力的幫助都是特别重要的内容。
" 從全球範圍來看,矽谷和中關村無疑是世界上兩大科技創業最成功的地區。" 李開復稱,相比于 2000 年,如今北京的創業氛圍、文化、投資環境等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 因為這次的 AI 2.0 大模型創業跟過去不一樣的是,過去創業成本是很低的,你只要有 5 個、10 個工程師,就可以創業了。現在,你不但需要幾十個工程師,還需要花上億,甚至幾十億元人民币去買 GPU,那麼創業的成本就非常的高。所以,我覺得一是需要去想辦法降低創業巨大的成本,二是可能投資人需要願意去幫助 AI 產業發展,最後一點是政府能夠給出一些對接或者補助,算力方面是需要政府攜起手來支持的。" 李開復去年 6 月對钛媒體 App 表示。
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一位負責人日前提到,為了支撐平台 " 京策 " 建設,政府需要在場景領網域進行通用大模型技術落地,從而提升政策規範管理和精準服務能力。
中關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表示,孵化器作為北京中關村科技產業的生态土壤,将成為專精特新企業培養的生力軍,成為未來獨角獸企業和大企業的策源地。
整體來看,北京的大模型產業呈現出企業數量增長、科研投入增長的趨勢,并展現出產業規模要 " 遙遙領先 " 的決心,但卻并沒有孕育出類似 OpenAI 這樣的大公司。
因此,這需要北京持續提升對 AI 大模型產業的認知度并健全其發展體系。
大模型算力為王,上海力争 2025 年 AI 產業規模達 4000 億
相對于北京在 AI 領網域的全面布局,上海則把這一輪 AI 大模型熱潮的目光轉向算力和應用。
據钛媒體 App 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海發布的大模型產品已超過 33 個。發布時間集中在 2023 年,代表產品有復旦大學的 MOSS、商湯科技的 " 日日新 SenseNova"、蜜度大模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 "ChatDNA" 等,均為 AI 大模型應用。
上海大模型代表產品一覽。钛媒體 App 通過公開報道整理。
目前,上海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已集聚 IBM、百度、同濟大學等 19 家創新主體,正推動由島擴區;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啟用,微軟亞洲研究院、華為、依圖等 AI 領軍企業入駐;闵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正推進 " 達闼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 " 等重大項目;商湯 " 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台 " 項目于臨港奠基,已完成主體建築封頂;天數智芯 7nm 通用 GPU 芯片發布,有望突破智能芯片領網域 " 卡脖子 " 問題。
此外,國家創新應用先導區的應用場景公共服務平台項目獲工信部立項支持;同濟、交大、復旦正在開展 " 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 " 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突破瓶頸。
以商湯為例。
去年 4 月 10 日,AI 上市公司商湯科技正式發布全新 " 日日新 SenseNova" 大模型體系,以及自研的中文語言大模型應用平台 " 商量 "(SenseChat)。其參數量達千億,可實現文本生成、影像生成、多模态内容生成等能力與場景應用。
最新财報顯示,2023 年上半年,商湯營收達 14.33 億元,同比增長 1.3%;虧損淨額 31.43 億元,比去年同期收窄 2%,經調整後虧損淨額同比收窄 6.7%,至 23.9 億元;毛利率 45.3%,去年同期為 66%,同比下降 30.6 個百分點。
商湯集團董事長、CEO 徐立曾表示,2023 年上半年,商湯發布了國内第一個綜合能力超越 GPT-3.5-turbo 的大語言模型,讓商湯生成式 AI 相關收入實現了 670.4% 的增長。
如今,上海 AI 大模型產業已經出現了一個重要範例,商湯的收入增長促進了上海 AI 產業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上海還在謀劃 AI 大模型算力布局。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9 月底,上海在用數據中心标準機架達 42.3 萬個,上架率約 65%,在用和在建算力總規模超過 14EFLOPS(EFLOPS 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計算),算力綜合指數全國排名第三,高于北京。
綜合算力評價結果 Top10 省份。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據了解,目前上海還在密集出台算力補貼政策,補貼政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針對算力提供方,對納入統籌管理的算力平台進行建設補貼;二是針對算力使用方,對使用算力的部門給予最高 10% 算力補貼,類似于 " 算力補貼券 "。
上海徐匯區曾透露,入駐西岸模速空間的大模型企業可享受 " 梯次遞進 " 的優惠房租,每年符合條件的企業還能享受不超過算力成本的 30%、最高 1000 萬元的資金支持。開張至今," 模速空間 " 已有近 60 家企業入駐,分屬產業上中下遊,其中 86% 為垂類應用。
上海電信正謀劃在 2024 年推出萬卡集群。按照《上海市推進算力資源統一調度指導意見》規劃,到 2025 年,上海市數據中心算力将超過 18000PFLOPS。
算力、算法、數據都已準備就緒。政策層面,上海正加大 AI 產業支持力度。
2023 年 7 月 8 日,上海宣布成立 AI 開源生态產業集群,打造 AI" 模都 "。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葛東波表示,上海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軟硬體協同等方面,出台了支持大模型創新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
他所指的是 2023 年發布的《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幹措施 ( 2023-2025 年 ) 》,其内容涵蓋實施大模型創新扶持計劃、實施大模型示範應用推進計劃等 11 條措施。其中指出,上海鼓勵浦東新區、徐匯區等建立大模型生态集聚區,聚焦大模型研發和產業化加大支持力度。在人才方面,上海重點支持大模型相關緊缺技能人才落戶;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培養跨學科大模型人才。
措施中強調,将對 2024 年底前在滬完成智能算力部署并納入統籌、接受調度的算力建設主體給予适當額度的部署獎勵;同時,對于進行大模型研發的主體将按照算力集群規模和成果水平給予最高 10% 的租用補貼。
截至 2023 年 7 月,上海 AI 規上企業數已從 2018 年的 183 家增至 2022 年的 348 家,產值實現倍增,從 1340 億元躍向 3821 億元。
這意味着,上海 AI 相關產值早已突破 3800 億元。
據《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 十四五 " 規劃》顯示,上海力争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AI 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形成 10 個以上百億元級細分領網域產業集群,AI 規上產業規模年均增長 12% 以上。到 2025 年,上海 AI 產業規模達到 4000 億元,屆時 AI 人才規模達到 30 萬人。
預計到 2025 年之前,上海市将重點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化教育教學、科技金融、設計創意、自動駕駛、機器人、數字政府等領網域構建示範應用場景。
" 目前上海在發展大模型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 天使投資人、資深 AI 專家郭濤分析稱,首先,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優秀的科研機構,為大模型的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上海積極推動產業更新和轉型,為 AI 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機遇。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石伯明也表示,一些技術領先的大模型出來後,中國的優勢是場景多、數據多,在這些方面,中國可以構築自己的大模型生态優勢。
陳吉寧在 2 月 22 日表示,AI 是上海着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上海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性任務。要緊密結合上海實際,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圍繞產業生态和全產業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全力支持企業優化攻堅重點和發展方向,持續加強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領網域大模型研發,在底層技術上加快突破,在產業應用上加大創新,探索可落地的商業模式,打磨產品、做出精品,釋放溢出帶動效應,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京滬大模型競速,誰将赢得領先?
随着 GPT-4 已發布一周年,國内 AI 大模型領網域開始加速轉向商業化應用落地,因此,北京、上海大模型 " 争奪戰 " 已悄然更新。
3 月初,北京召開多場關于 AI 技術的閉門活動,并利用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布局智譜 AI 和深勢科技,國家也全面支持北京發展 AI 產業,稱 AI 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背景要抓住算力、數據、算法等關鍵攻堅突破,多路徑布局前沿技術,大力開展 " 人工智能 +" 行動,統籌推進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應用,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充分發揮北京優勢,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3 月 23 日,上海即将在距離模速空間 1 公裡的西岸藝術中心召開 2024 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會議期間上海市政府或将公布對 AI 領網域新的支持政策,以及投資、" 算力券 " 等一系列措施。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曾表示,上海實施了數百個投資重大 AI 產業項目籤約落地,投資總額近千億元。
" 現在是 AI 發展的視窗期,不抓緊,再過三五年就抓不住機會了。" 最近一場涵蓋近百家 AI 模型企業的線上閉門會上,一位政府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國希望 AI 能像電動車一樣,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產業。
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2 年,中國 AI 核心產業規模達 5080 億元,同比增長 18%,企業數量超過 4000 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在此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政策利好頻頻釋放,促進 AI 產業發展。
那麼,上海、北京大模型競争态勢不斷更新下,未來誰将拿下 " 中國大模型第一城 "?
近日,嘉帕科技創始人龐國強對钛媒體 App 表示," 北京在 AI 人才資源和底層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而上海也在迎頭趕上。上海 AI 產業更注重垂類大模型應用的落地。"
據龐國強透露,上海模速空間目前已入駐的企業有一半是來自北京。而目前嘉帕科技已籤約入駐模速空間,正開發 GenPark 模型的中國品牌出海營銷渠道。" 模速空間在做第一批企業引進工作時,專門去北京找了一些比較好的 AI 企業,讓他們到模速空間設立分部。"
" 而模速空間為入駐企業提供算力調度、大模型相關備案等服務,确保企業在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得到 Face to face(面對面)的咨詢和幫助。上海不僅會為相關企業提供數據算力、場地資源等硬體支持,還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人才招聘上給予支持," 龐國強對钛媒體 App 表示。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南昌理工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鵬對钛媒體 App 表示,目前國内大模型行業主要面臨三大痛點:一是大模型精度(即模型預測的準确性)有待優化,無論是文生視頻還是文生圖模型,和國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算力比較緊缺,國内高端芯片存在 " 卡脖子 " 問題,國產自研芯片相比國外還有一定差距;三是大模型的商業落地難題。
盡管中國開始重視 AI 與大模型產業發展,但如何解決中國 AI 算力 " 卡脖子 ",重復性建設 AI 基礎設施,產業規模小而散等問題,将成為上海、北京兩大城市需要考慮的重點議題。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 3 月 17 日表示,當前中國面臨美國的 GPU 算力限制,國内只有 150 多萬片(英偉達)GPU 芯片,而在這種環境下,300 多家大模型企業卻 " 一窩蜂 " 式發展,效率低、浪費高,嚴重制約中國 AI 產業發展。
" 大模型是一個計算資源消耗非常重的產業,在前期投入之前,我們要做好資源的準備。" 徐立曾表示,要想在未來占據大模型產業優勢地位、做一些創新突破時,可以不完全照着西方的道路走,更多結合一些非常垂直的場景和數據,來打磨端到端的大模型的突破,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環境中,即使是算力受限的情況下,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以預見的是,在大模型的資金強度、人才密度、政策措施等多維度領網域,京滬兩城未來将展開全面競速。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任穎文,編輯|馬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