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3年保持增長的大眾,内心充滿焦慮,歡迎閱讀。
2023 年即将結束,這一年的新能源車市,以「地獄」難度開局,以「内卷」和「求新」為主旋律,以「強者恒強,格局将定」迎來收尾。
這一年,車圈發生太多太多的大事件:新能源補貼退坡、車企紛紛加入「價格戰」、智能化如火如荼、自主品牌攀高端、華為系高舉高打、增程式強勢突圍、海外品牌重注中國、中國品牌加速出海……
老勢力變新、新勢力變老,群雄逐鹿,熱鬧非凡。
12 月起,電車通推出「電車通 · 年度」專題,「聚焦 2023」系列将系統梳理 2023 年智能電車行業、品牌、新車、技術與人物,記錄產業關鍵時刻、見證百年汽車變革、致敬時代創新勇者,敬請關注。
今年 1-11 月,國内市場大眾汽車累計銷量 1040701 輛,同比下降 14.12%。直到 11 月份,大眾汽車才止住頹勢,同比上漲 0.98%。
然而,全球市場大眾汽車(包含大眾、奧迪、保時捷、斯柯達等眾多品牌)的表現卻是另一番景象,前三季度累計銷量 671.58 萬輛,同比增長 10.9%,在全球汽車產業趨近飽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着不錯的增幅。
新能源汽車方面,大眾純電動車前三季度總銷量為 53.15 萬輛,同比增長 45%。似乎,中國市場的份額下降,并沒有給大眾帶來多少負面影響,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英國汽車調研公司 JATO Dynamics 預測,2023 年全球汽車銷量将停止增長,預計年銷量将穩定在 7900 萬輛 -8100 萬輛。在所有的大體量市場中,僅有中國與印度可以保持增長。
從全球數據來看,大眾依然保持着較高增長趨勢,市場規模沒有增加,大眾汽車銷量卻穩步增長,原因在于汽車產業頭部化加劇。燃油車時代汽車產業的平衡,已經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被打破。
然而,全球銷量表現不錯的大眾,卻未能在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取得太好的表現。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工業長期落後,三大件更是常被诟病,合資車在中國市場大殺四方,當初德國建議零售價 8 萬元的桑塔納,能被賣到 20 萬元。
随着國内車企的崛起與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合資車逐漸失去了優勢,被國產車搶走市場份額。而且,不僅僅是電動車,國產燃油車的口碑和銷量同樣不斷提升。
過去,大眾汽車旗下的朗逸、速騰等品牌,是國内汽車銷量前三的常客,可如今卻被比亞迪旗下的海鷗、秦 PLUS 超越,比亞迪海豚、五菱缤果等車型的銷量,也隐隐有追上速騰和朗逸的趨勢。
國内市場銷量下滑,全球銷量上漲,意味着大眾汽車吃下了許多原本屬于其他海外老牌車企的市場份額。海外市場競争加劇,老牌車企自然無法過得像之前那樣滋潤。
更關鍵的是,大眾汽車一片祥和的銷量數據之下,從市場大環境到產品競争力,存在諸多隐患,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大眾汽車的銷量。
海外老牌車企中,大眾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最高,轉型最為積極,純電動車今年前三季度累計 53.15 萬輛的銷量數據,笑傲一眾海外車企。
然而,大眾集團銷售負責人希爾德加德 · 沃特曼(Hildegard Wortmann)坦言,純電動車訂單數量低于目标,尤其是大眾純電車的主要市場歐洲,對于純電車型的需求遠不如預測中那麼高。
相較于地網域廣闊的中國,歐洲顯然更适合純電動車。以德國為例,南北直線距離 876 公裡,東西直線距離 640 公裡,純電動車一般續航 600 公裡左右,充電兩次即可橫穿整個國家。然而歐洲消費者對于純電動車的接受程度都不達預期,更不用說其他市場了。
曾經被合資車企壓制的中國車企崛起後,不但在國内市場蠶食合資車企的份額,還在開拓海外市場,而歐洲正是國内車企的主要目标市場之一。
國内車企介入後,大眾純電動車產品力不足的問題更容易被展現在歐洲消費者面前。誠然,目前國内車企的純電動車,在歐洲銷量都不高,但配置和價格對比之後,消費者能夠明顯看到差距。即使國内車企的產品加價賣到歐洲,已然顯得更具性價比。
就連大眾自己,也成了中國良心車企,歐洲 3.99 萬歐元(約合人民币 31.4 萬元)起售的 ID.3,國内前售價已下降到 12.59 萬元。此事曾引起歐洲消費者的不滿,或許正是因為純電動車的價格偏貴,訂單量才會達不到預期目标。
核心問題在于,消費者不購買純電動車,并不是說他們就會買燃油車。前段時間英國宣布,将原定于 2030 禁售燃油車的時間,推遲到 2035 年,理由是新能源轉型會給消費者帶來難以接受的成本。
事實确實如此,生态建設、換車成本我們都要考慮進去,電動車的主要成本就在于電池。同款車的混動版與純電版相比,幾乎全部都是純電版更貴。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水平強于中國,但似乎更青睐技術成熟的燃油車。或許只有挪威、瑞士這種經濟實力強、人口少的歐洲國家才能按照原定計劃禁售燃油車。
中國新能源汽車份額之所以能夠占全球總量的 60% 以上,是因為國内人均汽車數量不多,平均一家人只有一輛車,市場空間很大,這也是合資車企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絕對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
面對内憂外患,大眾需要尋找變通之法。
2023 年大眾汽車銷量上漲,是通過搶占其他老牌車企的份額來實現的。可是,大眾能搶别人的,自然也有車企能來搶大眾的蛋糕。
大眾汽車為 2023 年制定的目标是,純電動車總銷量 100 萬輛,現在看來,預計只有 70 萬輛左右,幾乎不可能達到。目前大眾最暢銷的車型仍是基于 MEB 平台的 ID.4、ID.5、奧迪 Q4 e-tron 等車型,按照電動車的更新換代速度,大眾需要新的汽車平台了。
今年 9 月舉行的 2023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大眾汽車公布了「十點行動計劃」,總結起來核心有三點:第一,推動混動車型發展;第二,與小鵬合作造車,借助小鵬的技術;第三,将通過國内第三家合資公司「大眾安徽」向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特供車輛。
也許是因為混動車不是「真環保」,海外傳統車企似乎對插混 / 增程類型的混動車不太感興趣,并未推出什麼高競争力的產品。從市場表現來看,的确是純電動車銷量更高,但國内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混動車的增長率高于純電車。
關鍵在于,混動車可以大幅降低電池帶來的成本,而且跑長途能力更強,歐洲歐盟成員國跨國出行更合适。深度布局電動車,有可能振興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
與小鵬的合作方面,主要是借助小鵬 G9 汽車所用的平台與智能駕駛技術,開發兩款純電動車。雖然沒能用上小鵬最新的扶搖架構,但相較于 MEB 平台已是不小的提升,小鵬的智能座艙與智駕功能,對于大眾汽車的提升更明顯。
此外,大眾 ID.2 與 ID.2 SUV 版已陸續曝光,參考 ID.3 的價格,預計 ID.2 價格有可能下探到 10 萬元左右起步,競争對手為比亞迪海鷗、海豚等車型。
最後是中國特供車輛,大眾迫在眉睫,國内汽車行業競争烈度遠高于海外。長期海外在售車型價格遠高于中國市場,難免會導致海外消費者不滿,傷害到大眾的基本盤。推出中國特供車輛後,大眾就可以将中國與海外消費者分割,有利于未來發展。
2024 年即将到來,小通預測純電動車型仍能保持較高幅度的增長,總銷量或許可以保持小幅增長。大眾作為全球前二的汽車巨頭,底蘊依然強大,只要找對方向,一場新能源汽車變革,不可能将其擊潰。