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董明珠的殺威棒,歡迎閱讀。
最近有一段 40 秒的視頻,讓大家終于知道了原來孟羽童是被格力開除出去的,遠不是之前誤以為的 " 和平分手 "。
視頻據傳是格力電器 2023 屆大學生入職儀式上,董明珠發表的演講,把孟羽童作為反面典型來評價。
視頻很短大家自己找來看,今天我談點看法。
都說分手見人品,離職見人品,只有等對方沒有合作價值了才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看完這個視頻,作為一向認可董明珠董總的局外人,我很不情願評價她的人品。
心裡只好湧起一個念頭:明珠老矣。
站到董明珠角度,似乎孟羽童占盡格力便宜,那麼多人沒看上,我就看你勤奮才選了你,結果你連個文都不會寫?還搞副業做網紅?
頗有種 " 看朕許你的江山,你去弄那些不正經的作甚 " 的帝王心态。
之前關于孟羽童做副業,董明珠就發表過不認可的态度,自然了,格力有什麼規定那是你格力的自由,只要不違反《勞動法》,什麼規定孟羽童都該遵守。
但是從道義上講,員工做副業沒有任何問題,道理明擺着。
做副業不就因為主業收入低麼?
不就因為随時可能被替代被裁員,為自己找一條後路麼?
如果入職等于賣身,完全跟公司綁定,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也對等地要求格力,只雇傭一名員工好了?
你雇傭那麼多員工,所以我離職了你還有得選,那有天我被裁了我上哪說理去?我可不就得多一個選擇多一個機會麼?
雇傭關系不是婚姻,不存在忠誠不忠誠。
大家彼此需要就一起合作,不需要就一拍兩散,不要把氣氛搞得那麼銷魂。
老板想阻止員工做副業,也簡單:第一,工作量排滿,第二,錢給夠。
看看隔壁華為就知道了,員工沒日沒夜加班哪有時間搞副業,你問他們為啥不走,個個哭喪個臉說任老板給的實在太多了。
至于董明珠評價孟羽童做網紅," 無非掙的錢多一點而已 ",覺得形同 " 行屍走肉 "。
這段話可以把人看笑。
畢業于浙江大學西語系的孟羽童,曾自曝在格力的月收入只有幾千。
而她入職格力之前是 MCN 籤約的紅人,等到她離開格力時,小紅書粉絲上百萬,一條廣告報價 20 萬,這樣的收入差距對一個 25 歲的年輕女孩來說,有啥好猶豫的?
我很好奇如果是當年 25 歲的董明珠,面對這 " 潑天富貴 ",難道會拒絕成為 " 行屍走肉 "?
所以我們再看董明珠評價孟羽童,初時感覺匪夷所思,但轉念一想,也并不奇怪。
這段視頻,不光是一個前老板對前網紅員工的看法。
更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看法。
大家可能沒注意,常年活躍在輿論風口浪尖的我們的董小姐明珠,今年已經 69 歲了。
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看這段視頻,她像是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自從 1990 年 36 歲加入格力,她把整個後半生都獻給了這家企業,從基層銷售到今天身居高位,說一不二。
可以說,董明珠的奮鬥歷程,是我們國家過去 30 年工業化的縮影。
經歷堪稱完美,同時也帶來問題,就是人會被異化或者叫制度化。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最初看到 " 制度化 " 這個詞是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以後有機會好好聊聊這個片子)。
那是黑人老哥對獄友的告誡。
" 這些牆很有意思,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們;慢慢地,你習慣了它們;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們來生存。這就叫制度化。"
這裡我當然不是把格力比作監獄,格力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這不用我多講。
但是任何一個組織包括公司,當你逐漸适應它,融入它,成為它的一部分乃至開始維護它,你一定會受到它的影響,變成和它具備相同氣質的那種人。
這就是來自組織的異化,或者說制度化。
格力很優秀很成功,同時我們要看到格力幾十年的成功,是一種工業化的成功。
一說工業化,媒體們習慣從國家視角,企業視角去談那些高大上的東西,很少關心過工業化對普通員工的影響。
對一個員工來講什麼是工業化?
統一服裝,标準語言,分工明确且如臂使指,效率作為幾乎唯一考量,這就是員工層面的工業化。
工業化帶來集體主義,帶來從上往下集權式的領導,和從下往上仰望式的攀爬。
不知不覺中,你會把這些看作理所當然。
我并不是說工業化不好。
工業化是我們過去那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東西,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依然需要。
我本人過去 10 多年在通信、能源、制備制造這三個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工業化行業都呆過,我知道工業化意味着什麼。
同時我也深深理解,工業化會帶給一個年輕人什麼樣的異化。
從 36 到 69,董明珠一邊成功,一邊異化。
直到今天站上主席台,異化新的年輕人。
回頭再來看孟羽童。
今天的孟羽童已有了當初董明珠不可能擁有的選擇,于是她做出選擇,不再成為第二個董明珠。
在董明珠看來,這不可接受。
這兩人的觀念看似矛盾,其實正有前因後果。
如果我們從這出看似過河拆橋的戲碼中抽離出來,去看孟羽童的選擇。
能看到正是 50 後、60 後、70 後的董明珠們,數十年工業化建設,為這個國家制造了眼花缭亂的商品繁榮,鋪設了密集強大的基礎設施包括互聯網,才可能有 95 後孟羽童的新選擇。
這不是背叛,是順其自然,是新時代對上一個時代的不辜負。
從這個意義上講,25 歲的孟羽童和當年毅然南下投入商潮的 36 歲董明珠,似乎有着類似的勇敢。
對這個網紅小姑娘來說,董明珠指明的康莊大道 " 成為第二個董明珠 ",便不再是她想要的生活,不再是她想要的成功。
她用她的被開除回答了一切。
人們常說時代變了,其實時代只變了一部分,是孟羽童的時代變了,只可惜董明珠的時代卻沒有變。
這位鐵娘子從 36 歲到今天經歷過大多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也承載了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榮光,更毫不猶豫接受了那個時代的異化。
于是任何集體主義之外的見異思遷,都被視作對她,和對她價值觀的背叛。
于是我們看到,依然活在過去集體意識裡的董明珠,對着台下這些和孟羽童一般大的年輕人用如此厭惡的口氣一頓輸出。
聰明如她仿佛是在先打一百殺威棒:能接受,你就留;不喜歡,那你就走。
這殺威棒背後,是她對孟羽童無法釋懷的怨念,和對孟羽童代表的新的成功方式的不理解。
而這件事給到我們打工人最大的啟發,就是在夜深人靜時誠實地問自己,我究竟希望成為董,還是成為孟?
這個問題沒有标準答案,但是回答好這個問題,你才能欣然接受異化或者拒絕異化。
對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是環境的產物。
但對其中的個體來講,你永遠可以選擇環境,去做一個逆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