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為什麼我們懷念那些年的香港賀歲片,歡迎閱讀。
每逢歲末年關,就又到了各大片商使出渾身解數,争奪賀歲檔的關鍵時間節點。
2024年的賀歲檔,有點淡,似乎沒有萬眾矚目的必看的大(指投資巨大,大卡司,大制作)電影,目前比較有懸念的只有寧浩導演、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
▲ 今年的賀歲檔比較引人注目的還有賈玲舍身取肉,減肥成功睽違3年的新作《熱辣滾燙》以及老謀子三戰賀歲檔,群星雲集的《第二十條》,誰能想到向來拍嚴肅大片的張藝謀也進軍巨大的搞笑賀歲片市場,真是老當益壯,不錯過任何一個時代潮頭。
眾所周知,賀歲檔是一年中最能上演票房奇迹的時間段,看電影是普通人在假期中最習慣的娛樂,在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排行榜位列前十的影片中,光是賀歲片就占據了6個席位。
對于電影從業者來說,農歷年前後的賀歲檔絕對是兵家必争之地。
▲ 近十年賀歲檔票房的大爆發,大概與國民生活方式的變遷有很大關系。直到21世紀初,春晚還是大多數中國人春節期間僅有的娛樂節目。随着電影院及越來越豐富的院線電影在全國大範圍的普及,過年的時候舉家進影院看賀歲片,已經慢慢取代春晚,成為越來越多國人春節期間不可替代的娛樂項目。
然而内地賀歲片的歷史絕對算不上悠久。1997年年末,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上映,成為内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
▲ 除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等著名爆笑橋段,《甲方乙方》二十多年來最令觀眾津津樂道的,當屬片尾那句"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從1997年開始,曾經馮小剛以每年一部賀歲喜劇的節奏,在内地賀歲片市場上獨領風騷,但2024年《非誠勿擾3》已排不進賀歲檔,評分和口碑都很低。
其實嚴格說起來,《甲方乙方》并不算是内地觀眾第一次在大熒幕上看到的賀歲片。早在1995年春節期間,内地引進香港影片《紅番區》,就首次以"賀歲片"的名義進行宣傳發行。
▲ 這部由成龍、梅豔芳等香港一線影星參演的《紅番區》,是典型的成龍式功夫喜劇。如此說來,從賀歲影片到"賀歲片"這個概念,都是90年代中期由香港進入内地市場的舶來品。
就在内地賀歲片還處于蒙昧時代的那些年,香港賀歲片早已進入其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正處于經濟騰飛時期,春節期間扶老攜幼進電影院看賀歲片,是當時港人春節期間的保留節目。
▲ 無論是自播出以來幾十年經久不衰、脍炙人口的《家有囍事》、《富貴逼人》及《最佳拍檔》系列,還是90年代之後幾乎年年對戰賀歲檔的成龍式功夫喜劇和星爺的無厘頭喜劇,春節期間電影院裡輪番上演的賀歲片,已成為幾代香港人抹不去的集體記憶。
今天我們想跟大家梳理一下香港電影黃金歲月裡的賀歲片發展史,細數那些年脍炙人口的賀歲喜劇,總有那麼幾部像是《家有囍事》這類的香港賀歲片,它們究竟憑借怎樣的魅力抵擋住歲月的考驗,成為能讓大家一再想起、反復重溫的經典之作?
賀歲片就是圖個熱鬧,最好富貴逼人
據說賀歲片起源于舊日農村社會裡的神功戲(所謂神功戲,即在傳統節日裡為了拜神祈福而舉行的戲劇表演。),上世紀30年代,即港產片的萌芽階段,就已經有了賀歲片的概念。
▲ 據《香港電影史話》記載,香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是1937年拍攝的家庭喜劇片《花開富貴》,該片圍繞家庭裡一張失而復得的彩票展開。據說《花開富貴》當年的電影票房打破紀錄,于是各家電影公司紛紛效仿,在農歷新年間推出片名喜慶吉祥的賀歲影片,由此開了"賀歲片"的先河。
雖然香港賀歲片誕生在将近百年前,但全港票房動辄過千萬的盛世,卻要等到半個世紀以後香港經濟全面起飛的1980年代。
1981年,由許冠文導演、許氏兄弟(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主演的《摩登保镖》于春節期間上映,這部影片當年以1700萬的票房成績刷新了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被公認為80年代香港賀歲片黃金年代的開山之作。
▲ 當年許氏兄弟(左起:許冠文、許冠英、許冠武、許冠傑)拍攝《摩登保镖》,父母前來探班。許冠武為本片的執行導演,負責幕後工作。
▲ 《摩登保镖》衝破1000萬大關,嘉樂影片發行公司特為其買下報紙整版慶賀。
1981年,《摩登保镖》一炮打響香港賀歲片的黃金盛世。這讓1980年才初初成立、并于日後威震一時的新藝城電影公司立馬嗅到了可一不可再的時代機遇。
新藝城随後以200萬的天價片酬(當時香港一套别墅豪宅的價格也不過四五十萬)請來《摩登保镖》的主演許冠傑,于1982年年初立即推出由許冠傑、麥嘉、張艾嘉(張艾嘉現在也娶媳婦了,我們剛剛才寫過)等當時的一眾巨星主演的動作喜劇賀歲片《最佳拍檔》。
這部賀歲片在春節期間狂收2700萬票房,直接打破頭年由《摩登保镖》創造的票房神話,轟動全港。
▲ 正是這部《最佳拍檔》讓初成立的新藝城名聲大噪,與邵氏、嘉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說起來,新藝城的存續壽命也不過短短十年,但就是這短短十年間,新藝城推出了包括《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阿郎的故事》以及賀歲片《八星報喜》、《最佳拍檔》系列等大量幾十年來廣為流傳的經典影片,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林青霞曾在《青霞小品》中追憶過新藝城往事:"聽曾志偉說,麥嘉家裡有一個小房間取名奮鬥房,每天晚上十一點他們幾個都會在那兒聊劇本,直到天亮。志偉說五六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裡,走路經過都得側着身子走,他們在那兒興奮熱烈地讨論劇情,新藝城許多大大賣座的電影就是從這個小房間裡撞擊出來的。"圖片即為當時記者拍下的奮鬥房,房中坐着(左起:黃百鳴、麥嘉、石天、泰迪羅賓、施南生,關于這一段,我們也剛剛寫過,這裡可回顧)當年新藝城七員大将中的五位(另兩位是徐克、曾志偉)。
瞄準賀歲片市場的當然不止新藝城一家,由洪金寶擔任大股東的德寶電影公司,也在1987年推出了小成本家庭喜劇片《富貴逼人》。這部低成本的賀歲喜劇最終在該年的賀歲檔中狂收2700萬票房,成為年度當之無愧的票房黑馬。
▲ 《富貴逼人》的故事圍繞蝸居在屋邨的一家五口展開,父親骠叔(董骠飾)是中年郁郁不得志的電視台主播,母親骠嫂(沈殿霞飾)是熱衷買六合彩的家庭主婦,家中還有三個性格各異、古靈精怪的女兒。他們在一地雞毛的瑣碎日常裡日日發夢一夜暴富,果真中了六合彩卻得而復失又復得...沿用了香港影史上首部賀歲片《花來富貴》中的彩票橋段。
▲ 擠地鐵通勤、賭馬賭六合彩、追星日本偶像、跟着電視做健美操...這部極貼近普通港人日常生活又充滿了社會諷喻意味的喜劇,剛上映就火得一塌糊塗。 有港人憶及當年的上映盛況"我記得《富貴逼人》我睇咗(看了)三次,三次都排長龍。佢只係上咗24日(只是上映了24日),收2700萬。"
據說洪金寶剛一拿到《富貴逼人》的劇本,不僅立馬決定投資拍攝,而且躍躍欲試想演片中一家之主的角色,但在編劇兼導演高志森的心中,早已欽定了這個角色的人選。
他就是業界台前幕後人人都要尊稱一聲"骠叔"的董骠。
▲ 董骠,原名朱文彪,1933年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寧波。出身于馬術世家的董骠自小由騎師、練馬師做起,1967年起開始主持香港賽馬節目,以幽默中不乏犀利的個人風格見長,深受廣大馬迷愛戴。
▲ 賽馬主持生涯長達三十餘年的董骠,是業界公認的老行尊。身為馬評人的董骠有句非常霸氣的經典名言"我係驃叔、你唔係,我講馬、你要聽"(我是骠叔、你不是,我講馬經,你要聽)。
這位在賽馬屆名聲響當當的大佬,另一個身份就是資深電影及電視劇演員。除了《富貴逼人》系列,他還參演過電視劇《大俠霍元甲》(1981年版)以及《警察故事》《A計劃續集》《霸王花》等知名電影,是那些年港片中當之無愧的金牌綠葉。(前文中提到的《摩登保镖》《紅番區》,董骠都有份參與。)
▲ 在《大俠霍元甲》,董骠飾演霍元甲的父親霍恩弟。
▲ 《警察故事》中,董骠飾演成龍的上司,戲中依然被稱作"骠叔"。董骠在其參演的大多電影裡,也保留"骠叔"這個稱号。
▲ 《A計劃續集》中的董骠(左一)
作為演員的董骠盡管同樣資歷深厚,但在電影裡扛大旗擔任主演還是頭一次。《富貴逼人》劇組之所以找來董骠擔任片中主演,據說是因為六合彩正是由馬會轄下的賽馬公司承辦,找董骠來演不但名正言順,還極富話題性。
▲ 據說高志森透過老板洪金寶以及與骠叔合作多年的老搭檔成龍,最終請來董骠出演片中的一家之主骠叔。至于骠嫂一角,則借由骠叔說動好友沈殿霞出演。有骠叔肥姐坐陣,劇組便可以放開手腳啟用新人。除了友情客串的曾志偉、姜大衛,出演骠叔二女兒是當時只有21歲的李麗珍,演大女兒的是當年入圍亞洲小姐的陳奕詩(現已退圈)。
從1987年開始,《富貴逼人》以每年一部系列電影的節奏連續三年擠進香港年度票房前十名,就連德寶公司的代表作、周潤發與鍾楚紅主演的《秋天的童話》都被抛在了後面。
▲ 話雖如此,該系列拍到第三部《富貴再三逼人》時已開始顯現頹勢,可"骠叔一家"的草根市民形象卻已深入人心,據說當年五位主演以全家福形象接了不少代言,骠叔和肥姐還以古早CP形象登上各大綜藝節目。
《富貴逼人》系列電影這部"小人物狂想曲"可以說是80年代香港賀歲片的代表作,同時開創了巨星雲集、搞笑趣怪的合家歡賀歲喜劇模式。只是等到90年代華語影壇神仙打架的年代,該系列難再續寫輝煌。
▲ 90年代新藝城雖已解散,但其中的幾員大将在影壇的影響仍是無遠弗屆。1992年由新藝城老将黃百鳴監制的《家有囍事》群星荟萃、造梗無數,于該年賀歲檔勁攬4800萬票房,比起5年前《富貴逼人》的2700萬票房幾乎翻了一番。由此也側面反映出彼時香港經濟發展勢頭之迅猛。《富貴黃金屋》作為《富貴逼人》系列的收官之作,顯然大勢已去,僅收獲570萬票房,上映兩周就提前撤檔。
九十年代巨星荟萃報喜
90年代初期,曾經攜手創下輝煌的新藝城七傑慢慢走向不同的道路。石天、麥嘉已漸漸無心于新藝城的發展事業,而徐克、黃百鳴已慢慢轉向獨立制作。1991年,麥嘉的退股,終于令新藝城畫下句号。
已在賀歲喜劇中歷練出豐富的經驗與成績的黃百鳴,90年代的事業重心仍聚焦于賀歲檔這一黃金檔期。除了《最佳拍檔》系列,新藝城時期的黃百鳴在賀歲檔中最輝煌的戰績,要數1988年上映的《八星報喜》。
▲ 《八星報喜》不僅請來了當年"再發也發不過"的周潤發和"再紅也紅不過"的鍾楚紅,亦有歌神張學友、Do姐鄭裕玲和童星出身的馮寶寶助陣,粒粒巨星。這部片和黃百鳴後來的數部賀歲喜劇路數相似,圍繞中產家庭的三兄弟追女仔的故事展開。無厘頭的情節、性格脫線的主角、必定回歸團圓的結局和今日看來頗顯老套的價值觀,幾乎是90年代家庭賀歲喜劇的必備要素。
1988年年初,《八星報喜》擊敗成龍主演的賀歲喜劇《飛龍猛将》和去年勢頭正勁的《富貴逼人》續集《富貴再逼人》,拿到3700萬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風頭最勁的賀歲片。
▲ 《八星報喜》也是1988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勁過成龍的代表作《警察故事續集》。
新藝城拆夥後的黃百鳴創辦東方電影公司,仍奮力征戰賀歲檔。
1992年,由黃百鳴監制兼主演的賀歲喜劇《家有囍事》上映,這部片算得上香港賀歲喜劇裡程碑式的作品。
▲ 《家有囍事》延續了《八星報喜》"三兄弟追女仔"的故事主線,但比後者笑果更足,星光更燦。黃百鳴最初打算請林子祥演片中事業有成卻背棄糟糠之妻的大哥常滿,自己演女性化十足的二哥常騷,張國榮演三弟常歡。但因林子祥推掉片約,張國榮又表示屬意于常騷一角,黃百鳴決定由自己演大哥常滿,又豪擲800萬片酬(張國榮在這部片的片酬只得300萬,不到周星馳的一半)請來當時已升格為"星爺"的周星馳救急,演花心大少常歡。
說句題外話,周星馳拿着這筆天價片酬,于隔年1993年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彩星電影公司"。彩星電影的開山之作,正是今天如雷貫耳的《大話西遊》系列電影《月光寶盒》與《大聖娶親》。
▲ 1995年,《月光寶盒》和《大聖娶親》前後腳地在該年的賀歲檔上映,又前後腳地撲街。《大話西遊》喜劇外殼下的對于愛情乃至命運的思索,看慣賀歲喜劇來說,确實過于沉重了。如今《大話西遊》在香港影史上的地位,可以說超過了上述的所有影片,已上升為華語電影中的一個文化圖騰。據說2001年周星馳去北大演講,學生們在台下要求星爺當場背誦那句"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
《家有囍事》裡有一個很有名的段子,叫做"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
▲ 什麼叫做"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呢?其實就是片中周星馳與張曼玉的接吻造型神似巴黎鐵塔,接吻過程中需要雙方旋轉多次而得名(什麼鬼...)。
為什麼要特别提到這個梗呢?因為《家有囍事》整部片的劇情設定就是一個"反轉再反轉"的模式。
▲ 黃百鳴飾演的大哥常滿先是背着太太偷偷在外送美女禮物。等抱得美人歸之後,反又用同樣的套路挽回太太。情人變老婆,老婆又變情人,這一通"反轉再反轉"的劇情看似諷刺,卻也暗合了某種人性,"但凡是過去,但凡未得到,總是最登對"。
反轉再反轉的模式也發生在張國榮和毛舜筠這一對身上。
▲ 張國榮飾演的"娘娘腔"常騷和毛舜筠飾演的"男人婆"梁無雙,本身就是一對"性反轉"的角色。
▲ 片尾這對歡喜冤家修成正果,彼此的性别特征竟然也随之"反轉再反轉"……(性轉後的常騷與梁無雙,套用亦舒的名言就是"美則美矣,毫無靈魂!")好像非如此結局就算不上圓滿。可以想見當時港人的性别觀念仍然是守舊甚至落後的。
《家有囍事》整套片的編排,其實也都是由無厘頭的爆笑喜劇"反轉再反轉",回到以傳統價值觀為底色的傳統賀歲片的套路中。
▲ 辛苦付出從不被看到的家庭主婦與出軌男人的重歸于好,暗合了傳統觀念裡的"糟糠之妻不下堂"。
▲ 以及絕對意義上的大團圓結局:常滿夫妻重歸于好、花心大少常歡浪子泊岸,甚至最後連常騷也改掉了娘娘腔,與不再是男人婆的梁無雙喜結連理。
黃百鳴監制的另一部1994年賀歲片《大富之家》,仍舊重搬了"三兄弟追女仔"的劇情模式。
▲ 《大富之家》可謂是新瓶裝舊酒,最終仍然落腳于"家庭團圓、好事成雙"的傳統價值觀,其結尾也與《家有喜事》雷同:一家人整整齊齊,一起過大年!
▲ 《大富之家》中的哥哥和毛舜筠依舊扮演一對情侶,美好得讓人挪不開眼睛!
▲ 而片中最亮眼的友情客串當屬黃霑,以及終于實現了男扮女裝的黃百鳴。
賀歲片的精神内核
為何那些年花樣百出的香港賀歲片有着整齊劃一的精神内核?
關于這一點,導演徐皓峰在《刀與星辰》中有過詳細的論述。
第一,賀歲喜劇需要具有最大程度的大眾傳播性,簡單來說就是不太需要動腦筋,人人都能看得懂,全社會各個階層都能站在同一水準上欣賞。既然需要謀求社會各個階層的接受和認同,賀歲片一定是以整個社會最廣為認可,也就是傳統價值觀為導向的。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可以被集體心理學引申,在人類生活中,痛苦代表差異,而歡樂代表平等。
過年是以歡樂來達成共識,發展出種種歡慶活動,形成過年的民俗。同時,過年時節要将平時因差異而產生的壓抑情緒釋放,滿足平等溝通的需要。
第二,賀歲片代言了香港的在地價值核心。
當年的香港是一個西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歐美電影在香港的首映時間基本都與其在本國的首映時間一致。所以港產片與這些外國電影競争時的最大優勢,即是對于港人最熟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深谙與恰到好處的把握。
香港作為一個西化程度很高的地區,賀歲片卻有着濃重的民俗心理。(總體而言,民俗心理是文化和社會環境塑造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們在共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共同體中形成的心理共鳴。)
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港人需要看本民族的相貌、看本民族的事,在電影裡尋找種族認同感。所以注重民族性,一直是香港電影在競争中堅持的原則。
第三,群星雲集是香港賀歲片中的慣例,這種慣例中其實也體現了一種講求人多熱鬧的過大年氛圍。
春節要有一點戲谑,有人起哄才熱鬧。人多才好起哄,所以香港賀歲片首先是群星荟萃。平時見不到的群星雲集,如同除夕夜大餐,是一種團圓的象征。
最後,香港賀歲片某方面還有點像現在的春晚,致力于收集重演前一年的爆梗。對于電影來說,就是前一年話題度的名場面做一個"精彩回放"。這類精彩回放也向來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一大話題。
《家有囍事》将好萊塢多部經典愛情片段改造成喜劇,說明香港賀歲片對當年流行影片的敏感,利用觀眾記憶來組織年底賀歲片的情節和觀眾群。
▲ 《家有囍事》中周星馳和張曼玉的這條愛情線致敬了無數的好萊塢影片。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人鬼情未了》和《風月俏佳人》。
▲ 1994年李安的《飲食男女》甫一問世,1995年年初徐克推出賀歲片《滿漢全席》(又名《金玉滿堂》)。
▲ 在《女人四十》中獲得1996年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喬宏,這個一度消沉,只在槍戰片中跑龍套的演員,年底就出現在《97家有喜事》中。
總的來說,那些年的香港賀歲之所以能夠成就一批經典之作,仰賴于天時(彼時的内地賀歲片還處于萌芽階段)、地利(香港電影正逢黃金歲月,那時節的香港流行文化也是空前的繁榮)、人和(空前繁榮的流行盛世造就了一批引領時代潮流的巨星)。
成就經典的,不止是時代和創作者,大概還有觀眾心裡那份情意結的加持。無論是曾經的電影還是曾經的時代,隔着今朝望回去,總好像霧裡看花、水中望月,讓回憶本身更添了幾分美感。
為什麼我們懷念那些年的香港賀歲片?或許就像普希金詩裡說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