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從頭反轉到尾,猜到結局算我輸,歡迎閱讀。
刺激!
網飛最近又悄咪咪上線了一部寶藏紀錄片。
雖說是紀錄片,但無論是内容還是拍攝都不輸那些大制作。
最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懸疑感塑造得太好了。
整個故事一步步抽絲剝繭,不到最後一步根本猜不到結局是什麼。
我打賭,看完它,一定會刷新你的認知——
《美國夢魇:迷離綁架案》
American Nightmare
故事一開場就上演了一場" 消失的愛人 ",信息量爆棚。
某個平靜的下午,警方接到一起報案。
一個叫亞倫的男人稱自己的女友昨晚被綁架了。
這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可調查起來,卻發現整個事件疑點重重。
首先,亞倫是親眼目睹女友被綁架的。
可他卻延誤了 10 個小時才報警。
其次,亞倫描述案發經過的說辭也很不着邊際。
他說凌晨三點的時候,他被一束刺眼的激光照醒,幾個身穿潛水服的男人用電擊槍将他制服,還給他戴上了纏滿膠帶的泳鏡和耳塞。
所以,他失去了聽力和視力。
随後綁匪帶走了他的女友丹尼絲,并要求他支付一萬五千美元的贖金。
臨走前還在屋内安裝了攝像頭,警告亞倫如果離開視線範圍外,就傷害丹尼絲。
因為一時間湊不出這麼多錢,亞倫便給綁匪留言要求分期付款。
在等待對方答復的過程中,他選擇報警尋求幫助。
這科幻劇本一般的描述,瞬間引起了警方的質疑。
疑點包括:綁匪為什麼要穿着潛水服?還給亞倫戴泳鏡?
而且,案發現場并沒有陌生人暴力入侵的痕迹。
最重要的是,綁匪這麼大費周章竟然只要這麼一點錢?
這太不符合邏輯了。
于是,警方将嫌疑人鎖定在了亞倫身上。
他們覺得,這一切很有可能是亞倫精心策劃的一場戲碼。
因為他們發現亞倫和丹尼絲的情感最近出現了問題,兩個人經常會因為亞倫的前女友而爆發争吵。
再加上,在案發現場,警察發現亞倫家裡的床上用品不翼而飛。
這似乎預示着一場悲劇的發生。
于是,警方大膽猜測,亞倫在和丹尼絲吵架的時候失手殺了丹尼絲,然後又偽造成一樁綁架案,而床單則被用來包裹屍體。
就當一切證據都指向亞倫的時候,案件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
丹尼絲出現了。
她給警方提供一個錄音,證明自己還活着。
亞倫的嫌疑瞬間被洗清,但案件卻進入另一個謎團之中。
丹尼絲在錄音裡十分平靜,沒有緊張也沒有不安,這讓警方對她起了疑心。
哪有人被綁架了這麼多天,還能如此波瀾不驚的?
于是,警方再次推測,這一切或許是丹尼絲自導自演的。
為了報復和前女友聯系的亞倫,她策劃了綁架案。
只為了讓亞倫背負輿論壓力,成為眾矢之的。
而後續的發展也的确在印證警方的猜測。
三天後,丹尼絲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家。
而且,在監控錄像中,她步伐悠閒,完全不像是被綁架過的樣子。
警方立刻對丹尼絲展開了調查。
她的描述的确和亞倫差不多,綁匪給她戴上泳鏡後,就将她帶走了。
可她所描述的案發經過真的過于離譜抓馬,讓人難以信服。
她說,綁匪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兇神惡煞,說拿到錢就會放了她。
甚至還和她談心,宛如一個貼心老大哥。
但又說,綁匪對她實施了兩次性侵。
綁匪還錄了視頻威脅她說,如果告訴警察,就将視頻公布到網上。
一會是貼心老大哥,一會是變态罪犯。
這前後不一致的描述,讓丹尼絲的證詞失去了可信度。
警方和媒體也由此得出結論,丹尼絲是個連家人都騙的撒謊精。
丹尼絲浪費警力資源的行為激起了民憤,警方決定向她提出指控,她很有可能要面臨牢獄之災。
當大家以為這個事情終于可以告一段落的時候,事情再次發生了反轉。
警方收到了一封郵件,對方聲稱是綁架丹尼絲的綁匪。
郵件裡詳細地說明了綁架過程,包括綁架地點,用的車輛,以及作案工具等。
而綁匪們之所以會自爆,完全是因為看不慣丹尼絲被當做騙子以及自己的威嚴受到挑釁。
他們還在信中威脅警方,如果警方不給丹尼絲道歉,他們就再實施一次綁架。
這封郵件看起來既荒唐又可笑,警方也沒有再理會。
誰曾想到,三個月後案件再次迎來了反轉。
一名加州的女警逮捕了一個綁架未遂的罪犯。
而且這個罪犯不是初犯,在他家中所發現的作案工具基本可以證實幾個月前的丹尼絲綁架案也是他所為。
真相終于浮出水面。
亞倫和丹尼絲這對情侶沒有說謊,經過雖然離奇卻是事實。
人們才發覺,亞倫和丹尼絲是實打實的受害者。
丹尼絲被綁架、被性侵、被拍視頻,經歷了如噩夢一般的遭遇。
而亞倫也承受着來自各方輿論的壓力。
回溯整個案件始末,人們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人們總是會偏見左右,就連警方也不例外。
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警方只根據測謊儀的判定就認定亞倫有罪。
而後又因為丹尼絲說辭過于離譜,便将矛頭又轉到了丹尼絲身上。
但凡警方順着兩個人所提供的線索深挖,就有可能抓住罪犯,可警方卻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了在受害者身上。
對于丹尼絲而言,真相即使被揭示出來,她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安慰。
無論是綁匪帶來的傷害,還是網暴帶來的傷害,都讓她難以釋懷。
通過這場暗流湧動的綁架案,深刻地揭露了司法的弊病和人性的復雜。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撲朔迷離的新聞碎片,會被不自覺地拼湊出完整的叙事。
但這 …… 就是真相嗎?
一如整個案件的多次反轉,人們一旦定好了叙事基調,真正有需求的聲音則會被選擇性忽視。
人們太容易沉浸于自己所編織的故事裡,被偏見左右。
找到兇手并不難。
難的是,遍布角落的偏見和惡意,始終根除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