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果鏈”企業的下一站,只剩越南和印度?,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媒科技評論
每年 9 月都是蘋果公司發布新機型的時候,iPhone 15 已經蓄勢待發,當下已是蘋果手機的生產旺季。
為了避免像去年 iPhone 14 那般,因產能供應不足而導致渠道價格混亂,今年蘋果公司估計會為手機量產做更充分的準備,各大 " 果鏈 " 企業也早已開始加大招聘計劃。
近日,就有媒體報道富士康通過員工獎勵來搶人,而且獎勵還不斷加碼,從 5 月初每人 1500-2000 元的返費獎金漲至 3000 元,另外還有 500 元 / 人的介紹費。此外,未來 3 個月的時薪也有最高 13% 的漲幅。
除了富士康以外,其它的 " 果鏈 " 企業如昆山立訊、立訊精密等也開始挖人搶人,可 " 果鏈 " 要追随蘋果公司到國外建廠的新聞還言猶在耳,怎麼這麼快又在國内打起了 " 搶人大戰 ",難道電子制造業還是國内的更香?
富士康撤離鄭州?
就在蘋果CEO 庫克旋風式訪問完中國和印度之後,4 月底就有媒體傳出,富士康将要擴大在印度的投資,同時将撤離中國鄭州,造成 32 萬員工失業。
最終,富士康并沒有出面回應,而是通過富士康鄭州新事業總部的揭牌儀式,側面回應了上述傳聞。不過,無論富士康有沒有辟謠,大部分網友也都并不相信富士康會如此草率地撤離中國鄭州,背後原因無非是:鄭州需要富士康,而富士康也舍不得中國。
富士康對鄭州來說,到底有多重要?當前富士康的事業版圖橫跨 20 多個國家,僅在中國就有 40 多個產業園區,但鄭州廠區卻是富士康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富士康對鄭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是直接帶動就業,除了富士康鄭州廠區将近 32 萬的員工之外,還有周邊生活、消費等配套裝務,估計能帶動 100 萬個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富士康之所以選擇在鄭州建廠,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看中了鄭州作為中部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鄭州也因為富士康所拉動的出口貿易,開始成為國際化物流中心,數據顯示,鄭州占富士康出口額的比例為 82%,遠高于第二名太原 60% 左右的占比。
最後,富士康還帶旺了鄭州的整個電子產業鏈,自從富士康于 2010 年來到鄭州之後,便逐漸帶動一批中上遊的零部件生產商進來,規模估計超過 600 家。
從就業、產業到出口經濟,富士康對鄭州 GDP 的貢獻可謂巨大,鄭州暫時還離不開富士康,自然也會想盡辦法留下富士康。
與此同時,富士康同樣也無法簡單地與鄭州一刀切割,上述富士康之于鄭州的助力,其實也是鄭州之于富士康的助力,包括交通區位優勢、人力成本優勢等。
不難看出,富士康等 " 果鏈 " 企業與中國各城政府之間必然有着頗深的利益互惠關系,短期來看,雙方必然是互相借力合作的,那麼為何 " 果鏈們 " 卻又在今年開始加速向海外遷移呢?
" 果鏈 " 企業為何出走
" 果鏈 " 要走出中國,并非企業們的自我意志,而是蘋果公司的 " 要求 "。基于中美貿易之間劍拔弩張的關系,恐怕蘋果高層早有共識," 果鏈 " 必須盡快從中國轉移。
最早蘋果積極發展 " 果鏈 ",目的就是幫自己分擔成本壓力。由于蘋果手機的特殊性,其大部分零件都要定制,無法與其它手機共用,同時蘋果手機每隔 3-5 年就要換代,供應鏈的庫存壓力是很大的。
于是供應鏈管理出身的庫克就想到這麼一招,培養數百家供應鏈企業幫自己生產代工組裝,生產企業需要自己負擔庫存壓力,而蘋果憑借自身強大的產品号召力,只需要給這些工廠一定的訂單傾斜,就足以養活上百家企業,還能讓這些企業互相制衡,無法一家獨大。
在如此的背景下,中國其實有非常适合 " 果鏈 " 企業成長的土壤,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且中國企業家勤奮敢搏,如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都是從一個小代工廠成長為上市公司,資本的加持又能讓這些企業不斷改善工藝,提供更多 " 低價高質 " 的產品。
但近年情況确實開始變了。去年 iphone14 銷量出現 " 滑鐵盧 ",庫克回應是因為供應鏈受到了限制,而 " 果鏈 " 上有超過 150 家供應商、259 個工廠都在中國,供應鏈問題顯然也是 " 中國工廠 " 的問題。
在庫克看來,中國本土工廠所帶來的限制,可能包括幾點,首先是相較于越南印度,中國本土的人力、土地成本更高。越南、印度工廠的工人月薪平均為 1500-2000 元左右,最高不過 3500 元左右,對比珠三角 6000 元 -6500 元左右的工人成本,确實更有吸引力。
另外,即便越南當下工廠租金已經翻了幾番,仍為 80-100 美元 / 平米左右,而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早在 2018 年我國工業用地地價已為 120 美元 / 平方米,早年已在越南囤了土地使用權的企業,其土地成本将更低。
此外,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進廠,也加劇了企業招工的壓力。去年 5 月富士康生產旺季時,一度傳出富士康到高速公路路口 " 搶人 " 的消息,部分四線工廠的月薪甚至來到 9000 元 / 月,可即便如此,不少工廠仍是招不到人。
新增勞動力減少,用工結構性失衡已是老生常談,當下年輕人确實更傾向靈活就業,據《58 同城招聘研究院》研究分析,54% 的 95 後就業者都傾向當主播、網紅,願意進入制造業不足 10%。
盡管存在不少客觀因素,但讓更多 " 果鏈 " 企業外移的關鍵,卻是蘋果的意志。有 " 果鏈 " 企業向媒體透露,蘋果一直都有在積極勸說中國供應商跟着蘋果一起去東南亞建廠,不過之前只是建議,來到 2022 年,蘋果的 " 建議 " 直接變成了 " 威脅 ",蘋果訂單将優先給予有在海外設廠的企業,潛台詞則是,如果企業不外移,将會失去蘋果的訂單。
以富士康為例,據悉其已不再是新系列 iPhone 唯一的組裝商,而是與和碩、立訊精密共同分擔訂單,和碩如今已在印度籌備第二座工廠,立訊精密的印度工廠于去年投產,富士康也在今年投建印度工廠。
在外部競争本就激烈的背景下,蘋果還在鲶魚池内投入更多的 " 魚餌 "," 果鏈 " 外移自然是毫無懸念的,但這并不代表國内的產業鏈已經失去價值,否則 " 果鏈 " 也不會高薪搶人了。
中國制造如何應對
中國制造業 " 外移 ",電子制造產業并非是第一例,早在 2010 年前後,以鞋服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已逐漸轉移至越南,随着中美摩擦加劇,電子產業成為了第二波轉移的主角。
從鞋服產業的轉移情況來看," 部分轉移 " 并不等于 " 全部轉移 ",據阿迪達斯歷年财報顯示,雖然越南鞋類生產數量已經超過了中國,但中國的鞋類產能仍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區間。據業内人士表示,越南鞋類生產以普通運動鞋為主,中國則以高端跑鞋為主,兩者并不衝突。
因此,類似的情況來到電子產業身上,我們也大可不必過度擔憂。一方面,海外轉移的紅利期早已進入末期。以越南為例,當下地價比 5、6 年前已經翻了一倍,交通便利、靠近港口區網域的地價已經堪比國内,廠商外移所能獲得的成本優勢已經不多了。
而像電子產業這種需要完善配套的產業,在越南未必能找到整個供應鏈的所有原材料和零件,這樣企業就還得承擔零件從中國運到海外的成本,對企業而言也是一大困擾。
另外,大多的中國 " 果鏈 " 與富士康的輕加工模式不同,它們走的是代工 + 重資產自制零件的模式,這意味着出海建廠對 " 果鏈 " 來說,要考慮的不僅是搬個工廠,還有技術人員、技術設備、生產标準化等問題,全面外移的難度必然更大。
最後,關鍵的還有當地政府的态度,正如鄭州與富士康之間的關系,富士康帶動了鄭州的經濟,鄭州政府投桃報李,必然會在土地、稅收政策上給予傾斜,因此," 果鏈 " 工廠想要外移,也得在利益面前重新平衡考慮一番。
在蘋果最新的财報中,庫克提到 " 印度 " 的次數超過了 20 次,他對媒體表示,印度對蘋果來說是關鍵之地,并強調印度即将成為主要市場和生產基地,在 " 印度之行 " 中庫克也幫助多家中國供應鏈企業申請設立工廠的許可證。
蘋果的态度非常明确,而 " 果鏈 " 依賴蘋果而生,它們似乎也沒有太多選擇,不走的話估計就會成為下一個 " 歐菲光 "。
但外移的 " 果鏈 ",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随着外移成本逐漸增大,企業們未必能實現蘋果大幅削減成本的預期,屆時企業成本降不下來,但銷售價格卻要打下來,兩難的還是企業,因此,短期内電子產業全面外移的可能性并不大。
蘋果或許也知道,外移會是一場漫長的陣痛,但當政治原則高于市場經濟時,企業就未必能理性選擇了。
所以,對中國果鏈企業來說,最核心的仍是技術,當技術足夠強大的時候,企業就有機會效仿比亞迪,開始自身的轉型之路,不要吊死在一棵 "蘋果樹 " 上。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