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懂車帝冬測”事件三日之内持續發酵,到底應該還誰一個公道?,歡迎閱讀。
∨
"
12 月 11 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發文稱 " 坑人的測試!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
撰文|星 辰
編輯|周 展
視覺|慢 慢
故事的開頭是12 月 3 日,懂車帝官方宣布 4 日起在漠河針對 50+ 新能源車型展開 2023 冬季測試;
故事的發展是12 月 8 日公布了《2023 冬測混動續航測試》的結果;
結果一出便來到了故事的高潮,以問界為首,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以及起亞等紛紛提出了質疑;
故事的結局會是怎樣?面對質疑,懂車帝在12 月 14 日将在漠河舉行 2023 冬測開放日,誠邀所有參與車企現場觀測。
懂車帝冬測
有無意義?
一直以來,純電續航裡程都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作為冬天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很多消費者更是不敢輕易購買新能源車,很怕冬天凍成一條蟲。目前就很多車企的官方數據來看,通過不斷的技術突破,新能源車的純電續航裡程也在不斷地攀升,那實際上這些車的真實表現又會是怎麼樣的呢?真的很需要一個有權威的第三方來為消費者試試水。
作為已經持續了三年的懂車帝冬測,一直都備受行業内外的關注。就今年懂車帝發表的測試方法細則來看,很多網友細心的發現在測試前有将近一個小時的裝備時間,因此有質疑提出" 這一小時的裝備已開始消耗電量 ",對測試結果的嚴謹性產生了一些懷疑。當然換個角度想,懂車帝的這種測試方式,在保證客觀科學公平的前提下其實也算還原了一部分用戶在冬季用車長時間停留原地等待開空調制熱的場景,也并非毫無意義。
一個是偶然
幾個是必然?
短短三天内,問界、長城、吉利、起亞、領克、岚圖等六家車企先後對于懂車帝的冬測提出了質疑。這大抵是中國汽車市場進入電氣化時代以來,頭一次遇到車企集體正面質疑汽車垂媒的測試結果。
事情在不斷地發酵,回應也在不斷的更新。
Round one
測試視頻一經上線,網上鋪天蓋地的評論也紛紛湧來。面對問界 M7 墊底的結果,網友也開始提出質疑:" 小米剛公開小米汽車發布時間,問界 m7 就被充值帝幹到續航只有 55 公裡,結果數據被傳到伺服器,被發現測試前開窗空調開了 71 分鍾,偷偷塞了 240 公斤沙袋,結束測試故意留下百分之二十多的剩餘電量,太黑了吧 "
" 某車帝用 50% 的電量消耗,測出全部續航 31%,換算後也是 60% 多了。這是某車帝明目張膽要錢了,這要都同一标準比亞迪是什麼外星科技麼?50% 的電 80% 的續航達成率 "
更有甚者直接提出再來一次!
面對種種質疑,懂車帝官方也很快做出了第一次的回應:" 測試标準完全統一,所有車型一視同仁。"
Round two
當然光說是無法令人信服,在長城汽車穆峰再次提出:"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标準測試,需要媒體朋友于中國車企一起共創共建。"
懂車帝官方做出了第二次回應:"12 月 14 日上午 9 電,将在漠河舉行 2023 冬測開放日。"
Round three
就當大家都覺得那就 14 日見分曉的時候,又有網友曝出了疑似 " 懂車帝冬測招商方案 " 的價格表,價格從 600 萬到 1600 萬不等。同時領克也對領克 08 車型的測試結果給出了正面回應,認為:" 車輛在測試前進行了 71 分鍾的原地空調制熱,車門共打開了 6 次,最後一次長達 6 分 39 秒,在開始測試前車輛電量已降低到 77.9%。"
當然,懂車帝也不甘示弱,發出了最終聲明。
正義也許雖遲
必到
在初中做物理實驗的時候大家應該都知道,要想客觀的對比兩個事物相同方面的差異,前提就是要控制其他所有變量都是統一的。那對于汽車的測試來說,其需要控制的變量實在是太多了。
這場精彩程度不亞于當紅明星绯聞的輿論大賽已經進行了三個回合的比拼,雖然誰勝誰負還無從知曉,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場輿論也反映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12 月 13 日岚圖高管公布懂車帝冬測後台數據,其中的數據可以詳細到幾分幾秒車輛開關車門。這也不免讓用戶對自己的隐私帶來擔憂。車輛智能化帶來的數據解讀便利性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合理的利用還需要車企三思。
當然,對于這場論戰的最終結果目前還是未知。但正義也許是雖遲但到,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要理性看待,不能讓流量裹挾汽車行業發展。無論是企業還是媒體,也都不應該被流量綁架,唯流量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