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四大疑問待解,歡迎閱讀。
紅星資本局 4 月 1 日消息,3 月 29 日 22 時 44 分,一輛小米 SU7 标準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嚴重交通事故。
4 月 1 日中午,小米官方微博發布事故說明。小米方面表示,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于 3 月 30 日趕赴銅陵,在警方的指導下,于 3 月 31 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掌握的車輛行駛數據及系統運行信息。
4 月 1 日下午 1 點,遇難者家屬發文稱,事故造成車内 3 名女乘客死亡。家屬質疑:為什麼車輛在撞到護欄後會自燃?為什麼車門會鎖死?此外,網友還針對小米的官方說明提問:為什麼碰撞前 2 秒才提醒?車輛在 2 秒内從 116km/h 降速至 97km/h,AEB 有沒有啟動?
紅星資本局向小米汽車方面詢問上述問題,截至發稿沒有收到回復。
資料配圖 圖據視覺中國
疑問一:
降速是否足夠?AEB 是否啟動?
根據小米的公告,車輛在高速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态下以 116km/h 的速度行駛,2 秒後,車輛最終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水泥護欄。
在這個過程中,NOA 是否對車輛進行了足夠的降速?AEB 是否開啟?
小米 SU7 标準版标配主動刹車 / 主動安全系統,包括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保持輔助(LKA)、盲點監測(BSM)和自适應巡航控制(ACC),還标配前方碰撞預警。
4 月 1 日,小米的官方通告中沒有提及事故車輛的 AEB 狀态,只是說車輛在被接管前有自動減速。
截圖自小米微博
去年 4 月,在 " 小米 SU7 答網友問(第七集)" 中,小米汽車表示,目前小米 SU7 首批交付的量產版本,AEB 前向緊急制動可在 130km/h 最高行駛速度下,實現最大 70km/h 速度降速。
從官方通報來看,事故車輛在碰撞前約 2 秒識别前方靜止的障礙物,車輛在 2 秒内從 116km/h 降速至 97km/h,其中第一秒為 NOA 輔助駕駛狀态,第二秒為人駕狀态。在碰撞前,制動踏板開度從 31% 增至 38%。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旭告訴紅星資本局:" 在高速公路,高速行駛(100km/H)的場景下,AEB 減速度 20km/H/S 是一個較好(中等偏上)的指标。在這點上我覺得小米不功不過,單看這個降速數據,做到了這個價位上應盡的水平。"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制動踏板開度是指制動踏板被踩下的程度,直接影響制動效果和車輛的停車距離,通常以踏板從初始位置到完全踩下的行程範圍來計算,并用百分比來表示,一般在 30%-90%。也就是說,本次事故的駕駛員剛踩下刹車 38% 就撞上了護欄。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李顏偉告訴紅星資本局,關于 1 秒中接管,這個看作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工具性條件反射),是人在交通事故前作出的生理本能反應。
李顏偉指出:無比殘酷的事實是,很多人相信智能駕駛,也在高速上放手使用 NOA 功能,當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只要駕駛員看到事故即将發生,都會有操作性條件反射去介入駕駛,NOA 就會記錄到人員接管車輛,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上,司機很可能被認定為主要責任人。
疑問二:
車輛識别障礙是否及時?
根據小米官方披露的細節,車輛發出風險提示 " 請注意前方有障礙 ",2 秒後,車輛發生碰撞。
車輛識别路障是否及時?紅星資本局了解到,本次事故是當前智駕最困難的場景之一:深夜施工路段、靜止障礙物。
汽車行業分析師劉昊告訴紅星資本局,視覺方案受黑夜、煙霧、暴雪等工況影響大,很容易失效和誤判;單獨依賴毫米波雷達檢測,對靜止物體、行人等目标的識别難度大,易發生失效;探測距離更遠的激光雷達能較好解決這一問題,但會增加成本。
小米 SU7 MAX 版搭載了禾賽 128 線激光雷達,點雲密度 153 萬 / 秒、最遠探測距離 200m。此前,在進行中汽研超級實驗挑戰時,該車成功實現了夜間 120km/h 靜止故障車的 AEB 緊急制動避撞。
不過,小米 SU7 标準版沒有激光雷達,采用純視覺方案。
汽車行業分析師王國信告訴紅星資本局,激光雷達在夜間和光照復雜的環境中表現優異,會優于純視覺方案。但在某些惡劣天氣條件下,如大霧、大雨或積雪環境中,激光束的傳播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探測距離縮短、信号衰減,從而影響感知精度。因此不管什麼方案,駕駛者都不能掉以輕心。
小米汽車曾對 " 夜間和雨雪天氣對智駕效果有什麼影響 " 的問題答復道:現階段智能駕駛仍屬于輔助駕駛手段,目前版本可滿足在正常工況及常規道路下的使用,但在極端天氣下,仍應參考用戶手冊中的說明,謹慎使用智能駕駛功能。
此外,标準版與 MAX 版的計算速度也有差距。标準版采用單顆英偉達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而 MAX 版使用雙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差距達 6 倍。
李顏偉告訴紅星資本局,NOA 進行降速後 1 秒司機就接管車輛,司機刹車 1 秒後就產生碰撞,這個距離很短。" 司機踩不踩刹車,都會撞,刹車是不管用的。"
疑問三:電池為何燃爆?
遇難者家屬發文對事故後車輛的自燃問題提出質疑,小米官方說明中并未提到車輛碰撞後是否自燃。根據網傳圖片,事故車輛前半部分損毀嚴重,車輛已燒得只剩框架。
小米 SU7 标準版搭載的是弗迪電池或寧德時代(300750.SZ)的磷酸鐵锂電池。2024 年 5 月,小米汽車官方宣布,小米 SU7 标準版在現有的弗迪電池之外,将新增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锂電池。5 月 25 日 0 時開始鎖單的标準版訂單,将随機分配到裝配弗迪或寧德時代電芯的小米 SU7 标準版,用戶無法自行選擇電池供應商。
小米汽車在宣傳中重點強調了主動安全與電池安全。官網上關于電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 高溫無熱蔓延、14 層硬核物理防護、7.8 平方米主動冷卻面積、165 片氣凝膠、1050+ 項安全測試驗證 ……
去年 3 月 19 日,雷軍在個人社交賬号上分享了一段視頻,他從小米汽車工廠 6 樓天台扔下了一個塗有 " 防彈塗層 " 的西瓜,結果西瓜完好無損。雷軍解釋稱,這種塗層用于小米 SU7 Ultra 電池包底部,旨在防止托底事故中電芯受損。
不過 " 防彈塗層 " 僅用于小米 SU7 Ultra。
王國信向紅星資本局指出:" 目前市面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碰撞後不燃燒的電池。只是通過控制熱失散,控制燃燒的時間,給駕乘人員足夠的逃離時間。國标是有規定的。磷酸鐵锂雖然更穩定,但不可能避免燃燒。"
疑問四:車門是否鎖死?
有自稱車乘人員家屬的網友表示,車輛撞擊後導致車門鎖死。紅星資本局聯系發帖人和小米汽車,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碰撞後車門是否 " 鎖死 "?小米的官方通報中也未對此作出說明。
此前已發生多起碰撞後因車門鎖死導致救援受阻的事件。國标對碰撞後車門自動解鎖有相關規定,《GB 11551-2014 汽車正面碰撞的乘員保護》《GB 20071 — 202X 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征求意見稿)》都強調,車輛在碰撞後,非碰撞側至少有一個門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能夠打開。
不過國标對于車輛碰撞的時速要求不超過 60km/h,以更高速度發生碰撞,車輛可能無法正常實現自動解鎖。此外,如果車門發生機械變形,即便已自動解鎖,車門仍然可能無法打開。
有汽車工程師告訴紅星資本局,12V 車載電源為包括車門電子鎖在内的車内用電設備提供電源,一般放置在車頭,如果車頭碰撞受損或是連接的線束受損,可能斷電。一些車企會在車尾再放置一個 12V 車載電源,以提供安全冗餘。
在電子鎖失效的情況下,車内人員還有意識的時候,可以通過内開把手機械打開車門。但往往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的情況下,駕乘人員受撞擊多處于昏迷或者更嚴重的狀态。而外部的救援人員也無法使用車内機械方式開鎖。
小米汽車 APP 在車主指南介紹 " 車内開啟車門 " 的部分表示:" 當車輛車門内解鎖按鈕失效或遇緊急情況需要開啟車門時,拉動車門内應急機械拉手,即可打開對應側車門。" 有小米 SU7 車主告訴紅星資本局,她買車時并沒有被銷售人員告知這一設定,自己也沒有主動在用戶手冊中尋找。小米客服也稱,不清楚是否會在售車時告知用戶這一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